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

2023.11.11 - 2024.2.25


关于展览

地点:  UCCA大展厅

UCCA携手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继上海UCCA Edge首展后,于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展览汇集6位现代艺术巨匠的近百件代表性作品,通过对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多种抽象表现形式的呈现,追溯20世纪欧洲现代艺术的演变。

2023年11月11日至2024年2月25日,UCCA与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携手,于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压轴呈现“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本次展览从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珍藏中精心挑选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保罗·克利(1879-1940)、亨利·马蒂斯(1869-1954)、阿尔伯托·贾科梅蒂(1901-1966)、保罗·塞尚(1839-1906)、乔治·布拉克(1882-1963)6位20世纪现代艺术巨匠的近百件代表性作品,以时间为序,通过对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多种抽象表现形式的呈现,追溯20世纪欧洲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展览在上海UCCA Edge展出期间,以其对6位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教科书级作品的完美展现、独具匠心的展览空间设计,吸引了众多观众到访参观,成为2023年夏季上海焦点展览。本次展出的这批珍贵藏品涵盖绘画、雕塑、剪纸等多元媒介,皆为首次在中国展出。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是柏林国家博物馆联盟成员,亦是欧洲领先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作为其馆藏国际巡展的中国站,本次展览特别根据作品创作时间采用编年结构策划呈现,不但可以纵览6位艺术大师不同时期创作相互间所激发的对话,亦有助于观众更好理解此次基于德国传奇艺术经销商、收藏家海因兹·博古睿(1914-2007)个人收藏创建并命名的美术馆的丰富馆藏。

展览以“现代主义漫步”命名,旨在通过近百件艺术珍品对6位艺术巨匠创作历程与思想演变的呈现,令公众犹如置身于20世纪现代艺术历史之中徜徉漫步,从中体味与感悟现代主义的多元性与变革。展览并没有按主题或艺术家设置章节,而是严格依照作品的创作时间顺序呈现,意在为观众梳理6位艺术大师创作脉络的渊源与彼此间的影响,为中国观众清晰勾勒出标志着欧洲20世纪上半叶艺术创造力蓬勃发展的新图景。与此同时,展览还针对艺术大师各时期的创作实践,辅以“情景式”的介绍,引领观众走近艺术家、彼时的艺术运动与重大历史事件,尤为重要的是,观众可以切身感受时代动荡对这些艺术大师创作的深远影响,以及了解博古睿身为逃离纳粹的德国犹太人的时代背景。

“现代主义漫步”以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公认对马蒂斯、毕加索和贾科梅蒂产生重要影响的保罗·塞尚的作品为开篇。本次展出了塞尚在较早时期,分别于1885和1890年左右为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随后,展览通过汇集了巴勃罗·毕加索各阶段创作的40余件经典作品,一览其70余载的艺术创作发展脉络。在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众多作品中,观众还将欣赏到与毕加索共同开创立体主义的乔治·布拉克的作品《烟斗静物(南方日报)》(1914),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布拉克对画面构图与纹理的独到研究,同时也强调了这两位立体主义先驱如何紧密合作,从根本上彻底转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

接下来则是在20世纪早期先锋艺术探索中,与毕加索始终保持着亦敌亦友关系的亨利·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本次展出的马蒂斯的10件作品涵盖了其聚焦于人体研究的雕塑和炭笔作品,到具有地中海风情、色彩生动的室内风景画,直至其艺术生涯中后期,对形式与色彩的结合展开探索的创新艺术表达——剪纸作品。对于刚通过北京UCCA落幕的“马蒂斯的马蒂斯”纵览过马蒂斯完整生涯的北京观众来说,可以借此机会更加丰富自己对这位现代主义艺术先驱开创性探索的了解。而保罗·克利的30余件代表作品则是迄今为止其在中国最全面的展示,在这些自一战期间至其逝世前高产时期的作品中,既有优雅的抽象风景画,它们不禁令人联想到立体主义,及克利在包豪斯任教时所受到的影响,还有人物形象怪诞的《孩童游戏》(1939)——这幅作品流露出的轻松愉快似乎是对其创作前十年的政治暴力和早期冲突黑暗的一种反击。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如毕加索的《大幅斜倚裸像》(1942),则讲述了弥漫于战争时期的那种幽闭恐惧、惶恐焦虑的气氛。

