UCCA沙丘

请注意——

2020.9.20 - 2021.1.10

关于展览

UCCA沙丘呈现以关系美学、观众参与式装置、行为表演等作品对激发和调用观众注意力的观念展开探讨的群展“请注意——”。


2020年9月20日至2021年1月10日,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群展“请注意——”,展出冯晨、李明维、纳斯佳·萨德·伦克、石玩玩、皮尔维·塔卡拉、余政达和朱田,共计7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这些涵盖装置、影像、行为、素描、声音等多种媒介、充满互动性的作品,以有别于传统的观看方式,积极调用并激发了观众的注意力。参展艺术家有的打破观看的惯例,邀请观众直接参与到作品当中,从而引发观众对产生焦虑、希望和联结感的原因进行反思;有的引领观众跳出作品本身,关注创作背后隐含的动因——家人的离散、隐私与开放的准则、以及科技与人类世界观之间不可思议且脆弱的关系;有的则以影像为媒介,借助影像营造的沉浸式体验,让观者身临其境,或与令人不安的生活瞬间不期而遇,或全情投入到虚构叙事之中。7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营造出不同以往的展览体验,在启发我们审视自身与艺术关系的同时,亦对如何内化和认知我们所在的世界这一命题进行了反思。本次展览由UCCA研究部总监赖柏圣策划。

展览“请注意——”基于一个根本前提,即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注意力的危机。媒体与科技创新以戏剧性的方式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范围,而人们的注意力却被不断分散、挪用和货币化。新的工作模式与社交文化要求我们7x24小时全天待命。我们往往愈发迷恋体验的奇观,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社会关系、休闲娱乐和文化生活原本是某种形式上的抵抗,但即使是这些内容也在逐渐奇观化并日渐式微。在寻求最大程度将人类的活动商品化的科技、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威胁之下,能给予人类避世沉思的场所正日渐稀缺。作为对这一危机的回应,展览“请注意——”聚焦于一系列利用创新形式引发观众参与的艺术作品,展览的主旨并非在于展示独立的审美客体,而是期望向观众呈现注意力的不同形式。

注意力经济时代之下的美术馆,似乎仍然是稍显异类(这点或许越来越岌岌可危)的存在:作为一个探寻精神、心理和情感潜质的空间,美术馆跳脱出了大多数人日常的注意力模式。本次展览在构思上与UCCA沙丘美术馆的独特建筑和在地环境展开了对话。在距北京300公里远的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在集休闲、疗养、精神文化追求于一身的旅游胜地,在自身隐于沙丘之下的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展览“请注意——”旨在营造一个尽可能远离喧嚣的空间,观众置身其中也许能够寻得另一重意义的休憩体验。展览并非是与艺术运动分类学相关的讨论,而是探究这一讨论背后的本质问题: 艺术家如何从审美客体转向美学“参与”?他们采用了何种策略?更重要的是,当艺术家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后,又会如何利用它?


展览作品介绍

展览以一间黑暗的房间开场,进入此处见到是冯晨(1986年生,武汉)的装置作品。近年来,冯晨为其“光的背面”系列创作了一系列令人感官迷离的集合作品,这些作品结合影像、雕塑和空间装置,对人们如何面对视觉和听觉,尤其融合科技的视听对人的冲击进行了探讨。本次展出的是艺术家根据UCCA沙丘美术馆的场域,特别创作的《光的背面:瞬间》(2019)系列的一件新作品,作品通过艺术家建造的科技装置营造出令人迷惑的幻觉:当观众进入房间,眼前出现一台电视、一盏灯、一台摄像机和看似正在实时直播观众所在房间的屏幕。可眼前看到的景象却与身处现实存在不可思议的脱节——屏幕里灯光忽明忽暗,房间里的灯泡却始终明亮。简朴奇特的空间环境与家具令人联想到家的概念,这愈发突出了现实与眼前所见的矛盾。通过将观者置于迷离的错觉之中,艺术家邀请我们反思现实与感知的关系,并重申了个人经验对调和或扭曲事物所起的主导作用。

