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陶

即兴游离:陶瓷新倾向

2025.11.1 - 2026.3.1

关于展览

地点:  UCCA陶美术馆

UCCA陶美术馆于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3月1日呈现群展“即兴游离:陶瓷新倾向”,展出艺术家安永正臣、耿雪、柳溪、阿霞·马拉库利娜、松永圭太、无用之用建筑工作室 × 若有光、肖威、徐志伟、杨心广的创作。悠久的陶瓷传统,犹如一幅由无数技术、风格与经验交织而成的无形地图,本次展览聚焦九位(组)新生代艺术家的多元实践,呈现他们如何从这张“地图”的不同原点出发,在当代陶瓷地貌的基础之上即兴游离。艺术家们通过材料特性、工艺技法与自身创作逻辑间的持续博弈,重新想象陶土在表达与观念上的可能性,共同揭示出一种以开放、转化与创造性再平衡为核心的陶瓷创作新貌。

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3月1日,UCCA陶美术馆呈现展览“即兴游离:陶瓷新倾向”,展出安永正臣、耿雪、柳溪、阿霞·马拉库利娜、松永圭太、无用之用建筑工作室 × 若有光、肖威、徐志伟、杨心广共9位(组)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展览聚焦于当代陶艺创作者在传统陶瓷技法之上即兴游离的不同路径,他们各自从“地图”上的不同原点出发,通过在传统技法、材料特性与自身创作逻辑之间进行博弈,在多个变量上达到某种独特的平衡或和解,最终呈现出极具生命力的新生代创作面貌。本次展览由UCCA助理策展人张尧策划。

作为现实世界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射,地图以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视觉形式承载了前人的旅行经验,勾勒出地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它为其使用者标明多条可行路线,但当探访者继续深入,凭切身经验对地图在物理与抽象意义上的边界进行突破与重绘,亦成为可能。陶瓷正是这样一张繁杂且仍在持续生长的巨幅勘测地图:在两万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泥坯的干湿程度、窑火的温度掌控、釉料的研磨配比等一系列技术准则,正如同前人钉下的路标,后来者必须遵循正确的标识,方能成功抵达目的地。然而,也有另一些人在探索与迷失的间隙中,发现未曾涉足的林间小径,从而在一场新的冒险旅程中抵达意外之地。本次展览旨在通过九位(组)新生代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其在当代陶瓷地貌基础上即兴游离的不同路径,他们或从同一原点出发而各辟蹊径,或在不同创作脉络中偶现彼此呼应的星点灵光。

部分艺术家将目光投向陶瓷这一材质本身,停驻于泥与火的纹理,在自然模拟与痕迹研究中把“过程”留在现场。松永圭太(1986年出生于日本多治见市)运用天然漆在作品表面留下年轮或水波纹状肌理,建构起自然韵律与人工干预之间的感性对话——他以“蜕壳”“树干”“水洼”等自然之物命名系列作品,让时间年轮与水波涟漪于视觉与观念层面构成交织。杨心广(1980年出生于湖南)则以在地性推衍了自然线索的另一种可能:在作品《雪桃花》(2025)中,他将宜兴本地紫砂泥料制成植物的生命容器,其吐纳与包裹的模糊关系亦暗示着生态的无穷循环;而植物、泥土等自然物与工业物料交缠、叠加、并置,使草木泥石不再被视为被动之物,而是以极具主体性的姿态反向侵入和颠覆着现代发展观的叙事逻辑。安永正臣(1982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使用火焰对特殊调配的釉料进行试炼,视窑炉为“推进时间的时光机”,让釉料在高温中的塌陷、流痕、缩孔成为“火灾现场”的凝固物证,试图摒弃“容器”的主观意志而还原本源之美。徐志伟(1986年出生于安徽)以分解重构的手法折叠泥土,通过洗练的线面语言营造山水意境,赋予陶土轻盈纤巧之感。他将千万次精雕细琢中留下的粉尘残留化成山水的雾,将细小的划痕与哑光变做泥、火、釉交融的自然旨趣留下的签名。

