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陶

制陶女将火高高举起

2025.3.30 - 2025.6.15

关于展览

UCCA陶美术馆于2025年3月30日至6月15日,呈现群展“制陶女将火高高举起”。通过11位女性艺术家的多元媒介创作,从技术与媒介的视角出发,探究制陶技术、性别角色与文明演进之间的内在关联。


2025年3月30日至6月15日,UCCA陶美术馆呈现群展“制陶女将火高高举起”。展览通过11位女性艺术家的多元媒介创作——涵盖雕塑、绘画、装置、影像及艺术社群实践——从技术与媒介的视角出发,以制陶术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制陶与女性之间的深层关联。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技术活动之一,制陶不仅标志着定居文明的起源,更与女性劳动、生殖崇拜及文化象征紧密交织。展览聚焦于“容器型技术”这一核心理论,通过追溯制陶的历史、物质实践历程及主体性的变迁,深入探究制陶技术、性别角色与文明演进之间的内在关联。“制陶女将火高高举起”由UCCA姚梦溪策划。

参展艺术家: 陈安琦(1993年出生,澳门)、费亦宁(1990年出生,哈尔滨)、刘慧德(1987年出生,澳门)、津田久美惠(1980年出生,日本神奈川)、孟阳阳(1983年出生,重庆)、卡琳·桑德(1957年出生,德国本斯贝格)、阿琳·舍切特(1951年出生,纽约)、尧波(1967年出生,重庆)、阮家仪(1991年出生,香港)、张可睿(1991年出生,广西柳州)、张移北(1992年出生,黑龙江大庆)

标题“制陶女将火高高举起”作为贯穿本次展览的线索,涵盖了制陶史、技术哲学与主体性的三重意涵:制陶是一种人类最早掌握的对于物质转化的技术,其发展始终与女性劳动紧密相关,陶器的“容器”特性隐喻了女性的包容与隐匿;火是制陶过程中催动物质转化的核心媒介;“高举火”的意象象征女性从“被塑造的容器”转变为“举火的创造者”,于物质性、技术与女性的交汇中重塑其主体性。

“制陶女将火高高举起”以三个章节展开,开篇章节“大母神”从制陶的历史、神话传说和社会发展三个维度追溯了制陶与女性的深层联结。作为承载人类最早的文明证据的物质,陶器不仅是丰产祭祀的核心礼器,还通过其形制和纹饰记录早期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在世界各地文化中,因与家庭、食物储存和生育隐喻的关联,制陶术始终根植于女性的物质实践之中,映射出早期母系社会中女性在技术传承、农业生产与家庭维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女性在早期社会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藉由神话的象征化和神圣化,最终形成不同文化中的“大母神”形象。大母神以孕育万物的“容器”意象统合制陶、女性与创生力量,为后续章节探讨陶作为“容器型媒介”提供了历史与象征的支点。在本章节中,刘慧德的“魂瓶”系列雕塑以道教神话与殖民历史为基底,通过对超自然世界的想象,寄托情感与祝愿;陈安琦以拼接手法呈现的人体结构,引发对女性身体作为容器性媒介的反思;张可睿则以火为转译媒介,在物质与感知的边界探索复制的诗意与误差的哲学;费亦宁思考着植物与女性身体的共生叙事,用陶土抒写女性在成长中由生育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变。

“容器型技术”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章节,聚焦“容器型技术”(container technologies)的概念,邀请观众将容器作为一种媒介进行审视,“虚”(空无)与“实”(存有)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容器型技术的本质——“空无”。容器通过“承载”实现动态的物质交互与功能转换。它时常作为背景,不易被看到,例如水库、房屋等基础设施,如同女性本身,她们的辅助劳动也长期被忽视。美术馆提供的也具有如同容器一般的“容纳”属性,为人类的情感表达提供了一处庇护所,使得主体性在这里生成。阮家仪通过重组陶瓷,重新构建香港城市的历史维度,呈现了地方与全球社会关系的独特融合;张移北借物质探索心理防御与伦理关怀,展现了她对自我、他者及物质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卡琳·桑德以减法打破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重新定义了空间本身;刘慧德的另一组作品在碎片化的记忆与超验的乡愁中重构对“母亲”的寓言。

