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览

《时髦的婚姻》的创作灵感源自18世纪讽刺画家威廉•霍加斯的同名作品。通过画面细节的层层隐喻,霍加斯讲述了一对因名利而联姻的夫妻在婚后双双出轨、最后悲惨离世的虚构故事,揭露并嘲讽了当年英国上流社会的功利主义风气。希米德在这里挪用了霍加斯的画面构图及其背后的警世意味,将场景切换到了1980年代的英国,以一组真人大小的人形立板来批判政治和艺术环境中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

原作中的伯爵夫人和她的情人,被希米德置换成了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并排斜靠在装置右侧,象征着两人被舆论称为“政治夫妻”的同盟关系和他们坚守的保守主义理念对社会少数群体带来的深远影响。在装置左侧,原作中的阉人歌手变成了艺术评论家,吹笛手成了艺术经销商,坐在栅栏上的蓝衣绅士则代表了一位负责资助拨款的政府官员,正在决定哪个边缘化群体更值得被资助。

原作中的两位被白人贵族视而不见的黑人奴仆,此时分别位于装置的正中心和右前端,一位身着绘有海洋图案的连衣裙,象征着崛起的黑人女性艺术家;另一位侧坐在贴满旅行标识的行李箱上,脚边放着一叠书,很明显是一位具有诸多阅读和人生体验的旅行者。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对艺术界以及社会整体中不平等现象的有力批判与反思。
为了还原非裔族群在18和19世纪绘画中往往被忽视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艺术家创造了多达100个职业各异的黑人形象,以色彩绚丽、材质多样的拼贴呈现在真人大小的人形立牌上。本展厅呈现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10个形象,配以每个人物的自我介绍,为被历史噤声的非裔族群提供了自我表达的舞台。

标题中的“金钱”指向欧洲殖民大国在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而这种财富的积累往往是建立在对非洲奴隶的剥削之上的。在殖民历史中,欧洲国家通过“命名”来定义被殖民者的身份和文化,而希米德则从被殖民者的视角反向提出质疑——谁有权定义历史和财富的归属?通过挑战殖民历史中的权力结构,希米德试图展示被压迫者原本的名字,让这些群体的记忆得到应有的认知和重视。
在《蓝色网格测试》之前,希米德与声音艺术家玛格达•斯塔瓦斯卡已经在《减少花在把握上的时间》、《旧船,新钱》、《金钱的命名》等多件作品中展开视觉和声音的合作。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关联与交织,希米德以琼妮•米歇尔的流行歌曲《蓝色》为灵感,将64种来自世界各地的蓝色图案连接成一幅细长的画卷,斯塔瓦斯卡则将希米德用英语、法语和弗拉芒语(后两者为作品首次展出地布鲁塞尔的通用语言)朗读的一系列描述蓝色的词组编排成富有诗意的音景。两位艺术家分别以图案和声音的节奏来回应歌曲的韵律,通过图案来“看”音乐,通过声音来“听”颜色,为观众带来媒介各异、又相互衬托的多感官体验。
“B计划”的创作契机来自希米德在英国海滨小镇圣艾夫斯——通常被称为英国现代主义的发源地——为期两个月的驻留项目。大海的意象,对她来说,既象征着童年度假的快乐时光,又承载着被俘虏的非洲人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惨痛经历。在这个系列的创作中,她融入了驻留期间对水面和天空的观察。画面中反复出现的封闭室内空间,暗喻着权威的监视与控制。散落其间的桌椅,似乎提供着某种程度的临时庇护,与集体协作的希望。左侧的文字描述了逃亡者在险境中艰难前行的痛苦与希望,读起来给人感觉好像是出自同类型经典小说的节选,但其实均出自艺术家的虚构之笔。文本与图像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却共同为观众构建出富有历史性与叙事感的想象空间。