当目光从瓷面移向四周,陶瓷又成了解剖当代生活的利刃,刻划出现代生活中的身份磨损、权力褶皱与城市地层。肖威(1994年出生于广州)专注于探索化妆土叠层与现代建筑形式的多样组合,进而表达个体在当下社会中“消磨”的生存状态。他以化妆土叠层与现代建筑形式呼应工具理性的盛行,让方盒子建筑与多层身份互相磨损,多层不同色彩被刻划、烘烤、打磨,呈现身份的不确定性和碎片化。柳溪(1986年出生于山东)则以一种基于自我疗愈的创作方法对曾经束缚她的僵化权力系统进行主动反抗,尝试在社会结构的缝隙中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她用被织物包裹的几何立方体质问等级森严的权力结构——织物将拥有标准化僵硬造型、笔直线条与锐角边缘的几何体包裹后再抽离,布纹的柔软折痕成为生命的流动性与直觉的自然释放对教条主义温柔而坚定的回应。在宜兴驻留的阿霞·马拉库利娜(1988年出生于俄罗斯)聚焦于探讨城市与居民的关系,她借鉴当地传统板坯技法重构了公共与家庭空间相互交叠的宜兴乡土建筑。在《陶之城:院子》(2025)中,她把宜兴古老的陶瓷文化记忆嵌入建筑细节,用本地紫砂与多种色彩陶土的混合媒介重新烧制多见于宜兴街头的紫砂砖,于是公共与家庭空间相互交叠的乡土建筑被微缩成可携带的地层切片,城市本身成为一件持续扩建的陶作。

另一部分艺术家让存在与消亡互为燃料,把终点烧回起点。无用之用建筑工作室与若有光联合创作的《海错灯》(2025)将玲珑瓷有机融入工业金属机械,使其变幻为海洋生物一般可变可感的活性存在。创作者让工业金属杆骨架长出瓷质珊瑚,把被控制的人工形态重新生物化,死亡与新生在同一根支架上交迭。玲珑瓷这一形态从日常器物的缝隙中溢出,瓷不再是静态器皿,而是第一次拥有可转动的“关节”,成为可伸缩、可呼吸,可以被聆听和感知的机械——生物混合体。耿雪(1983年出生于吉林)的《金色之名(影像)》(2019)以巨幅影像形式冲破陶瓷媒介在感官上的局限,通过由泥土构建的叙事性景观表达她对生命意义的焦虑与质疑。她用象征生命的泥土捏出没有性别区分的小人,再让他们拿彼此的身体去填给更宏大之物,在黑白影像里不断地被带走、被卷入。她保留泥土的粗粝质感,让泥人替自己说出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和生命,使“存在与消亡”变成一部循环播放的默片。

在空间设计上,本次展览延续了“地图”主题,隐喻着山脉、河流等地理界线的半透明垂帘将展厅版图划分为不同片区,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参观的路线和顺序,甚至穿越边境线的视觉阻隔创建自己的专属行程,为这幅展览地图注入新的空间实践可能,抑或扩展更游离其外的视觉与思维边界。


赞助与支持

感谢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会、UCCA国际委员会、UCCA青年赞助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首席艺读伙伴DIOR迪奥、首席影像伙伴vivo,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彭博,特约战略合作伙伴友邦保险、巴可、多乐士、真力、北京SKP和Stey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展览公共项目

展览对公众开放首日,本次展览策展人张尧将带领观众参观展览,讲述陶瓷如何在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下,超越“器物”的单一面貌,在传统技艺与当下语境之间不断游离、偏移、生成新的可能性。当天,UCCA还将邀请参展艺术家柳溪、松永圭太、杨心广和安永正臣从各自的文化背景与制陶经验出发,围绕“何为陶瓷新倾向”这一主题展开对话。

展期内的材料工作坊将邀请拥有多年青瓷创作经验的参展艺术家徐志伟,围绕青瓷开片这一特殊现象展开讨论与动手实践。在陶瓷史上,开片从陶瓷釉层断裂的技术缺陷,逐渐转变为独特的审美对象与装饰方式,衍生出金丝铁线、百圾碎、冰裂等多样的纹案图式。在当代创作中,这些裂纹被重新激活,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工艺与观念的媒介。