沿着时间线继续向前,观众将与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的两件雕塑作品不期而遇,其干瘪消瘦的造型表达了欧洲众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二战后人类生存的疑虑与孤独感。展览最后则以大师作品的交相辉映结束,通过马蒂斯热情奔放的剪纸作品和毕加索晚期充满抗争与情韵的作品,如《斗牛士与裸女》(1970),突出展现了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之间持续性的相互启发与影响。

本次展出的作品皆来自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珍藏,博古睿美术馆的创建与命名则源于欧洲著名收藏家海因兹·博古睿(1914-2007)。博古睿与毕加索等同时代的重要艺术家们私交甚笃,故拥有众多现代艺术大师的藏品,并以此构成了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核心收藏。此次全球巡展始于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和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作为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近百件馆藏在中国的首次亮相,UCCA特别策划了这批珍贵艺术藏品于中国的呈现,并期望藉由UCCA与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史无前例的合作,推动中国与欧洲的艺术文化交流,为中国观众带来一场现代主义艺术盛宴。此次北京站展出之后,展览将于2024年秋巡展至最后一站巴黎橘园美术馆。

“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是UCCA近年策划的现代主义艺术巨匠的第三个大展,展览延续了UCCA自2007年创办16年以来秉持的愿景:通过展示现代大师的创作审视当代艺术的根基。与此同时,本次展出的毕加索作品是继2019年UCCA举办的“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之后,对其艺术生涯各阶段重要作品的又一次全面回顾;而马蒂斯的作品,则可视为是对2023年北京UCCA刚闭幕的另一年度大展“马蒂斯的马蒂斯”的丰富拓展。

此外,本次展览的的空间设计巧妙地与主题相呼应,为观众营造一种犹如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悠闲漫游的氛围与体验。展览打破传统的区域划分,以时间线为线索,整体贯穿一条观展动线;展厅内设有三处观众休息区域和一处阅读区,在保证空间的完整性与节奏感的同时,令观众在轻松舒适的空间内一览现代主义艺术百年发展史,阅读区更设有VR设备,可供观看毕加索精选作品在柏林博古睿美术馆内的呈现面貌,并由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埃尔·蒙图阿亲自导览;同时,北京UCCA空间梁架结构、工业风的独特美感在与现代艺术的交互中也为观众构造了别具一格的观看体验。本次展览空间由UCCA展览部杨翛然策划设计。

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加布里埃尔·蒙图阿表示:“继上海UCCA Edge成功举办展览首站,我们由衷期待接下来的北京站。能够在全新的展览空间设计中欣赏这些作品,看到它们与北京UCCA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完美融合,我们倍感兴奋。同时也特别期待继UCCA举办过毕加索和马蒂斯的个展后,北京观众对这次展览中两位艺术大师作品的回应,同时期望保罗·克利作品与大家的不期而遇能带来惊喜。”

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能将这一批无比珍贵的馆藏于北京UCCA主馆呈现,我们深感激动。继2019与2023年成功举办毕加索与马蒂斯个展之后,‘现代主义漫步’则将6位现代主义艺术大师的作品置于更广阔的艺术史语境和20世纪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展示。衷心希望这些杰作能在北京的寒冬为观众带去一丝温暖与喜悦。”

“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由柏林新国家美术馆馆长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埃尔·蒙图阿(Gabriel Montua)及该馆策展人薇罗妮卡·鲁多费尔(Veronika Rudorfer)策划。在巡展至北京UCCA之前,本次展览于2023年6月22日至10月8日在上海UCCA Edge呈现。


赞助与支持

感谢本次展览特约赞助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与德国汉莎货运航空公司的慷慨支持,展览独家环保墙面方案支持由多乐士提供。感谢展览首席社区合作平台小红书对本次展览传播的支持,同时亦感谢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会、UCCA国际委员会、UCCA青年赞助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首席艺读伙伴DIOR迪奥、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彭博、沃捷集团和垠艺生物,以及特约战略合作伙伴巴可、多乐士、真力和Stey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展览同期出版物

