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览

在安妮卡·易的艺术中,身体是科技与社会生活交汇的场域。然而,她的作品很少直接描绘人体,反而通过明显的缺席来显示它的重要性。比如,展览入口处悬挂的鲜为人知的早期作品——创作于2012年的《给GG的出租车先生》,就是以一件空荡荡的透明雨衣勾勒出的形态。这件作品引入了贯穿她创作的关键材料和核心元素:既缔结联系,又制造隔阂、隐喻着孤寂与隔绝的的透明薄膜;以及颠覆传统审美、为她的作品注入一种不可预知的有机衰变能量的油炸花卉。

在之后2022年的作品《夸张快感》中,安妮卡·易运用既相似又带有微妙不同的材料,以另一种方式间接指涉身体,展现了她如何持续尝试相关主题并不断打磨自身的艺术语言。在这件作品中,不透明、近似肌肤的硅胶构成画框,表面呈现出细腻的毛孔与绒毛,而丝绸花朵倒悬其中,仿若一座抽象的祭坛。在展览中处处可以体验到,缺席的身体这一概念也激活了对易所运用的气味的感知。正如艺术家说的,气味是一种“通过缺席呈现的存在”,能够瞬间召回那些早已消逝的人与物。

图片由艺术家和美佐子与罗森画廊提供
摄影:冈野庆
《同时行走在两条道路上》并非展览中观众首先看到的作品,却是他们最先感知到的作品之一。尽管这件气味作品位于通往主展厅的弧形走廊内,其香气却先于其物理位置抵达观者的感官。

这款香氛由安妮卡·易与知名调香师巴纳贝·菲永共同研发,融合了海洋、动物性与金属元素的气息,刺鼻的汽油味与柑橘和海藻的清新调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它弥漫于展览空间之中,不仅与其他作品对怪异水生世界的想象相呼应,也展现了艺术家将西方文化的视觉偏重——有时被称为“视觉中心主义”——抛在身后的意图。通过创造需要调动嗅觉、触觉等常被认为带有女性特质的感官来体验的作品,她鼓励观众以全新的视角感受艺术。

《一座岛屿的可能性 III》探寻了类似的主题,关注眼睛作为器官的脆弱性与可变性。在一只形态不规则的玻璃瓶内,彩色隐形眼镜们在生理盐水中游动。镜片透过液体与弯曲的瓶壁被扭曲变形,提醒我们视觉是多么容易被改变,挑战了“眼见为实”的经验认知。这两组作品对气味与视觉的探讨,展现了安妮卡·易对她所称为“感官生物政治学”的介入——指文化与社会力量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新陈代谢,这一生物体将物质转化为能量的化学过程,是安妮卡·易艺术实践的核心。她在作品中融入活体或正在腐化的材料,挑战传统中对艺术传续的理解,引导观众深入思考那些维系着日常生活的不可见的变化。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之一,《共生面包》,被设想为一个巨大的人造胃。烧成赭色的比萨面团静置于塑料帐篷内,旁边投影着细菌活动的影像。这个内容物可见却不可触及的密封舱体,成为我们体内经常被遗忘的代谢进程的提示。

展厅另一侧,“古典早期”和“古典晚期”系列的作品凸显了艺术家对天妇罗炸花的运用。随着油炸花朵逐渐腐败,它们与美丽和浪漫意象的联系也随之消解,突出熵增与衰败的不可避免。邻近的 《感觉是一种技能》同样运用了亚洲的烹饪工艺。这里,康普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细菌和共生菌膜被重新利用,化作了类似皮革的雕塑材料。

图片由艺术家、纽约 47 Canal 画廊与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摄影:台北市立美术馆
在UCCA大展厅笼罩主展区的弧形顶墙上悬挂着七件安妮卡·易的“放射虫”装置雕塑。这些作品的流畅曲线和闪烁的光纤灯光灵感来自放射虫,这类单细胞浮游生物最早出现于约五亿年前,并存续至今。放射虫有数以千计的种类,这里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不同品种的机械转译:有的蜷缩触须,有的如手风琴般舒张“呼吸”。这些动态装置诠释着艺术家提出的“生物化机器”概念。这个概念的首次亮相可以追溯到201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当时她展出了以海藻为灵感的雕塑,以及内含封闭式沃诺格拉茨基生态系统的装置作品。这两个系列更近期的延伸创作都在本次展览有所呈现。

“生物化机器”的概念将机械精密性与有机生命力融为一体,探索人工智能与生物体之间对话的可能。“放射虫”雕塑流畅的轮廓形似虫茧,灵感源自艺术家李·邦特科的雕塑作品;其形态示意了这样的混合体在未来出现的可能。但这些作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与远古微生物之间未曾设想过的深层羁绊:作为地球氧碳循环的核心参与者,若没有放射虫,人类赖以生存的含氧大气亦无从诞生。

