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览

仓库路106B是张奕满在新加坡工作和居住了16年的地址,也是当地最常见、最标准的房地产模式——组屋,一种以高效、密集闻名的,与新加坡现代性最紧密相关的建筑形式。这件雕塑是艺术家通过调动记忆、身体经验和语言描述,对于他最熟悉的工作室及居所的还原。它既代表着最典型的新加坡居住经验,又凝聚了艺术家的个人历史与创作历程。这个被艺术家记忆偏差所扭曲和再造的建筑模型,坐落在偌大的白色展台的中央,在异域的灯光下孤独地经受审视,但观者不难体会到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处默默回响的共振和关联。
《文书》由大量生锈的铁片组成,它们以类似曼陀罗的形状层层叠放在地上。铁片大小与当代社会中最常见的纸张规格——A4完全相同,这种规格的纸张如此常见以至于它已经成为标准化和行政流程的代名词。艺术家以沉重而锈迹斑斑的铁片作为纸片的转喻,并且利用曼陀罗的宗教意味和扩张的形状与行政流程中繁重的文书之间构建了略带反讽的关联。这件作品贯穿整个展览空间,成为一条串联“无尽之夏”的暗线。
《边缘漫步》由550张摄影明信片组成。艺术家以脚步丈量新加坡的边缘,并用相机捕捉边境的各种景观。作品中的拍摄对象并不限于单一的海岛景象。无论是砂土筑起的围墙、到处可见的监控标识、无人林地中的帐篷、午后随处卧下小憩的工人,还是茂密生长的植物,都成为这个热带国度的独特缩影,提醒着观众秩序、规则与边界框限下的安全领域。这些摄影图片以标准明信片的形式印刷,观众不仅能触摸、手持观看,也可以购买、交换或赠与他人,就像从旅途中带回的纪念品一般。这些图片共同书写了关于新加坡边界的多重叙事,而通过明信片的交易与流通,UCCA沙丘美术馆最大的展厅也成为一个临时的明信片商店,将流动的故事与景观延展至展墙的边界之外。
《东陵福(一项调查)》是张奕满的YouTube频道 “Ambient Walking ”上发布的长视频系列之一。该频道自2018年12月开始活跃,以第一人称视角播放步行视频。这段长达1.5个小时的视频,是艺术家在暴雨中于新加坡即将拆除的废弃公共住宅区“东陵福”中漫步所见的场景。影片开始时,摄像机镜头被雨滴划下的细雾笼罩,扭曲了前方破败的混凝土结构的视角,雨滴落在伞上的声音仿佛鼓点。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曾经热闹非凡的社区如今墙皮斑驳,长满了青苔,呈现一种阴森荒芜的景象,但该场景却具有一种奇异的美感——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与混凝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自然与城市的衰败交织在一起。
“赤道之书”是一系列以线为主题的绘画,旨在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线”的概念。线既意味着连接,也可以制造区隔,艺术家本人就居住在一条无处不在的线条——赤道——以北一度的位置。作为一条虚拟的分界线,赤道将世界一分为二,全球分为南方和北方,高与低,以及上和下。经度和纬度同样也是想象中的线,将世界切割成有着不同时间和差异万千的地区。