关于艺术家

安永正臣

1982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大阪产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于日本三重县伊贺市生活和工作。近期个展包括:“安永正臣:记忆的足迹”(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美国迈阿密,2025)“安永正臣”(Pierre Marie Giraud画廊,比利时布鲁塞尔,2024);“空的容器”(Gallery 85.4,日本东京,2024);“远处的云”(里森画廊,英国伦敦,2023);“拾石之思”(Nonaka-Hill画廊,美国洛杉矶,2023);“紧握之间”(朱尔·柯林斯·史密斯美术馆,美国奥本,2023);“眺望远方”(里森画廊,美国纽约,2022);“安永正臣”(里森画廊,美国纽约东汉普顿,2021)等。他参与的群展包括:“出土”(加州橙县艺术博物馆,加利福尼亚州科斯塔梅萨,2025);“天洞之物”(Marta画廊,美国洛杉矶,2024);“珐琅与身体/陶瓷”(爱马仕银座店Le Forum,日本东京,2023);“物体&事物”(The Noyes House,美国康涅狄格州,2022);“浪漫的进程”(陶瓷艺术当代博物馆,日本岐阜,2022);“斯特林·鲁比与安永正臣”(Nonaka-Hill画廊,美国洛杉矶,2020)。

耿雪

1983年出生于吉林。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受邀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8年第21届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2014韩国釜山双年展等。曾被邀请参加韩国光州毅斋美术馆、日本濑户市立美术馆、英国卡的夫fire works陶瓷工作室、爱尔兰国家雕塑厂,以及德国柏林、法国巴黎等艺术家驻地创作项目。曾参与美国西弗尼基亚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设计学院等校际交流、交换项目。陶瓷、雕塑、绘画、及影像作品被诸多国内外公共机构收藏,包括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河南博物院、武汉美术馆、筑中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乌利·希克收藏,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查森美术馆、韩国光州美术馆、日本濑户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荷兰皇家陶瓷博物馆、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图书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动力博物馆等。影像作品曾入选“中国动画百年,万籁鸣文献展——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特别展映”, 11.IZDANJE 25FPS电影节,“Here out there”展,荷兰HAFF国际动画电影节,斯洛伐克ANČA国际动画电影节等。

柳溪

1986年出生于中国山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她在景德镇建立了个人艺术实践,目前往返生活和创作于景德镇与西班牙之间。她的近年个展包括:“自然的滋养”(CoinCoin,瑞士,2024);“血,身体和蕾丝”(S12画廊,卑尔根,2021);“灶”(艺术+上海画廊,上海,2019);“低至尘土”(伽雅陶瓷艺术空间,巴厘岛,2018)。她近年参与的群展包括:“多维:中国当代工作室工艺”(V&A博物馆,英国,2025);“所有设计都是当代的,如果它是有生命的。如果它没有生命,那又有什么意义?”(Design Miami × Objective Gallery,迈阿密,2024);“当我与猫嬉戏时,怎知不是她在与我嬉戏?韩国京畿道双年展主题展”(京畿道当代陶瓷美术馆,韩国2024);“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艺术在樵山,宅生记第四回”(何晃钊故居,佛山,2024);“出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萨尔茨堡现代美术馆,萨尔茨堡,2023)等。柳溪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国际陶瓷双年展,并获得最高奖项与荣誉奖。她也积极参与国际驻地计划,曾在巴厘岛、台湾、墨西哥、印度、韩国与挪威进行创作交流。她的作品被多个国际重要公共机构收藏,包括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台湾新北市莺歌陶瓷博物馆以及西班牙埃尔文德利市政厅等。