进入展览中厅,朱田(1982年生,浙江)以一组作品探讨了彻底的自由裁量权、自我和开放界限等观念。位于展厅中央墙上的装置作品《钱》源于一个简单的前提:艺术家每月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公布自己的银行结单。作为一项终身行为表演,任何人可以支付100英镑收到艺术家寄来的一张银行结单。艺术家同时也欢迎任何人以电邮向此邮件地址发送与账户金额有关的问题。在此装置中,观众可以一览过去五年艺术家银行存款数字的涨落。艺术家对金钱这个禁忌,或者通常令人感到不安或尴尬的话题,采取了开诚布公的坦率态度。位于展厅四周墙壁上的是艺术家两组相互指涉的作品:《贱卖品》和《扫描》。《贱卖品》通过视频再现了艺术家在微信上进行的一场行为表演。艺术家通过微信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在线拍卖:邀请参与者竞拍其身体的某个部位,艺术家会将该部位扫描为A4大小的图片,然后将这张独一无二的印刷品寄给成功竞拍者。在拍卖的半小时过程中,竞拍者对艺术家自我暴露的行为竞价和开玩笑,拍卖师则不为所动地记录下竞拍者的出价。与《贱卖品》共同构成一组作品的《扫描》是为本次展览重新制作的版本。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将自己身体部位扫描得到的图像印在围绕美术馆两个中央展厅放置的玻璃板上,消解了观者对扫描图像认知,将艺术家及其大胆之举本身置于观者的关注之下。

石玩玩(1981年生,江苏南通)曾称自己的作品是“不以生产图像为目的的行动艺术和公共艺术”,他经常通过对不同社群的干预以介入话语权、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记忆等议题。在本次展览中,石玩玩首次呈现了他的新作品《月光》(2020)。为了这件作品,石玩玩寻找到三十个所谓的“留守儿童”家庭,邀请他们提供两件东西协助完成作品:艺术家请留守儿童画一幅月亮的图画,再请留守儿童家长录制一段或者描述观看自己孩子所画的月亮,或是对此项目进行回应的音频。艺术家将图画和音频以排列有序、自成一体的30件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自身即是留守家庭长大石玩玩曾说,这件作品引发了他的极度共鸣。艺术家通过将个体自理性受经济条件限制,连其下一代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普通人的创作突显在观众面前,激发观众对限于自愿和不得不为之两难困境之下的人的主体性进行反思。

此次参展的两位艺术家李明维(1964年生,台中)和纳斯佳·萨德·伦克(1985年生,赫尔辛基)的作品,其实可以直接置于关系美学的传统之中,这个兴起于90年代的艺术运动强调观众的参与,并通过这个方式完成最终的作品创作。李明维通常采用参与式装置的创作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充满温情且引人深思的片刻体验。《给自我的一封信》(2020年)其实是《鱼雁计划》(1998年至今)的姐妹作品,李明维在这件作品中对近期的世界局势进行了回应。艺术家为这次在UCCA沙丘展出的版本搭建了一个驿亭,书桌与椅子对着大海,三面环绕装有信封的书架。李明维邀请观众以写信的方式回答两个关键的问题:这个时刻你在担忧什么?是什么让你看到希望? 观众可以选择将信密封,或是打开放到书架上供其他人阅读。与李明维其他大部分作品相类似,《给自我的一封信》是面向观众的一次公开征集——给予时间与空间,让观众对自身与情感现状,以及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进行反思。 