配合本次展览的举办,UCCA推出同名展览图录,聚焦6位现代艺术大师的近百件经典之作。图录收录了由克劳斯·比森巴赫、加布里埃尔·蒙图阿及薇罗妮卡·鲁多费尔组成的策展团队对“现代主义漫步”展览线索与主题的剖析;博古睿美术馆这一现代艺术收藏重地的历史变迁;以及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奥利维尔·博古睿对父亲海因兹·博古睿艺术收藏之路的回顾。此外,图录还将呈现此次展览全部展出作品的高清图片和对每件作品的详尽解读。“现代主义漫步”展览图录由26 Studio担纲设计,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UCCA Kids则策划并与奇想国童书联合出版故事绘本《马蒂斯的旅行》,以有趣易懂的方式向年轻读者介绍马蒂斯及其周游世界的经历,其中亦有马蒂斯与毕加索的互动小故事,讲述两位现代主义艺术巨匠间的友谊与创作上的互相影响,带领读者探索艺术家马蒂斯持续创作背后的灵感与动力,跟随大艺术家的足迹,看到世界之辽阔与丰盛。


展览同期公共项目与开幕日特别活动

UCCA公共实践部将以“现代主义漫步”为核心,聚焦展览6位艺术家及其创作相关的艺术运动与艺术流派,并围绕展览所触及的文化和社会议题策划系列公共实践活动,包括对话、工作坊和影像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活动以2至5场为一个章节,展期内共5个章节,于周末集中呈现。

此系列公共项目将延续上海站的丰富内容,在展期内引领北京观众一起走进现代艺术大师的缤纷世界,感知色彩的变革与音乐性的视觉显现,建立现代艺术的知识谱系,并深入探究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现代主义。

2023年11月11日,展览对公众开幕当日,“现代主义漫步”三位策展人——柏林新国家美术馆馆长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埃尔·蒙图阿(Gabriel Montua)及该馆策展人薇罗妮卡·鲁多费尔(Veronika Rudorfer)将带来一场开幕对话“编年法与秩序的艺术”,深入探讨选择编年法作为策展基本理念的原因、现代艺术谱系的建立,以及现代艺术的阐释是如何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兴起而不断丰富。对话还将暂时脱离展览本身的时间秩序,聚焦艺术家个案,讲述展览排布线索对于理解毕加索和保罗·克利的艺术有何新的启发。观众将随着对话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穿梭在20世纪不断革新的艺术世界中,感知现代主义的实验与变动、复杂与曲折。开幕对话由UCCA馆长田霏宇主持。关于活动的最新详细信息,请关注UCCA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其他社交网络平台。


特别项目——UCCA ×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院系列讲座

断裂与重构:现代性的多重视角


从“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到“马蒂斯的马蒂斯”,2023年UCCA举办的两个大型展览皆着眼于19至20世纪——艺术创作被归为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传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性的现代性与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前者延续了对理性的崇拜,对进步式史观的向往;而后者作为前卫艺术则是一种根植于反资产阶级的态度,以及对“现代文明”这一美丽图景的不信任。以此为契机,UCCA联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院在2023年下半年呈现“断裂与重构:现代性的多重视角”5场学术讲座,其中3场已成功举办并受到众多关注,下一场将于11月25日举办,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浙江大学教授孙周兴参与对话。该讲座系列将以现代性为核心,围绕思想史、哲学、宗教和艺术等领域展开探讨。届时,海内外一线学者们将与我们分享各自的学术实践,共同厘清现代性这一复杂主题的真正内涵。


展览系列儿童工作坊

基于本次展览,UCCA Kids设计了系列儿童艺术工作坊,带领孩子探索毕加索、保罗·克利、马蒂斯、阿尔伯托·贾科梅蒂、塞尚和乔治·布拉克这六位20世纪现代艺术巨匠的创作生涯。在不同主题的工作坊中,孩子将认识多种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并尝试去理解这些流派背后艺术家独特的生命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几位现代艺术巨匠的创作方式与风格的深入了解,孩子们可以运用多样的创作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展览衍生品