展览的最终章“自然的回归”,以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审视了陶作为“物”的特性、其承载的时间性,以及陶在生态网络关系中的功能性。物质不仅是人类实践和利用的对象,更是具有自身本质的实体。一方面,陶的生成过程超越了人类对时间的掌控,凸显了物质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陶器独特的耐久性和可塑性得以超越个体生命,存在于更长久的时间尺度上,本身即成为了“时间的容器”;陶器的烧制则既是物的转化过程,亦是对情感与关系的重塑。如柴窑烧制的现场通过参与者的协作劳动、信任与情感联结,重构了人与自然和他人和谐共生的非功利性纽带。本章节中,孟阳阳的绘画结合装置的创作方式,强调了绘画作为空间性作品的“物性”;津田久美惠让火焰、落灰与陶坯自主对话,邀请观众进入不以人类社会经验先入为主的世界;阿琳·舍切特通过充满有机性与动态感的雕塑,呈现了身体、空间和物质之间的深层联系;尧波的创作在探讨容器本身的日常属性与隐匿性的同时,既是对工艺的传承,更是对社群、自然与时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从“大母神”的创世神话到“容器型技术”的哲学思辨,再到“自然的回归”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本次展览并未仅仅局限于将“陶”视作艺术创作的单一物质材料,而是从媒介这一更为宽广的维度出发,深入解析了陶在历史脉络、文化象征、技术革新与性别结构中所承载的多重内涵,不仅为观众揭示了陶作为媒介的深远意义,更为我们理解陶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启示。


赞助与支持

感谢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会、UCCA国际委员会、UCCA青年赞助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首席艺读伙伴DIOR迪奥、首席影像伙伴vivo,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彭博,特约战略合作伙伴友邦保险、巴可、多乐士、真力、北京SKP和Stey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展览公共项目及儿童艺术工作坊

展览对公众开放首日,本次展览策展人姚梦溪将带领观众参观展览,详细讲述如何通过策展实践,在技术与媒介的思考基础上关联制陶和女性议题。当天UCCA陶美术馆还将邀请参展艺术家费亦宁、刘慧德和张可睿从各自的制陶创作经验出发,围绕“陶作为时间的容器”这一主题展开对话。此外,UCCA陶美术馆还将与参展艺术家尧波一起深入重庆歌乐山,走进以柴烧构筑的友爱与互助的艺术社群,拍摄5月份的烧窑现场,此影像将于5月30日在线上放映。

另外,基于本次展览,UCCA Kids特别为6岁以上儿童设计了艺术工作坊。孩子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展览中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理解他们所运用的独特技法与艺术语言并由此展开创作。第一期“媒介与女性表达”主题工作坊将引导孩子以陶艺为载体,通过在创作中运用陶土、布料、金属等丰富材料来展现自己对主题的理解。第二期 “自然与身体共鸣”主题工作坊聚焦自然、身体与陶艺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课程引导孩子思考非人类中心的生态主义理念,鼓励他们提升身体对自然的感知敏锐度,并尝试在陶艺创作中运用树叶、石头等自然材料。


关于艺术家

陈安琦


1993年出生于澳门,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硕士学位,澳门理工学院视觉艺术系学士学位,曾赴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系进行交流。2017年获《东方基金会造形艺术奖》荣誉奖;参加的群展包括“第13届美浓国际陶瓷器节”(2024)、“景德镇国际陶艺双年展”(2021)、“第24届桃城美展”(2020)等。