张奕满特意选择印有热带植物图案的现成布料作为画布,在上面不断涂抹线条直至原来的纹样几乎被覆盖,只剩下星星点点的痕迹。这样的聚酯纤维布料通常被用来制作窗帘,一般有着棕榈树、藤蔓或是各类富有异国情调的花卉装饰,这样的视觉元素源自殖民时代的热带想象,在全球市场上流通畅销至今。通过一条又一条的线条叠加,艺术家构建出新的肌理图案,似乎也在喻示着叙事书写的新可能。
2006年7月8日,张奕满开始动笔写一篇新的文章,最终写成一本名为《说明书》的200页小说。然而,过于冗长繁琐的编辑流程导致他某天一怒之下删了这个文件。2024年,艺术家找到了曾经用来写这本小说的旧电脑,送到一家数据恢复公司。技术人员找到了被删除的文件,但文件损坏严重,只能恢复出239个可辨认的单词。他最终决定把这些“失而复得”的小说残骸以海报的形式展示,用谷歌简单翻译成中文,将英文原文与中文翻译相并列,最后总共设计出8张海报,重复排列在4号展厅的墙面上。这件全新的《说明书》不仅是对虚实游离的原文本的嵌套重构,也是对遗失作品的一场见证与纪念。
《被我们轻易遗忘的纪念碑(我恨你)》是张奕满于2008年创作的雕塑装置,也是他展出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作为一名受过平面设计训练的艺术家,纸张一直是张奕满创作的重要材料。《被我们轻易遗忘的纪念碑(我恨你)》由100万张重250克,尺寸为9 x 5.5厘米的名片组成。名片是一种典型的身份象征,尤其在亚洲,人们往往通过名片来称呼对方或决定互动的方式。这些名片双面被喷黑,人的信息消失无踪,一张张黑色卡片层层堆叠,最终覆盖了大部分展厅地面,成为观众脚下的记忆废墟,艺术家将其纪念碑化,以此纪念那些无名的被遗忘者。松散堆积的黑色名片也隐喻着日常生活中看似熟络频繁的社交联系,实则虚无一物,不堪一击。
这件作品由百余本与旅程相关的中外书籍构成,其中有《马可·波罗游记》《中亚行纪》 《中国行日记》等经典游记,记述了异国之旅中的地理与人文景观;而《悉达多》和《百年孤独》则借旅程的隐喻围绕自我探索和情感迁徙展开。书籍被摆放在展厅窗台上,在北戴河海边——这个永远人潮涌动的度假目的地,构建了一个面朝大海的舒适阅读角。通过邀请观众翻阅这些书籍,有限的旅途得以在此处重新启程,通向无尽的空间与未知的目的地。
这件作品的原始图像源自艺术家拍摄的照片。乍一看,这些图像似乎呈现出森林的景象,但实际上,它们是印刷在新加坡某处工地围挡上的图像。这处工地正在建设一条连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公路。正如全球各地的施工现场,新加坡也会在工地周边安装印有各式图像的假墙作为围挡,所选择的图像通常与当地常见的景观直接相关。这件装置作品将UCCA沙丘美术馆的落地玻璃窗和天窗转化为半透明的森林图像,宛若一道道传送门,使整个建筑显得如同埋藏在森林中的巢穴,尤其是图像正中的假门,似乎在邀请人走进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但这扇门并不能通往森林,它并非真实的门,亦不通往任何实际的地方。森林与门的图像将展厅转化为一个阈限空间,充满了时空的错乱与交织。
《另一种孤独》是艺术家为UCCA沙丘美术馆专门创作的三件户外公共雕塑,由过往展览的临时展墙和展具中回收的木料组成,并依据美术馆的建筑结构和周边环境制作而成。它们有着完全相同的直径,形似甜甜圈,既像圆形中空的公园长椅,又像是某种模糊的极简主义雕塑。与人们普遍认知中不可触碰、只能观赏的珍贵雕塑形成鲜明对比,它们蕴含着社会性和互动的意向,以及服务公众的功能,在艺术品和公共设施之间来回游移。与展览中其他作品一样,《另一种孤独》不仅邀请观众注视,更期待他们触碰作品、与之互动,短暂驻足休憩。当观众坐在雕塑之上,身份的转换悄然发生,他们不仅成为雕塑的一部分,同时也变成了被观看的对象。

仓库路

仓库路106B是张奕满在新加坡工作和居住了16年的地址,也是当地最常见、最标准的房地产模式——组屋,一种以高效、密集闻名的,与新加坡现代性最紧密相关的建筑形式。这件雕塑是艺术家通过调动记忆、身体经验和语言描述,对于他最熟悉的工作室及居所的还原。它既代表着最典型的新加坡居住经验,又凝聚了艺术家的个人历史与创作历程。这个被艺术家记忆偏差所扭曲和再造的建筑模型,坐落在偌大的白色展台的中央,在异域的灯光下孤独地经受审视,但观者不难体会到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处默默回响的共振和关联。

文书

《文书》由大量生锈的铁片组成,它们以类似曼陀罗的形状层层叠放在地上。铁片大小与当代社会中最常见的纸张规格——A4完全相同,这种规格的纸张如此常见以至于它已经成为标准化和行政流程的代名词。艺术家以沉重而锈迹斑斑的铁片作为纸片的转喻,并且利用曼陀罗的宗教意味和扩张的形状与行政流程中繁重的文书之间构建了略带反讽的关联。这件作品贯穿整个展览空间,成为一条串联“无尽之夏”的暗线。

边缘漫步

《边缘漫步》由550张摄影明信片组成。艺术家以脚步丈量新加坡的边缘,并用相机捕捉边境的各种景观。作品中的拍摄对象并不限于单一的海岛景象。无论是砂土筑起的围墙、到处可见的监控标识、无人林地中的帐篷、午后随处卧下小憩的工人,还是茂密生长的植物,都成为这个热带国度的独特缩影,提醒着观众秩序、规则与边界框限下的安全领域。这些摄影图片以标准明信片的形式印刷,观众不仅能触摸、手持观看,也可以购买、交换或赠与他人,就像从旅途中带回的纪念品一般。这些图片共同书写了关于新加坡边界的多重叙事,而通过明信片的交易与流通,UCCA沙丘美术馆最大的展厅也成为一个临时的明信片商店,将流动的故事与景观延展至展墙的边界之外。

东陵福

《东陵福(一项调查)》是张奕满的YouTube频道 “Ambient Walking ”上发布的长视频系列之一。该频道自2018年12月开始活跃,以第一人称视角播放步行视频。这段长达1.5个小时的视频,是艺术家在暴雨中于新加坡即将拆除的废弃公共住宅区“东陵福”中漫步所见的场景。影片开始时,摄像机镜头被雨滴划下的细雾笼罩,扭曲了前方破败的混凝土结构的视角,雨滴落在伞上的声音仿佛鼓点。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曾经热闹非凡的社区如今墙皮斑驳,长满了青苔,呈现一种阴森荒芜的景象,但该场景却具有一种奇异的美感——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与混凝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自然与城市的衰败交织在一起。