UCCA商店为本次展览推出独家设计系列衍生品,以毕加索、保罗·克利、马蒂斯、以及塞尚的作品为设计灵感,涵盖T恤、帆布包、手机支架等产品,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再现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让观众在展览之外也能感受到现代主义的魅力。其中,帆布包系列产品为公益爱心产品,消费者每购买该系列的1个帆布包,UCCA商店将捐赠1元到UCCA基金会“为孩子开启艺术之门”公益项目中,号召公众关注公益事业,共同守护孩子们的艺术梦想。线上UCCA天猫旗舰店或展期内前来UCCA商店,即可选购UCCA推出的丰富周边产品。


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

作为柏林国家博物馆联盟(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的成员之一,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以其出色的艺术藏品和众多杰出展览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现代艺术阵地之一,其藏品包括巴勃罗·毕加索、亨利·马蒂斯、保罗·克利以及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等众多现代主义大师的经典作品。

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名字源自其创建者德国杰出画廊主和收藏家海因兹·博古睿(Heinz Berggruen,1914-2007)。他于1948年在巴黎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画廊,并开始收集艺术品,逐渐积聚了一批可观的私人收藏品。1996年,博古睿受柏林国家博物馆联盟之邀,将自己的私人藏品于家乡柏林展出,地点为位于夏洛滕堡宫对面的一座19世纪建筑,当时被称为博古睿收藏(Berggruen Collection)。鉴于作品收藏价值极高,2000年,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Prussian Cultural Heritage)在德国政府和柏林州政府的资助下,为国家美术馆购买了这批藏品。2004年,该建筑正式命名为博古睿美术馆。2007年博古睿去世后,其家人同意将藏品永久出借给国家美术馆,并继续资助博古睿美术馆。目前,为给游客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博古睿美术馆正在进行为期3年的全面翻新与整修,并计划于2025年重新对公众开放。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中国杰出的当代艺术机构。UCCA秉持“持续让好艺术影响更多人”的理念,每年为超过百万的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UCCA目前拥有三座场馆:UCCA北京主馆位于798艺术区的核心地带,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其原址为建于1957年、历史悠久的厂房,于2019年完成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主持设计的场馆改造;UCCA沙丘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坐落于北戴河渤海海岸的阿那亚社区内;UCCA Edge由纽约SO – IL建筑事务所设计,于2021年5月在上海静安区对公众开放。UCCA于2018年正式获得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的美术馆资质,并经北京市民政局与香港政府许可,在两地注册成立非营利的艺术基金会。UCCA的商业板块包括零售平台UCCA商店、UCCA儿童艺术中心以及专注探索艺术与品牌多元跨界合作的UCCA Lab等。UCCA于2007年开馆,2017年在一组国内外董事的支持下完成机构的重组与转型。UCCA致力于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对话之中。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1 / 23

视频资料

05:32

视频资料

05:32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11

出版物

《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

展览文字

保罗·塞尚

后印象派艺术家保罗·塞尚(1839-1906,艾克斯,普罗旺斯)激进的风格创新为现代主义艺术奠定了基础。塞尚出生于一个富足的家庭,20多岁时,他试图进入法律与银行业未果,转而投身艺术。塞尚早先与巴黎沙龙落选的印象派画家交流频繁,在1870年代末期至1890年代初期逐渐形成其独特而成熟的风格。在他的风景画中,塞尚将自然景观分解成简化为平面的几何图形,而仅仅通过色彩来呈现透视。艺术家也在静物与人物画中也延续了这一探索:以微妙渐变的“建构性笔触”,通过色彩来描绘形式。在承受收获了数十年的批判之声后,塞尚终于凭借1895年的首次个展赢得了声誉。他的创作成为了现代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一批作品,并为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与贾科梅蒂等艺术家提供了灵感来源——他们的作品也在此次“现代主义漫步”展览中展出。

塞尚的肖像画属于海因兹·博古睿早期的购藏。为了将收藏集中在20世纪,博古睿将这一批画作出售了大半,但仍有几幅杰出的作品保留了下来。与同时期的艺术家不同,塞尚并不常接受肖像画的委托。因为其他腼腆的个性,塞尚的大部分肖像画描绘的都是身边的熟人。塞尚创作的对象——譬如,邻近作品中这两幅画作所描绘的他的妻子——展现了为这位著名的慢节奏画家久坐的耐心与深情。