摄影:安德烈亚 · 罗塞蒂
安妮卡·易的多件作品都贯穿着对跨物种、跨类别生物之间的亲缘性乃至直接合作的探索。此处悬挂的三盏海藻灯雕塑超越了它们的物质本源,成为未来主义的“生物化机器”。灯光从它们网格状鼓起的形态中透出,机械昆虫在其中振翅飞舞。使用海藻,这种在海底形成茂密森林的藻类,也暗合艺术家对“海藻高速公路”假说的兴趣:这一假说认为,远古原住民曾沿着太平洋北岸生态富饶的海藻林网络,从亚洲迁移到美洲。

《另一个你》中,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远古亲缘性形成了呼应:在这个玻璃展柜中,容纳着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被编入水母与珊瑚等海洋生物的DNA的菌群。镜柜无限反射的幽深处闪烁着来自远古的光辉,而对转基因生物的使用又触及未来的问题:新技术将如何重塑人类、其它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伦理边界——这一问题同样体现于《味道基因组》中对混合物种的探讨,以及《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对人机协作的呈现。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近年来,安妮卡·易将人工智能同时作为创作工具与创作议题展开探索。“量子泡沫绘画” 系列记录了她运用机器学习进行绘画实验的过程。标题源自理论物理的“量子泡沫”概念:依循维尔纳·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微观粒子与其能量浮动会随机地出现和消失,使得“无”中短暂地生出“有”,再消弭无踪。艺术家用自己的过往作品图像训练算法,生成的有机形态令人联想到血细胞、藻类群落与深海地貌。随后,艺术家将这些元素层叠拼贴,形成类似外星生命、深海生物与电子机械的复合视觉。

投影在主展厅外围弧形墙面的新影像作品 《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将她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推向更广阔的层面。这件作品借助艺术家自主开发的“空虚”软件制作——这个软件持续学习易的创作档案与工作室实践,是她工作室的“数字孪生体”。最终生成的影像将易的过往作品重构为一个虚拟生命体,佛教空观哲学与量子冥想在其中交织。这一作品也映射出她对死后延续艺术生命的希冀:即便她不再存在,经她作品训练的软件仍然能够持续创作“安妮卡·易”的艺术作品。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三件作品首现于安妮卡·易2015年纽约个展“你可以叫我F”。当时,艺术家从百位自身社交圈中的女性的DNA样本中培育出特殊菌株,以此批判父权体制将女性特质污名化为“污染源”或“危险品”的深层逻辑。在此框架下,装置同时影射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引发的群体歧视,批判在公共卫生危机中,边缘群体往往被当作替罪羊的现象。每件作品皆以透明塑料包裹长方体结构,表面印有令人联想到生物危害标志的抽象符号。空间内的气味来源于着前文提到的培育菌株,并混合着纽约高古轩画廊的空气样本——一种刻意营造的“无菌感”气息,以此代表艺术界的父权霸权。同时,透明帐篷内还陈列着诸多物品,从摩托车头盔等工业量产品到虾干、红茶等食物。

透明材质几乎贯穿安妮卡·易的创作始终,并常常具有预防性介入的潜台词。她首个个展的展陈设计就包含一件蚊帐帷幕,那件作品已经初具她长期青睐的透明屏障美学——使空间或容器内部“可见而不可触”的意向。既将观众与作品元素隔离,有时亦阻隔观者间的互动,易的这种设计暗指患者往往被“他者化”为社会的隔离对象,同时被迫承受去人格化的医学审视。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作为展览“另一种进化”的尾声,两件早期装置作品被置于展厅主空间外,与开篇的《给GG的出租车先生》形成闭环。这些作品以安妮卡·易创作中反复出现的材质与意象,叙述着关于孤立与缺席的隐性主题。

看起来,一对冰冻雕塑终于直接地呈现了人体。尽管最初是以人类头颅为原型,此处的雕塑实则模型来自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在技术剧变的时代叩问进化论与人类未来。以消逝的人类物种为镜像,智人作为人属唯一存续者的孤独境遇愈发凸显。一颗冰封头颅静置于冷冻柜内,透过玻璃门可见;另一颗则在地面逐渐消融,释放出由羊心、鹿尿与雪松调制的复杂有机气息。等到身体显形之际,其存在已然在消失之中。

展览最末也是艺术家最早期的作品中,同样呈现了缺席的身体。真空密封的珍珠垂坠于透明菲利普·斯塔克椅背。标题《单人桌(悲伤咖啡馆)》与空置的椅座,共同构筑出一幕优雅而孤寂的忧郁场景。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身体与缺席