纳斯佳·萨德·伦克的作品同样在展厅里营造了直接而亲密的体验,不过他选择的是与现场表演者进行互动。在展览期间,纳斯佳的两件作品《母亲》与《昨日在此处》将进行两次行为表演。《昨日在此处》的表演者将分布于整个展厅之中,每个人都拿着两副耳机,邀请感兴趣体验作品的观众挑选一首让他们想起坠入爱河或是分手经历的歌曲。与此同时,表演者将选择一首主题与之相反的歌曲(坠入爱河或分手),与观众分享耳机,一起同时聆听这两首歌曲。这场长达6个小时的持续行为表演,通过共用耳机直接拉近了个人与他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同时也通过音乐构建起更为抽象的文化情感联结。另一件作品《母亲》所演绎的则是更富戏剧性的家庭关系,邀请观众亲自参与到行为表演之中。艺术家将邀请公开招募的母女搭档到展览现场,以同一节奏演绎展厅中正在播放的关于母女关系的电影片断。这些参与者不仅是非专业的表演者,而且也不会进行提前排练。她们将在沙丘美术馆的空间中重新诠释影片中的场景,不断重复,直到两位表演者满意为止——这件作品也随之宣告完成。 

其他的参展艺术家关注影像和这种媒介构建沉浸式体验的能力——让我们陷入不安的时刻,或通过虚构的叙事令人不知所措。皮尔维·塔卡拉(1981年生,赫尔辛基)通过幽默的干预行动介入公共空间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场域,打破这些空间既定的行为准则。在《逍遥乘客》(2006年)中,艺术家用隐藏摄像头记录了阿姆斯特丹一辆公交车上的互动行为,一个男人冒昧向陌生人提出越来越无理的请求。他的大胆吸引了其他乘客的参与,人们开始对自己所处的共同局面展开辩论,最终在一个利他主义的时刻达成共识。相较而言,《真正的白雪公主》(2009年)讽刺了企业化文化以及个体与这些企业的关系。艺术家打扮成迪士尼的经典角色,试图进入巴黎迪士尼乐园。起初,她被人们团团围住索要合照和签名,但随后很快被安保人员制止,并被禁止入园。2018年的作品《抚摸者》是艺术家受英国共享办公空间Second Home之邀、以他们的空间为灵感而创作的作品。她在办公室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行为表演,扮演一名工作效率专家,推介一套以抚摸为基础的实验性健康方案。展出的影像将艺术家问候并抚摸同事的场景,和同事们议论艺术家让自己感到不适的场景并置在一起。这种诙谐轻松的形式显示出一家商业机构竟然可以被一个亲密的无害之举所扰乱,也最终揭露了社会与职场文化的脆弱性。这些影像既不完全属于表演,也不是纯粹的纪录片,而是邀请人们进入社会正常秩序被打乱的瞬间,共同揭示出我们无意识的行为期望有多么不堪一击。

展览中另一件纯影像作品通过多个频道的视听信息和编造的叙事完全占据了观众的注意力。余政达(1983年生,台南)的六频影像《操实境!》(2015年)展现了三组看似亲朋好友的普通人,他们在同时观看和评论同一场电视真人秀。断续而重叠的音频让观者在不同的讨论之间进进出出,然而屏幕上那些人的真实面貌,却始终不甚明朗:他们是演员吗?他们的谈话究竟是已写好的台词,还是完全出自真实的反应?当然,这也是电视真人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因此,这件作品的观众对本就模棱两可的关系构成了第三重观看,在构建起来的层层嵌套的虚构叙事中,探询真实性与表演性、事实与虚构的界限。


关于艺术家

冯晨

1986年出生于武汉,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冯晨的录像、雕塑和装置作品将视觉和听觉同步,试图在不同信号之间插入线索,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对感官的信任。在他的作品中,感知和现实以迷宫的方式相互作用,他重申经验是存在中最重要和真实的部分,是现实的最终本质。他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光的背面》经过多次更迭,其构建的自动化系统剖析了我们对身体和空间的感知,以及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冯晨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在胶囊上海(中国上海)举办其同名个展以及个展“瞬间的瞬间”。 2018年,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展出个人项目“光的背面——色彩”。衍生于该项目的“光的背面——影”于2018年在复星艺术基金会的Annex空间展出。冯晨近期群展包括:“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中国广州),“城市无界——静安国际雕塑展”(中国上海),上海OCAT群展项目“8102——与现实有关”(中国上海)。他的作品曾在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OPEN 2015(荷兰阿姆斯特丹)和孟买城市博物馆的Video Art | June Edition(印度孟买,2015)展出。作品亦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和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收藏。