巴勃罗·毕加索

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现代艺术创新。作为学院派画家的儿子,他早早就表现出了在自然主义风格上的天赋,在巴塞罗那与马德里接受正式艺术教育后,这种风格进一步成熟。大约在1904年前后,毕加索于巴黎定居。在蓝色与粉红时期(以该阶段作品主色调命名),他开始将写实主义的描绘对象转向日常生活中的人,其中包括乞丐、朋友,以及流浪艺人。直至1906年,亨利·马蒂斯充满革命性的野兽派作品持续激发着毕加索的实验热忱,几乎一生之间亦敌亦友的两位艺术家也成为了现代先锋艺术的领袖。毕加索随后开始从更广泛的审美客体中汲取灵感,包括非洲面具等。1907年,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共同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这是对于空间描绘的一次革新。1920年代,毕加索的实验蔓延到了新古典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并且在此后数十年间不断在不同风格间随心摇摆。其划时代的作品《格尔尼卡》(1937)以西班牙内战期间被炸毁的小镇命名,展现了这位艺术家晚年间对政治越发深刻的思考。直至1973年去世之前,毕加索始终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

毕加索是被展出与讨论最为广泛的20世纪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海因兹·博古睿的收藏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二战后,博古睿结识了这位艺术家,他们在艺术家书、展览、创作与印刷品上均有合作。然而,尽管来往多年,毕加索仍然时常将这位朋友、版画经纪人的名字错写为“博古润”。

 

《阿维尼翁的少女》

在不远此处悬挂的三幅女性头部习作的基础上,毕加索完成了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伟大作品:《阿维尼翁的少女》(1907),这也是毕加索第一件完全脱离学院派艺术的创作。对人体的极度扭曲的身体标示着艺术家逐渐背离了早期的自然主义风格,同时展现了他以及对传统欧洲油画的研习。1906年,艺术家在巴黎卢浮宫看到了古代伊比利亚石雕,因从而激发了他将人体和形状简化、图式化的灵感。在《女子头像》(1906–1907)与《阿维尼翁的少女》中,粗犷的人体形态不禁令人联想到起切割粗糙的石块。1907年春天,毕加索参观了巴黎特罗卡德罗民族志博物馆。不久之后,他绘制了《女子裸像(〈阿维尼翁的少女〉习作)》(1907),并修改了最终画作中右侧两位少女的面部。在《女子裸像》中,色彩斑斓的细长头部与灰色的肩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锋利的鼻子、下巴与空洞的眼眶,都体现了展现着特罗卡德罗的非洲面具对毕加索其带来的影响。碎片化的形式、阴影线覆盖的扁平表面,以及与深色的轮廓预示着现代主义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之一——立体主义的开始。


乔治·布拉克

乔治·布拉克(1882-1963)是与毕加索齐名的立体主义先驱,这个风格流派因为布拉克在创作中时常将建筑结构抽象简化为立方体而得名。在开启立体主义实验之前,布拉克曾对野兽派绘画兴趣浓厚,但在塞尚的影响下,布拉克开始探索自然景物的几何化表现形式,挑战线性透视的绘画传统。1907年,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 给布拉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艺术家也因为对几何与透视的共同兴趣展开了紧密合作,一同探索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与善于抓住易于辨识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毕加索不同,肖像画并不是布拉克创作的重心。布拉克以构图精妙、个人色彩分明的静物画见长,乐器与乐谱是这位颇具音乐才情的艺术家时常描绘的主题。曾经作为装潢学徒的经历使布拉克熟悉各种材料的质地,他在颜料中融入沙等材质,增强了画面的肌理效果。1912年,他还将印有仿木纹图案的墙纸粘贴在画面之上,创造了纸拼贴手法。

1914年8月,布拉克应召入伍,与毕加索硕果累累的合作就此告一段落,严格意义上的立体主义创作阶段也随之走向尾声。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布拉克修养了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的生活,重新拾起画笔。出于对“纯粹”立体主义的偏爱,海因兹·博古睿收藏了布拉克两幅重要的立体主义静物作品,其中包括于此处展出的《烟斗静物(南方日报)》(1914)。