阿霞·马拉库利娜

1988年出生于俄罗斯,现生活与创作于奥地利维也纳。她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动画电影设计专业,现于维也纳美术学院雕塑与空间策略方向深造。近年个展包括:“Chronicles of revival”(维也纳收藏家俱乐部,维也纳,2025);“Uprooted”(Soho最小画廊,伦敦,2024)、“The Pondest Pond”(KZ画廊,虚拟展览空间,2024);“Resting pieces”(Aquarium,维也纳美术学院,维也纳,2024);“Sun”(Luda画廊,圣彼得堡,2023);“Short day”(Saray画廊,安娜·阿赫玛托娃博物馆,圣彼得堡,2023)等。近年参与的群展包括:“布鲁塞尔陶瓷艺术奖获奖者展”(Brussels,城市,2025);“欢迎,陌生人,来到此地”(东京艺术大学,东京,2021);“三十岁的人”(俄罗斯博物馆·大理石宫,圣彼得堡,2021);“第二届俄罗斯当代艺术三年展”(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莫斯科,2020);“整个世界未能进入我的目光”(Carillon画廊,沃斯堡,德克萨斯,2019);“河之名”(彼尔姆当代艺术博物馆,彼尔姆,2018)等。Marakulina的作品曾参展阿姆斯特丹艺术博览会(Art Rotterdam,2025)、布鲁塞尔陶瓷艺术博览会(Ceramic Brussels,2025)、Tupik艺术博览会(2022、2023)等。她曾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法国巴黎、瑞士伯尔尼、比利时拉纳肯、意大利马泰拉等多地进行驻地创作。其作品被多个国际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包括俄罗斯国立博物馆、彼尔姆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信贷银行收藏、谢尔盖·库里奥金博物馆、New Collection Fund以及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

松永圭太

1986年出生于日本多治见市,现于日本岐阜县生活和工作。2010年毕业于名城大学建筑学专业,2013年完成多治见市陶瓷设计研究所的研修,2016年深造于金泽宇之山工艺工房。近期展览包括:“出土”(加州橙县艺术博物馆,加利福尼亚州科斯塔梅萨,2025);“沉积之流”(Nonaka-Hil画廊,洛杉矶,2024);“伊藤启二和教导他的作家们”(乐水亭美术馆,富山县富山市,2023);“人制造的碎片——人与制造业的未来”(爱知县陶瓷美术馆,爱知县濑户市,2022)等。松永圭太的作品曾先后入选第六届及第十一届岐阜县美浓国际陶瓷艺术展(岐阜县,2014、2017)。其作品被日本兵库县立陶瓷美术馆(The Museum of Ceramic Art, Hyogo)永久收藏。松永圭太曾获2013年高冈当代工艺大赛大奖、2014年国际伊丹工艺展鼓励奖等。

无用之用建筑工作室

2022年由赵潇潇成立于上海,是一家研究型建筑与艺术设计工作室。他们的实践包括建筑与室内设计、艺术装置、交互设计、策展与展陈设计、家具设计、新媒体设计等。

赵潇潇

赵潇潇是一位建筑师、设计师和研究者,1995年出生于陕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库伯联盟。无用之用USEFULLESS创始人,曾就职于纽约 Rockwell Group。她的近期展览与项目包括:“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第二季)”(2024-2025)、“设计上海”(2025)、北京城市图书馆永久性户外装置委任创作(2023-2024)、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武汉双年展(武汉琴台美术馆,2023)、“世界天气网络”(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Artangel合作,2023)、第18届威尼斯双年展(2023),以及设计互联首届设计策展计划(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2021)等。赵潇潇获得2025-2026年度哈佛大学雷德克利夫奖学金(Harvard Radcliffe Fellowship)、2023年入选《艺术新闻中文版》“100位全球华人女性艺术家”。

若有光

若有光玲珑瓷成立于2018年4月,是景德镇第一家专注于玲珑瓷的日用瓷品牌。2018年6月在日本东京举办首个展览,作品被英国V&A博物馆和荷兰国立博物馆等收藏。

冉祥飞

冉祥飞是一位陶瓷艺术家,1987年出生于湖南,毕业于江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若有光玲珑瓷品牌联合创始人,“一样一生”陶瓷工作室创始人,“设计上海”“MADE IN JDZ”策展人。他的近期展览与项目包括:“一样一生/若有光”(2021)、“迷宫”展(2020)、“BUNGEE POP-UP STORE&EVENTS”(2019)、深圳时尚家居展(2019)、设计北京(2018)、VERBODEN PORSELEIN(2017)、2016 DESIGNSHANGHAI(2016)等。冉祥飞于2024年获评“中国家居行业年度手艺人”,曾多次斩获德国iF奖、金汐奖及德国红点至尊奖等国际设计大奖,其作品被荷兰国立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等重要机构收藏。