赤道之书

“赤道之书”是一系列以线为主题的绘画,旨在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线”的概念。线既意味着连接,也可以制造区隔,艺术家本人就居住在一条无处不在的线条——赤道——以北一度的位置。作为一条虚拟的分界线,赤道将世界一分为二,全球分为南方和北方,高与低,以及上和下。经度和纬度同样也是想象中的线,将世界切割成有着不同时间和差异万千的地区。

张奕满特意选择印有热带植物图案的现成布料作为画布,在上面不断涂抹线条直至原来的纹样几乎被覆盖,只剩下星星点点的痕迹。这样的聚酯纤维布料通常被用来制作窗帘,一般有着棕榈树、藤蔓或是各类富有异国情调的花卉装饰,这样的视觉元素源自殖民时代的热带想象,在全球市场上流通畅销至今。通过一条又一条的线条叠加,艺术家构建出新的肌理图案,似乎也在喻示着叙事书写的新可能。

说明书

2006年7月8日,张奕满开始动笔写一篇新的文章,最终写成一本名为《说明书》的200页小说。然而,过于冗长繁琐的编辑流程导致他某天一怒之下删了这个文件。2024年,艺术家找到了曾经用来写这本小说的旧电脑,送到一家数据恢复公司。技术人员找到了被删除的文件,但文件损坏严重,只能恢复出239个可辨认的单词。他最终决定把这些“失而复得”的小说残骸以海报的形式展示,用谷歌简单翻译成中文,将英文原文与中文翻译相并列,最后总共设计出8张海报,重复排列在4号展厅的墙面上。这件全新的《说明书》不仅是对虚实游离的原文本的嵌套重构,也是对遗失作品的一场见证与纪念。

被我们轻易遗忘的纪念碑

《被我们轻易遗忘的纪念碑(我恨你)》是张奕满于2008年创作的雕塑装置,也是他展出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作为一名受过平面设计训练的艺术家,纸张一直是张奕满创作的重要材料。《被我们轻易遗忘的纪念碑(我恨你)》由100万张重250克,尺寸为9 x 5.5厘米的名片组成。名片是一种典型的身份象征,尤其在亚洲,人们往往通过名片来称呼对方或决定互动的方式。这些名片双面被喷黑,人的信息消失无踪,一张张黑色卡片层层堆叠,最终覆盖了大部分展厅地面,成为观众脚下的记忆废墟,艺术家将其纪念碑化,以此纪念那些无名的被遗忘者。松散堆积的黑色名片也隐喻着日常生活中看似熟络频繁的社交联系,实则虚无一物,不堪一击。

无尽之旅图书馆

这件作品由百余本与旅程相关的中外书籍构成,其中有《马可·波罗游记》《中亚行纪》 《中国行日记》等经典游记,记述了异国之旅中的地理与人文景观;而《悉达多》和《百年孤独》则借旅程的隐喻围绕自我探索和情感迁徙展开。书籍被摆放在展厅窗台上,在北戴河海边——这个永远人潮涌动的度假目的地,构建了一个面朝大海的舒适阅读角。通过邀请观众翻阅这些书籍,有限的旅途得以在此处重新启程,通向无尽的空间与未知的目的地。

造句

这件作品的原始图像源自艺术家拍摄的照片。乍一看,这些图像似乎呈现出森林的景象,但实际上,它们是印刷在新加坡某处工地围挡上的图像。这处工地正在建设一条连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公路。正如全球各地的施工现场,新加坡也会在工地周边安装印有各式图像的假墙作为围挡,所选择的图像通常与当地常见的景观直接相关。这件装置作品将UCCA沙丘美术馆的落地玻璃窗和天窗转化为半透明的森林图像,宛若一道道传送门,使整个建筑显得如同埋藏在森林中的巢穴,尤其是图像正中的假门,似乎在邀请人走进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但这扇门并不能通往森林,它并非真实的门,亦不通往任何实际的地方。森林与门的图像将展厅转化为一个阈限空间,充满了时空的错乱与交织。

另一种孤独

《另一种孤独》是艺术家为UCCA沙丘美术馆专门创作的三件户外公共雕塑,由过往展览的临时展墙和展具中回收的木料组成,并依据美术馆的建筑结构和周边环境制作而成。它们有着完全相同的直径,形似甜甜圈,既像圆形中空的公园长椅,又像是某种模糊的极简主义雕塑。与人们普遍认知中不可触碰、只能观赏的珍贵雕塑形成鲜明对比,它们蕴含着社会性和互动的意向,以及服务公众的功能,在艺术品和公共设施之间来回游移。与展览中其他作品一样,《另一种孤独》不仅邀请观众注视,更期待他们触碰作品、与之互动,短暂驻足休憩。当观众坐在雕塑之上,身份的转换悄然发生,他们不仅成为雕塑的一部分,同时也变成了被观看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