立体主义

此处乔治·布拉克与巴勃罗·毕加索的多幅画作展现了对现实空间的极端重构,这种风格被称为“立体主义”。大约在毕加索创作了《阿维尼翁的少女》(1907)之后,他与布拉克开始在单个图像中融入多个视角,打破了欧洲长久以来单一视角的绘画传统。碎片化的平面与抽象的人体构成的图像呈现了多维的空间结构,而平铺的表面和色块则同时突出了画布的平面性。在此处展出的作品中,布拉克和毕加索应用立体主义的空间逻辑解构肖像与静物。这些静物画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乐器、一个玻璃杯、一份报纸和一个摆在桌子上的瓶子。

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无数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也激发了包括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马蒂斯与贾科梅蒂的作品在内的抽象主义此后的发展演变。毕加索在其立体主义末期创作的《玻璃杯与扑克牌静物(致敬马克斯·雅各布)》(1914)加入了拼贴的元素。这种将现成物进行重新组合的手法成为了“合成立体主义”的特征。同一年,布拉克因一战应召入伍,他与毕加索的艺术交流也因此戛然而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至1918年间,欧洲被历史上最致命且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吞噬,即便是艺术家也走上入了战场。乔治·布拉克在1914年应征入伍,不久之后头部受伤,随之终止了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合作,之后的一年多都没有再绘制油画。亨利·马蒂斯自愿加入军队,但由于他已经年满45岁而遭到拒绝。保罗·克利在1917年被征召参军,但他并未因为战争而停止创作。他于盖斯特霍芬飞行学校的书桌前绘画,在融合了图像与文字的中国诗歌的启发下创作了一系列水彩诗篇。克利的《觉醒》(1920)庆祝自己了他在战争中的幸存,并呼吁人类在战争的废墟上反思与重建自我。

经历过战争的血洗,一场“重归秩序”的运动在法国艺术家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许多艺术家都暂时脱离了最激进的抽象艺术实验,重新开始采用更加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尽管其他们的形式与前现代艺术家的截然不同。位于弧形墙最远端的巴勃罗·毕加索的《拿罐子的意大利女子》(1919年)展现了艺术家对新古典主义的探索,这种探索与他对立体主义的研究并进,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

 

保罗·克利

保罗·克利出生于瑞士的音乐世家,在投身视觉艺术之前,克利曾是一名天赋异禀的小提琴手。虽然最终选择学习绘画,克利依旧时常在画面中融入音乐元素,像《方格抽象色彩和声与朱红色重音》(1924)所展现的那样,以画布上的抽象方块模拟乐曲中的节奏韵律。 

1914年的北非之旅为克利打开了色彩世界的大门,在这次旅行之后,色彩研究取代素描,成为克利的创作重心。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色彩占据了我......色彩与我融为一体。我是一位画家。”作为一名高产的艺术家,克利一生创作了9000余幅作品,他的绘画很难被某种风格界定,它们时而描绘具象的物形,时而专注抽象的色块与线条;时而充满童趣,时而传达深刻的内省。在创作之余,保罗·克利长期投身艺术教学,先后在国立魏玛包豪斯学院、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等地任教,并出版了自己的教学笔记与手稿,以简单的图示记录对形式理论进行探索。1933年,纳粹在德国掌权,克利被迫放弃教职,由德国移居瑞士。

海因兹·博古睿有着与克利类似的颠沛流离的经历,因此克利成为博古睿收藏的第一位艺术家并不令人意外。在撰写自己的回忆录时,博古睿也选择了克利的名作《大街小巷》(1929)作为标题。1984年,博古睿及家人将珍藏的90件克利的杰作捐赠给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为这座博物馆历史上最重要的捐赠之一。而博古睿对克利的兴趣也一直延续至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直至今日,70余件克利的作品成为博古睿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豪斯

1919年,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的魏玛市创立了公立艺术学校“包豪斯学院”。格罗皮乌斯致力于融合建筑、艺术与工艺,认为艺术家、雕塑家及建筑师应回归手工艺,才能完成功能性至上的现代设计。自建校之初,包豪斯学院一直采用艺术与工艺并重的教学模式,学院教师不乏20世纪之初最重要的艺术家,例如保罗·克利与瓦西里·康定斯基,两位艺术家对形式与色彩的研究为包豪斯的理念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克利于1921年加入包豪斯学院,“实用性构图”是他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在绘画课程之外,克利还负责图书装订的工作坊。