肖威

1994年出生于广州,201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与工作于广州。肖威于2025年6月举办个展“筑土叠蕴——肖威作品展”;他参加的群展包括: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24)、“瓷的旅程——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2023)、“大湾区视野下的广东当代陶艺展”(2022)、“第十一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2018)、“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2018)、2015年米兰设计周、岭南美术馆“大器碗成”作品展(2014)等。肖威于2023年斩获“象外: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新锐奖、第一届“青春 · 设计中国”青年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大展金奖,作品《塑造与摧毁在不断循环》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2020年获“第三届广东高校陶艺展”二等奖;2018年获“石湾杯”陶塑(器皿)大赛三等奖及广州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奖;2014年作品《高足皿》被岭南美术馆收藏。

徐志伟

1986年出生于安徽,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近年参展经历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美展(2019)、第十一届全国陶艺设计创新评比(2018)、第十届全国陶艺设计创新评比(2015)、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2012)、第二届广州当代陶艺大展(2012)、第九届全国陶艺设计评比大赛(2010)、第十二届浙江省美展(2009,获优秀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09)。其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德化陶瓷博物馆等多家专业机构收藏。徐志伟于2023年及2021年两度荣获景德镇国际陶艺双年展新锐奖,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立项,2020年入选浙江省造型艺术人才培养“新峰计划”,2019年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进京展出,2018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陶艺设计创新评比银奖。

杨心广

1980年出生于湖南,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和居住于北京。他的作品曾于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罗马国立现当代美术馆、格鲁吉亚国家美术馆、悉尼白兔美术馆、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德国勒姆布鲁克博物馆、韩国光州国立亚洲文化殿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等多家美术馆展出。他获得的奖项及入围奖项包括“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4)、第二届华宇青年奖(2014)、新加坡SIGNATURE艺术奖(2011)、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以及吴作人艺术奖提名奖(2010)等。 杨心广的作品被上海复星艺术基金会、上海龙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法国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广州三三艺术中心、上海玻璃博物馆、荷兰De Heus Collection、南京金鹰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和法国DSL等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UCCA陶美术馆

UCCA陶美术馆聚焦当代陶艺文化,致力于探索和展现“陶”这一媒介在当代艺术表达中的多元潜能。坐落于享有“中国陶都”美誉的江苏省宜兴市,地处重新焕发活力的丁蜀镇陶二厂文化街区的核心区域,UCCA陶美术馆由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设计,总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是建筑师隈研吾首次使用陶土作为主要材料的建筑作品。场馆外立面采用手工烧制的陶板,自然渐变的窑变色彩灵感来源于宜兴自宋代启用的紫砂。秉承UCCA的全球艺术视野,根植于宜兴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数千年的制陶历史,UCCA陶美术馆的展览与相关活动不仅聚焦国内外艺术家以陶瓷为媒介的当代艺术实践,更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语境,以促进中国陶艺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和对话。作为宜兴市首家当代艺术机构,UCCA陶美术馆于2024年10月对公众开放。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若有光 × 无用之用

《海错灯》

2025
玲珑瓷动态装置
300 x 220 x 220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徐志伟

《白沙洲之二》

2025
陶瓷
60 x 55 x 35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徐志伟

《经卷系列之二》

2025
陶瓷
120 x 45 x 25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杨心广

《雪桃花》

2025
陶瓷和植物
35 x 30 x 48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肖威

《塑造与摧毁在不断循环#12》

2024
陶瓷
70 × 10 × 50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肖威

《塑造与摧毁在不断循环#15》

2024
陶瓷
80 × 10 × 35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柳溪

《我们身处何方?No.1》

2018-2020
高温瓷和墨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柳溪

《我们身处何方?No.3》

2019-2023
高温瓷、镀金瓷和墨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耿雪

《金色之名(影像)》静帧

2019
泥土定格动画
2.5:1 彩色有声多频影像装置
9分27秒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耿雪

《金色之名(影像)》静帧

2019
泥土定格动画
2.5:1 彩色有声多频影像装置
9分27秒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松永圭太

《水果》

2024
注浆成型陶瓷
贴花转印上漆
每件:12 x 53 x 8.5 cm,共8件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松永圭太

《无题》

2024
注浆成型陶瓷
漆料
63 x 55 x 35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安永正臣

《融器》

2021
釉料、彩釉、色泥、高岭土和釉下彩
81 x 59 x 24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阿霞·马拉库利娜

《陶之城:有窗户的房子》

2025
陶瓷
16 x 19.5 x 48.5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 / 14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