李明维

1964年出生于台中,现居住于纽约和巴黎。毕业后即获邀在惠特尼美术馆举办个展,以互动性的观念艺术空间装置,多次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全球报等报刊全版篇幅报导。李明维擅于通过与陌生人的互动,在彼此逐渐熟悉的过程中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间,探索信任与亲密等议题。艺术家通过食衣住卧等生活作息,探索日常事件的核心本质。而不同的记录模式,使参与者主动开创出的对话持续在展览中进行,也丰富了原有的展出形貌与更加开放的公众面向。

李明维于1997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在国际范围内举办过个展,其中包括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1998),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2000),现代艺术博物馆(2003),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 2004),台北当代艺术博物馆(2007),昆士兰现代美术馆(2008年),森美术馆(2014),波士顿美术馆(2015),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5),蓬皮杜艺术中心 (2017和2018),格罗皮乌斯堡美术馆(Gropius Bau)(2020),作品亦曾在威尼斯、里昂、利物浦、台北、悉尼、惠特尼双年展和亚太三年展上展出。


纳斯佳•萨德•伦克

1985年出生于赫尔辛基,现生活于伦敦和赫尔辛基。艺术家运用影像、表演、装置、观众参与、互联网和文字进行创作。通过作品探索数码时代、权利、人性和地球的未来之间的关系。尤其喜欢一些能够默默存在却举足轻重的概念,比如,爱、迟钝和情感。通过情绪的诗意化和政治性表达,为未来造梦的同时,也探索人类的存在与到场。

她曾在全球进行展览和表演,其中包括:伦敦萨默塞特府、悉尼歌剧院、德克萨斯州奥斯汀西南偏南艺术节、伦敦皇家美术学院、苏格兰格拉斯哥国际艺术节、利物浦FACT艺术和创意科技基金会、纽约动态影像博物馆、赫尔辛基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科罗拉多博尔德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期举办的个展包括:“悬而未决”(芬兰埃斯波现代艺术博物馆,2020);“另一种呼吸,未来的感受”(坦佩雷艺术博物馆);“献给你的焦骨和不息之魂”(芬兰土尔库新旧艺术博物馆,2019)。曾在伦敦萨默塞特府(2018-2019)、剑桥怀辛艺术中心(2018)和马德里屠宰场(2016)作为驻地艺术家。她的作品曾于2018年在赫尔辛基国际电影节和由美国布朗大学举办的常春藤电影节中放映。她是2019年度年轻艺术家奖(芬兰最负盛名的艺术奖项)的第三十五个获奖者。未来计划包括:芬兰土尔库新表演艺术节的演出和北极圈驻地项目。


石玩玩

1981年出生于南通,现工作生活于苏州和杭州。特定场域创作艺术家,以艺术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目前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读博士。

迄今陆续在巴黎AMAC Projects当代艺术中心、柏林OMO艺术空间、台北OCAC、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华贸一楼计划、A4当代艺术中心、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等艺术机构举办过个展。作品也曾受邀展出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石家庄万营艺术空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尔市政府市民听艺廊、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泰康空间、亚洲影像东京艺术博览会主题特别展、第一届长江国际摄影双年展、第一届三亚艺术季、中国集美首届国际当代艺术节、天安时间画廊、798艺术节主题展、长征空间、证大艺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馆和重要艺术机构。


皮尔维•塔卡拉

1981年出生于赫尔辛基,现生活工作于柏林和赫尔辛基。她的影像作品以表演性干预为主,通过对特定社群的研究以理解社会结构,质疑在不同情境下的社会行为准则。通过作品,塔卡拉向人们展现了:只有打破常规才能了解社会状况中的潜规则。