海因兹·博古睿收藏的保罗·克利作品主要是这位艺术家在包豪斯学院任教期间完成的。,由于教学的需要,克利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作品也相应地呈现出艺术家他对几何与线条的深思考。在此期间,克利深入研究了平面与立体几何技法,但却致力于在作品中任凭直觉打破几何规则。展厅中《黄 / 红 / 棕色小城堡》(1922)与《平面建筑》(1923)以近乎漂浮的不稳定线条破坏了建筑原本的立体结构。


亨利·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1869-1954)的艺术生涯开始于1889年,他对人体的兴趣在早期的学院派作品中就已经浮现。19与20世纪之交,他开始学习雕塑,并引领了野兽派运动,大量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描绘各种主题。随着马蒂斯逐渐为人熟知,他也与毕加索相识。作为20世纪初先锋艺术的领袖,两人亦敌亦友的关系几乎伴随了他们一生。马蒂斯开创了一种划时代的装饰性风格,在室内绘画的研习中捉摸色彩和图案,作为他对立体主义的回应。从1917年开始,马蒂斯在尼斯的时间越来越长,并时常描绘装点背景之下衣着华丽、斜倚着的人物。

1930年代,马蒂斯开始使用剪纸来规划和调整大尺幅委任作品的构图;而从1946年开始,他将艺术生涯的最后十年投入到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剪纸作品之中。用单色彩纸剪出的精致、简洁的形状印证了马蒂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的地位。博古睿美术馆的马蒂斯收藏专注于其艺术生涯晚期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集中展现了这位艺术家创造力的巅峰。展览尾声的《跳绳的蓝色裸女》(1952)将马蒂斯通过剪纸赋予画面的韵律与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毕加索的模特

毕加索画作中描绘的女性对他的创造力与创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以艺术家与模特的关系为主题,例如此次展览中的《雕塑家与他的塑像》。在这件1933年的画作中,塑像让人联想到毕加索当时的情人玛丽–特雷斯·沃尔特,她也是毕加索与奥尔加·霍赫洛娃婚姻破裂的原因。作品《浴者》(1934)中,毕加索将这一冲突戏剧化——画面右下角的沃尔特被野兽般的霍赫洛娃淹死。1936年,他与超现实主义画家、摄影师朵拉·玛尔开始了一段新恋情,本次展厅里也呈现了涂着绿指甲的朵拉·玛尔的肖像。玛尔的政治敏感度激发了毕加索的思考,令其创作出最伟大的一批画作,其中包括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完成的《格尔尼卡》(1937)。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毕加索往往从身边最熟悉的女性的个人特质中汲取灵感,创新风格。

海因兹·博古睿从玛尔的遗产中购得了《绿指甲的朵拉·玛尔》(1936)与《浴者》。博古睿或许对隐居的玛尔抱有一丝同情——像毕加索的许多其他模特一样,玛尔也因毕加索的不忠与分手而深受打击。在与沃尔特分开时,毕加索创作了《戴多彩帽子的女子》(1939)。画中支离破碎且泪流满面的女性面庞,同时也表达了二战前夕群体共同经历的痛楚与焦虑。


死亡与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彻底改变了展览中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与生活轨迹。正如毕加索所言,“战争(毫无疑问地)存在于我的画面里。”这位艺术家在《大幅斜倚裸像》(1942)中使用了德军军装的灰绿色调。画中支离破碎的人物被困在犹如监狱一样的房间之中,透露出毕加索与朵拉·玛尔在巴黎沦陷期间所经受的煎熬。德国侵略者掠夺了成千上万件艺术品,其中就包括毕加索的《黄色毛衣》(1939)。万幸的是,法国抵抗组织截下开往纳粹德国的火车,并将这幅画归还给了它的主人。

战争造成的失序与破坏迫使许多艺术家重新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1933年,纳粹在德国掌权,保罗·克利被迫放弃了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职,创作数量急剧下降。也正是这一年,克利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皮肤硬化症。战争爆发后,马蒂斯同样遭受到危及生命的病痛折磨,而他的妻子与女儿也被盖世太保逮捕。直面死亡的经历令克利和马蒂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阶段,马蒂斯将其称为“第二次生命”。克利脱离了包豪斯的限制,以简单基础的图样形式完成了这幅《孩童游戏》(1939)。而隔壁展厅中尽显贾科梅蒂成熟风格的雕塑也成形于战争的废墟之中。