标题“B计划”来自美国非裔作家切斯特•海姆斯的同名小说。用希米德的话说,“这本书呈现了一个两难境地,即忍受当前暴力局势的危险,还是承担逃跑中遭遇不测的危险,”尖锐地批判了黑人群体在历史和社会中的艰难处境。“B计划”这个词本身,意指备选计划,即在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被殖民和被边缘化的群体必须寻找另一种方式生存和抵抗,通过西方主流历史叙事之外的“备选”视角来获得自己的表达空间。例如,《哈瓦那夜校(B计划)》的标题指向了古巴首都哈瓦那作为黑人文化和艺术的发源地之一,给加勒比地区的非裔族群所带来的意识觉醒和自我启蒙。如夜校般的非正式学习,既是对殖民教育体制的挑战,也是对既有文化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构建。
“宴席车”系列是卢贝娜•希米德和苏珊•沃尔什的共同创作。她们将被丢弃的木制家具改造成了形态各异的拖车,并在表面画上蜘蛛、蛇和蝎子等外来物种,象征着19和20世纪全球化贸易给英国本土文化带来的冲击。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新奇多样的商品漂洋过海,再由拖车运送到各个城镇,迅速地扩大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并重新构建了后殖民时代的全球经济格局。

该系列作品2015年在英国利兹市展出时,欧洲正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难民潮。拖车上那些引发恐惧感的动物,此时让人想起被右翼政客异化成他者、甚至敌人的移民群体。在背井离乡时,他们通常只能携带极少的行李,将所有对过去身份的记忆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这简陋而狭小的空间中。艺术家们邀请观众反问自己:“如果这样的境遇发生在我们身上,该如何应对?”
在“街头商贩”系列中,希米德将17世纪版画作品对伦敦街头商贩的描绘,与她本人对现代城市生活的观察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跨越时空边界的人物形象。在西方绘画史中,类似的大尺幅全身肖像大都用来描绘王侯将相的光辉形象,而其中的黑人形象往往作为一种装点,或是主人公财富的象征。而在希米德笔下,街头巷尾的普通商贩化身为庄重的大尺幅肖像绘画的主人公,优雅地展示了他们的服饰和行业——在此之前,他们或许从未以类似的方式进入过艺术史。他们仿佛是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以姿态和色彩斑斓的衣着彰显着强烈的存在感,让他们得以越过种族和阶级身份的局限,讲述各自鲜活而饱满的生命故事。他们手中的商品也被赋予了同样丰富的装饰细节,就像护身符一样,将族群的记忆和情感在街头贸易中传递。

《时髦的婚姻》

《时髦的婚姻》的创作灵感源自18世纪讽刺画家威廉•霍加斯的同名作品。通过画面细节的层层隐喻,霍加斯讲述了一对因名利而联姻的夫妻在婚后双双出轨、最后悲惨离世的虚构故事,揭露并嘲讽了当年英国上流社会的功利主义风气。希米德在这里挪用了霍加斯的画面构图及其背后的警世意味,将场景切换到了1980年代的英国,以一组真人大小的人形立板来批判政治和艺术环境中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

原作中的伯爵夫人和她的情人,被希米德置换成了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并排斜靠在装置右侧,象征着两人被舆论称为“政治夫妻”的同盟关系和他们坚守的保守主义理念对社会少数群体带来的深远影响。在装置左侧,原作中的阉人歌手变成了艺术评论家,吹笛手成了艺术经销商,坐在栅栏上的蓝衣绅士则代表了一位负责资助拨款的政府官员,正在决定哪个边缘化群体更值得被资助。

原作中的两位被白人贵族视而不见的黑人奴仆,此时分别位于装置的正中心和右前端,一位身着绘有海洋图案的连衣裙,象征着崛起的黑人女性艺术家;另一位侧坐在贴满旅行标识的行李箱上,脚边放着一叠书,很明显是一位具有诸多阅读和人生体验的旅行者。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对艺术界以及社会整体中不平等现象的有力批判与反思。

《金钱的命名》

为了还原非裔族群在18和19世纪绘画中往往被忽视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艺术家创造了多达100个职业各异的黑人形象,以色彩绚丽、材质多样的拼贴呈现在真人大小的人形立牌上。本展厅呈现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10个形象,配以每个人物的自我介绍,为被历史噤声的非裔族群提供了自我表达的舞台。

标题中的“金钱”指向欧洲殖民大国在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而这种财富的积累往往是建立在对非洲奴隶的剥削之上的。在殖民历史中,欧洲国家通过“命名”来定义被殖民者的身份和文化,而希米德则从被殖民者的视角反向提出质疑——谁有权定义历史和财富的归属?通过挑战殖民历史中的权力结构,希米德试图展示被压迫者原本的名字,让这些群体的记忆得到应有的认知和重视。