作品曾在MoMA PS1、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巴黎东京宫、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巴塞尔艺术馆、坦普尔酒吧区画廊+工作室、第十一届欧洲宣言展、格拉斯哥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国际纪录片影展、荷兰鹿特丹维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和第九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等展出。2011年获得荷兰罗马大奖,2013年获得破折号奖和芬兰视觉艺术奖。塔卡拉将代表芬兰参加202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余政达

1983年出生于台南,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及美术创作硕士班,现工作生活于台北。
2008年参加第六届台北双年展并获台北美术奖首奖,2009年代表台湾参加第五十三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同年受邀参与奥地利林兹复刻双年展。2012年获得东京艺术博览会唯一奖项培根奖殊荣,并参与第五届澳洲墨尔本媒体艺术双年展及法国图鲁斯亚洲制造艺术节,2013年参与纽约ART+网路双年展、国立台湾美术馆亚洲双年展以及纽约皇后美术馆年度计划Queens International。2014年受邀参加中国中央美院的双年展、国立台湾美术馆台湾美术双年展和纽约年度艺术盛事“亚洲当代艺术周”重要论坛。作品《Practicing LIVE》(2014) 受邀参加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及2015年第五十六届柏林国际影展“Forum Expanded”单元。2016年作品于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及巴黎庞毕度艺术中心展出。2018年,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丹麦夏洛特堡宫进行纪录片《Tell Me What You Want》(2015-2017)个人放映。2019年参与纽约Performa双年展,创造了角色“法咪咪(FAMEME)”。2020年于韩国京畿道美术馆举行个展。


朱田

1982年出生于浙江,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和爱丁堡。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英国波恩茅斯大学声音设计硕士,2006年取得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本科学位。2015 年获英国凯特琳(Catlin)艺术大奖,2014年获英国Broomhill国家雕塑奖,并在2009年被选为英国新锐声音艺术家。

个展包括:“最好的时光”(锦艺舫,香港,2017);“她希望尼克把她拖进房里。”(墨方,北京,2017);“喉咙”(荔枝一号,伦敦,2016);“领导冒号”(Cabin画廊,伦敦,2015);“00:04:19”(AKP空间,厦门,2015)。曾参加的部分群展包括:“苏格兰皇家学院年展”(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爱丁堡,2020);“Seeping Upwards, Rupturing the Surface”(密西沙加画廊,加拿大密西沙加,2018);“全球定位”(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17);“Do Disturb”(东京宫,巴黎,2016);“Hair!”(中央博物馆,荷兰乌特勒支,2016);“Nord Art”(Kunstwerk Carlshütte,德国比德尔斯多夫,2015);“Young Gods”(Charlie Smith画廊,伦敦,2015);“夜间友谊”(立木画廊,香港,2015);“Vienna Calling”(维也纳艺术学院,维也纳,2014);“创意中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2008)等。



UCCA沙丘美术馆

UCCA沙丘是一座隐于沙丘之下的美术馆,坐落于北戴河渤海海岸,距北京300公里的繁荣海滨社区内。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其展厅由一系列形似洞穴的细胞状空间彼此吸引联结而构成;来自天窗的自然光为部分室内展厅提供光源,几个户外展厅则朝向开阔的海滩。UCCA是中国领先的独立当代艺术机构,作为其馆群的新成员,沙丘美术馆每年推出注重与在地环境的互文关系、呼应建筑形态与馆内空间的展览。美术馆由UCCA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建设且提供资金支持,并于2018年10月起对公众开放。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皮尔维 · 塔卡拉

《逍遥乘客》(静帧)

2006
影像
4分32秒

余政达

《操实境》(静帧)

2015
六频影像
14分10秒

石玩玩

《月光》

2020
纸本、耳机
尺寸可变

朱田

《扫描》

2014
超白玻璃喷绘
6件,每件130×100 cm

冯晨

《光的背面:瞬间》

2020
LED灯、灯架、RGB程序控制器、
摄像机
尺寸可变

1 / 5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