剪纸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马蒂斯几乎全情投入到剪纸作品的创作之中。他用不透明水彩画纸剪出抽象的形状,最终实现了“过滤至其本质的形式”。这一艺术革新的阶段是马蒂斯最高产的时期之一。马蒂斯说,“剪纸使我能够用色彩作画”,从而实现了他长久以来试图结合形式与色彩的追求。

马蒂斯意识到他的剪纸作品超越了时代,预言道:“很久之后人们才会发现,我今天所做的与未来是多么和谐一致。”海因兹·博古睿预见了马蒂斯所述的未来。1952年,他拜访了马蒂斯,并立刻被这位82岁高龄艺术家的剪纸作品所吸引。马蒂斯玩笑般提到,甚至他的儿子,一位大画廊主,也曾“直截了当地拒绝展出”这些革新性的作品。1953年,位于巴黎的博古睿画廊首次公开展出这些剪纸作品,并大获成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马蒂斯利用剪纸设计他的展览海报。此处展出的两张海报宣传的是马蒂斯1953年博古睿画廊的展览以及同年在伦敦举办的雕塑展,这也是马蒂斯去世前最后一次重要展览。

 

阿尔伯托·贾科梅蒂 

阿尔伯托·贾科梅蒂(1901-1966)出生于艺术世家,自幼接受专业绘画教育,1922年定居巴黎后,开始断断续续地学习雕塑。1927年,他与弟弟在巴黎找到一间工作室,并把它作为一生的创作场所。在这里,贾科梅蒂开始创作立体主义雕塑,将男女裸像消减为具有象征意味的形体。20世纪30年代,贾科梅蒂在他的超现实主义创作布局中展现出对空间的心理运用。在接下来的10年间,他结识了毕加索与存在主义作家让-保罗·萨特。此处的作品展现了贾科梅蒂自二战结束后愈加成熟的创作风格。经历了战争余震的各地观众在贾科梅蒂的雕塑中不难发现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隐喻——担忧惧怕、流离失所,同时渴望意志的自由。1956年,贾科梅蒂陷入自我怀疑的危机,晚期的创作也展现出更强烈的紧迫感。贾科梅蒂在世时,众多主要的美术馆都曾举办过他的回顾展。

海因兹·博古睿十分欣赏贾科梅蒂的作品。在收藏之外,博古睿在回忆录中也透露了他与这位艺术家的紧密联结。他曾在2005年这样描述自己与这位坏脾气的雕塑大师的相处:“我时不时会在傍晚时分去拜访贾科梅蒂。我的到来似乎从未打扰到他。他也不想知道我为何而来——他根本不怎么搭理我。我在贾科梅蒂的工作室里打量一番,说些我的看法,但他从不回应,然后我便离开了。我对他说,‘那下次再见。’他灵巧的双手摆弄着雕塑,头也不抬地回答我,‘下次见。’”

 

未完成的画作

89岁的毕加索相信,“没有所谓‘完成’的画作。”他也将自己对“继续前行”的热情倾注在《斗牛士与裸女》(1970)中,这幅画散发着堪比毕加索早期创作的活力与情韵。对毕加索而言,“完成”有着死亡与终结的意味,这与他直击当下的艺术追求背道而驰。随着毕加索渐渐走近漫长生命的尽头,他开始追随同样年过八旬的亨利·马蒂斯的脚步,用仿佛可以欺骗死亡的速度与能量进行创作。这些艺术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不休止地创作、革新,他们的艺术也随之永生。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海因兹·博古睿开始愈发欣赏毕加索和保罗·克利晚期的创作,尽管这些作品在当时并不被评论家看好。这些艺术家反思生命消逝的作品也成为一面镜子,反映了这位成熟的收藏家在考量自己艺术遗产时的深思。本次展览以博古睿颇具前瞻性的购藏《斗牛士与裸女》收尾,继续挖掘博古睿的艺术遗产,展现了这些持续塑造艺术史的大人物的点滴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