在安妮卡·易的艺术中,身体是科技与社会生活交汇的场域。然而,她的作品很少直接描绘人体,反而通过明显的缺席来显示它的重要性。比如,展览入口处悬挂的鲜为人知的早期作品——创作于2012年的《给GG的出租车先生》,就是以一件空荡荡的透明雨衣勾勒出的形态。这件作品引入了贯穿她创作的关键材料和核心元素:既缔结联系,又制造隔阂、隐喻着孤寂与隔绝的的透明薄膜;以及颠覆传统审美、为她的作品注入一种不可预知的有机衰变能量的油炸花卉。

在之后2022年的作品《夸张快感》中,安妮卡·易运用既相似又带有微妙不同的材料,以另一种方式间接指涉身体,展现了她如何持续尝试相关主题并不断打磨自身的艺术语言。在这件作品中,不透明、近似肌肤的硅胶构成画框,表面呈现出细腻的毛孔与绒毛,而丝绸花朵倒悬其中,仿若一座抽象的祭坛。在展览中处处可以体验到,缺席的身体这一概念也激活了对易所运用的气味的感知。正如艺术家说的,气味是一种“通过缺席呈现的存在”,能够瞬间召回那些早已消逝的人与物。

图片由艺术家和美佐子与罗森画廊提供
摄影:冈野庆

气味与视觉

《同时行走在两条道路上》并非展览中观众首先看到的作品,却是他们最先感知到的作品之一。尽管这件气味作品位于通往主展厅的弧形走廊内,其香气却先于其物理位置抵达观者的感官。

这款香氛由安妮卡·易与知名调香师巴纳贝·菲永共同研发,融合了海洋、动物性与金属元素的气息,刺鼻的汽油味与柑橘和海藻的清新调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它弥漫于展览空间之中,不仅与其他作品对怪异水生世界的想象相呼应,也展现了艺术家将西方文化的视觉偏重——有时被称为“视觉中心主义”——抛在身后的意图。通过创造需要调动嗅觉、触觉等常被认为带有女性特质的感官来体验的作品,她鼓励观众以全新的视角感受艺术。

《一座岛屿的可能性 III》探寻了类似的主题,关注眼睛作为器官的脆弱性与可变性。在一只形态不规则的玻璃瓶内,彩色隐形眼镜们在生理盐水中游动。镜片透过液体与弯曲的瓶壁被扭曲变形,提醒我们视觉是多么容易被改变,挑战了“眼见为实”的经验认知。这两组作品对气味与视觉的探讨,展现了安妮卡·易对她所称为“感官生物政治学”的介入——指文化与社会力量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代谢美学

新陈代谢,这一生物体将物质转化为能量的化学过程,是安妮卡·易艺术实践的核心。她在作品中融入活体或正在腐化的材料,挑战传统中对艺术传续的理解,引导观众深入思考那些维系着日常生活的不可见的变化。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之一,《共生面包》,被设想为一个巨大的人造胃。烧成赭色的比萨面团静置于塑料帐篷内,旁边投影着细菌活动的影像。这个内容物可见却不可触及的密封舱体,成为我们体内经常被遗忘的代谢进程的提示。

展厅另一侧,“古典早期”和“古典晚期”系列的作品凸显了艺术家对天妇罗炸花的运用。随着油炸花朵逐渐腐败,它们与美丽和浪漫意象的联系也随之消解,突出熵增与衰败的不可避免。邻近的 《感觉是一种技能》同样运用了亚洲的烹饪工艺。这里,康普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细菌和共生菌膜被重新利用,化作了类似皮革的雕塑材料。

图片由艺术家、纽约 47 Canal 画廊与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摄影:台北市立美术馆

生物化机器

在UCCA大展厅笼罩主展区的弧形顶墙上悬挂着七件安妮卡·易的“放射虫”装置雕塑。这些作品的流畅曲线和闪烁的光纤灯光灵感来自放射虫,这类单细胞浮游生物最早出现于约五亿年前,并存续至今。放射虫有数以千计的种类,这里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不同品种的机械转译:有的蜷缩触须,有的如手风琴般舒张“呼吸”。这些动态装置诠释着艺术家提出的“生物化机器”概念。这个概念的首次亮相可以追溯到201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当时她展出了以海藻为灵感的雕塑,以及内含封闭式沃诺格拉茨基生态系统的装置作品。这两个系列更近期的延伸创作都在本次展览有所呈现。

“生物化机器”的概念将机械精密性与有机生命力融为一体,探索人工智能与生物体之间对话的可能。“放射虫”雕塑流畅的轮廓形似虫茧,灵感源自艺术家李·邦特科的雕塑作品;其形态示意了这样的混合体在未来出现的可能。但这些作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与远古微生物之间未曾设想过的深层羁绊:作为地球氧碳循环的核心参与者,若没有放射虫,人类赖以生存的含氧大气亦无从诞生。