《蓝色网格测试》

在《蓝色网格测试》之前,希米德与声音艺术家玛格达•斯塔瓦斯卡已经在《减少花在把握上的时间》、《旧船,新钱》、《金钱的命名》等多件作品中展开视觉和声音的合作。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关联与交织,希米德以琼妮•米歇尔的流行歌曲《蓝色》为灵感,将64种来自世界各地的蓝色图案连接成一幅细长的画卷,斯塔瓦斯卡则将希米德用英语、法语和弗拉芒语(后两者为作品首次展出地布鲁塞尔的通用语言)朗读的一系列描述蓝色的词组编排成富有诗意的音景。两位艺术家分别以图案和声音的节奏来回应歌曲的韵律,通过图案来“看”音乐,通过声音来“听”颜色,为观众带来媒介各异、又相互衬托的多感官体验。

“B计划”系列

“B计划”的创作契机来自希米德在英国海滨小镇圣艾夫斯——通常被称为英国现代主义的发源地——为期两个月的驻留项目。大海的意象,对她来说,既象征着童年度假的快乐时光,又承载着被俘虏的非洲人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惨痛经历。在这个系列的创作中,她融入了驻留期间对水面和天空的观察。画面中反复出现的封闭室内空间,暗喻着权威的监视与控制。散落其间的桌椅,似乎提供着某种程度的临时庇护,与集体协作的希望。左侧的文字描述了逃亡者在险境中艰难前行的痛苦与希望,读起来给人感觉好像是出自同类型经典小说的节选,但其实均出自艺术家的虚构之笔。文本与图像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却共同为观众构建出富有历史性与叙事感的想象空间。

标题“B计划”来自美国非裔作家切斯特•海姆斯的同名小说。用希米德的话说,“这本书呈现了一个两难境地,即忍受当前暴力局势的危险,还是承担逃跑中遭遇不测的危险,”尖锐地批判了黑人群体在历史和社会中的艰难处境。“B计划”这个词本身,意指备选计划,即在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被殖民和被边缘化的群体必须寻找另一种方式生存和抵抗,通过西方主流历史叙事之外的“备选”视角来获得自己的表达空间。例如,《哈瓦那夜校(B计划)》的标题指向了古巴首都哈瓦那作为黑人文化和艺术的发源地之一,给加勒比地区的非裔族群所带来的意识觉醒和自我启蒙。如夜校般的非正式学习,既是对殖民教育体制的挑战,也是对既有文化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构建。

“宴席车”系列

“宴席车”系列是卢贝娜•希米德和苏珊•沃尔什的共同创作。她们将被丢弃的木制家具改造成了形态各异的拖车,并在表面画上蜘蛛、蛇和蝎子等外来物种,象征着19和20世纪全球化贸易给英国本土文化带来的冲击。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新奇多样的商品漂洋过海,再由拖车运送到各个城镇,迅速地扩大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并重新构建了后殖民时代的全球经济格局。

该系列作品2015年在英国利兹市展出时,欧洲正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难民潮。拖车上那些引发恐惧感的动物,此时让人想起被右翼政客异化成他者、甚至敌人的移民群体。在背井离乡时,他们通常只能携带极少的行李,将所有对过去身份的记忆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这简陋而狭小的空间中。艺术家们邀请观众反问自己:“如果这样的境遇发生在我们身上,该如何应对?”

“街头商贩”系列

在“街头商贩”系列中,希米德将17世纪版画作品对伦敦街头商贩的描绘,与她本人对现代城市生活的观察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跨越时空边界的人物形象。在西方绘画史中,类似的大尺幅全身肖像大都用来描绘王侯将相的光辉形象,而其中的黑人形象往往作为一种装点,或是主人公财富的象征。而在希米德笔下,街头巷尾的普通商贩化身为庄重的大尺幅肖像绘画的主人公,优雅地展示了他们的服饰和行业——在此之前,他们或许从未以类似的方式进入过艺术史。他们仿佛是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以姿态和色彩斑斓的衣着彰显着强烈的存在感,让他们得以越过种族和阶级身份的局限,讲述各自鲜活而饱满的生命故事。他们手中的商品也被赋予了同样丰富的装饰细节,就像护身符一样,将族群的记忆和情感在街头贸易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