摄影:安德烈亚 · 罗塞蒂

亲缘

安妮卡·易的多件作品都贯穿着对跨物种、跨类别生物之间的亲缘性乃至直接合作的探索。此处悬挂的三盏海藻灯雕塑超越了它们的物质本源,成为未来主义的“生物化机器”。灯光从它们网格状鼓起的形态中透出,机械昆虫在其中振翅飞舞。使用海藻,这种在海底形成茂密森林的藻类,也暗合艺术家对“海藻高速公路”假说的兴趣:这一假说认为,远古原住民曾沿着太平洋北岸生态富饶的海藻林网络,从亚洲迁移到美洲。

《另一个你》中,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远古亲缘性形成了呼应:在这个玻璃展柜中,容纳着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被编入水母与珊瑚等海洋生物的DNA的菌群。镜柜无限反射的幽深处闪烁着来自远古的光辉,而对转基因生物的使用又触及未来的问题:新技术将如何重塑人类、其它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伦理边界——这一问题同样体现于《味道基因组》中对混合物种的探讨,以及《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对人机协作的呈现。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智能网络

近年来,安妮卡·易将人工智能同时作为创作工具与创作议题展开探索。“量子泡沫绘画” 系列记录了她运用机器学习进行绘画实验的过程。标题源自理论物理的“量子泡沫”概念:依循维尔纳·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微观粒子与其能量浮动会随机地出现和消失,使得“无”中短暂地生出“有”,再消弭无踪。艺术家用自己的过往作品图像训练算法,生成的有机形态令人联想到血细胞、藻类群落与深海地貌。随后,艺术家将这些元素层叠拼贴,形成类似外星生命、深海生物与电子机械的复合视觉。

投影在主展厅外围弧形墙面的新影像作品 《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将她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推向更广阔的层面。这件作品借助艺术家自主开发的“空虚”软件制作——这个软件持续学习易的创作档案与工作室实践,是她工作室的“数字孪生体”。最终生成的影像将易的过往作品重构为一个虚拟生命体,佛教空观哲学与量子冥想在其中交织。这一作品也映射出她对死后延续艺术生命的希冀:即便她不再存在,经她作品训练的软件仍然能够持续创作“安妮卡·易”的艺术作品。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屏障

这三件作品首现于安妮卡·易2015年纽约个展“你可以叫我F”。当时,艺术家从百位自身社交圈中的女性的DNA样本中培育出特殊菌株,以此批判父权体制将女性特质污名化为“污染源”或“危险品”的深层逻辑。在此框架下,装置同时影射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引发的群体歧视,批判在公共卫生危机中,边缘群体往往被当作替罪羊的现象。每件作品皆以透明塑料包裹长方体结构,表面印有令人联想到生物危害标志的抽象符号。空间内的气味来源于着前文提到的培育菌株,并混合着纽约高古轩画廊的空气样本——一种刻意营造的“无菌感”气息,以此代表艺术界的父权霸权。同时,透明帐篷内还陈列着诸多物品,从摩托车头盔等工业量产品到虾干、红茶等食物。

透明材质几乎贯穿安妮卡·易的创作始终,并常常具有预防性介入的潜台词。她首个个展的展陈设计就包含一件蚊帐帷幕,那件作品已经初具她长期青睐的透明屏障美学——使空间或容器内部“可见而不可触”的意向。既将观众与作品元素隔离,有时亦阻隔观者间的互动,易的这种设计暗指患者往往被“他者化”为社会的隔离对象,同时被迫承受去人格化的医学审视。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孤寂

作为展览“另一种进化”的尾声,两件早期装置作品被置于展厅主空间外,与开篇的《给GG的出租车先生》形成闭环。这些作品以安妮卡·易创作中反复出现的材质与意象,叙述着关于孤立与缺席的隐性主题。

看起来,一对冰冻雕塑终于直接地呈现了人体。尽管最初是以人类头颅为原型,此处的雕塑实则模型来自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在技术剧变的时代叩问进化论与人类未来。以消逝的人类物种为镜像,智人作为人属唯一存续者的孤独境遇愈发凸显。一颗冰封头颅静置于冷冻柜内,透过玻璃门可见;另一颗则在地面逐渐消融,释放出由羊心、鹿尿与雪松调制的复杂有机气息。等到身体显形之际,其存在已然在消失之中。

展览最末也是艺术家最早期的作品中,同样呈现了缺席的身体。真空密封的珍珠垂坠于透明菲利普·斯塔克椅背。标题《单人桌(悲伤咖啡馆)》与空置的椅座,共同构筑出一幕优雅而孤寂的忧郁场景。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