费亦宁

1990年出生于哈尔滨,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其个展及部分群展、放映项目包括:“飞飞的网”(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2);“Art Must Be Artificial: Perspectives of AI in the Visual Arts”(Diriyah Art Futures,利雅得,2024);“是日蓝花”(元美术馆,北京,2024);“SCI-FI: Mythologies Transformed”(Science Gallery Melbourne,墨尔本,2024);“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三年展(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Triennial)”(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墨尔本,2024);“New Eden: Science Fiction Mythologies Transformed”(ArtScience Museum,新加坡,2023);“生/活在一起—2023 第八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台北,2023);“无声之后”(McaM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3);“示范:做决定技术的艺术”(复兴艺术中心,上海,2023);“多物种之云”(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 2022);“Science Fiction and Hallucination”(MAXXI Museum,罗马,2022);“Crashing into the Future”(e-flux Artist Cinema,线上放映,2021);“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沉睡者的抵抗”(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 2020)。


刘慧德

1987年出生于澳门,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其个展及双人展包括“Chrysalis Spectre”(与Leelee Chan,Matthew Brown,洛杉矶,2024);“A Cacophony of Rocks”(Sikkema Jenkins & Co.,纽约,2024);“Shadow Speak”(与Biraaj Dodiya,Bureau,纽约,2023);“作为宇宙地形的花园”(格林伍德公墓,纽约,2022);“帝国重铸”(澳门新葡京娱乐场,2021);“精神容器”(Matthew Brown,洛杉矶,2020);“血色回声”(AALA画廊,洛杉矶,2019)。参加的群展包括“When I Kiss You, I Can Taste Your Soul”(KOTARO NUKAGA,东京,2024);“山鸣水应“(MPlus 博物馆,香港,2024);“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3);“米修米修收到信号了吗”(天线空间,上海,2023);“And the Moon be Still as Bright”(Harper’s,纽约,2023);“Body Without Organs”(Chapter,纽约,2023);“River Styx”(Sea View,洛杉矶,2023);“Crossing”(KOTARO NUKAGA,东京,2023)。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澳门——中国联展中呈现作品《幻影》。


津田久美惠

1980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2003年毕业于东京国立艺术与音乐大学雕塑专业,2005年完成研究生课程,现工作和生活于日本京都。其个展包括“津田久美惠:我头脑中的计划像行星”(镜花园,广州,2024);“适应新事物的草图”(Rena Bransten画廊,旧金山,美国,2012);参加的群展包括“田中功起;津田久美惠:Rogue Objects”(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坦佩,美国,2019);“肖像展”(Rena Bransten画廊,旧金山,美国,2018);“匠造收藏”(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坦佩,美国,2016);“日本”(现代艺术中心,梅马克,法国,2014);“他们是我们:动物身份与拟人化的追求”(Rick Wester Fine Art,纽约,美国,2013);“flowers80.1”(TRAUMARIS|SPACE,NADiff第三层,东京,日本,2013)等。


孟阳阳

1983年出生于重庆,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其个展包括“芭比,细胞和顽石”(上海当代艺术馆亭台项目,上海,2023);“孟阳阳”(丹丘当代,北京,2023);“理想幻身”(Lutra Gallery,上海,2023);“私人书写”(茑屋书店画廊,上海,2022);“听吟”(BROWNIE Project,上海,2021);“立春”(上海五五画廊,上海,2018);“连音”(上海五五画廊,上海,2017);“孤,身”(龙艺榜画廊,北京,2015)等。参加的群展包括“全球性绘画,中国新一代艺术家”(MART美术馆,意大利,2023);“全球性绘画——中国新一代艺术家(中国平行展)”(艺博画廊,上海,2024);“夜谣”(贝浩登画廊,上海,2023); “没展”(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2019);“具象当代性第四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18);“时代质感 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7);“纸-上 2016当代艺术邀请展”(深圳罗湖美术馆,深圳,2016);“Utopia&Beyond”(Castello Di Rivara当代美术馆,都灵,意大利,2016);“墙势力,首届墙报艺术家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城市客厅’”(上海,2015)。


卡琳·桑德

1957年出生于德国本斯贝格,曾就读于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并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独立研究项目ISP学习。桑德于1999年至2007年在柏林白湖艺术学院任教,2007年至2023年担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艺术与建筑教授,自2021年起担任柏林艺术学院视觉艺术部主任。现工作和生活于柏林和苏黎世。她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其个展包括“Neighbours”(建筑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2023);“Chambre Directe– Schubiger”(圣加仑,瑞士,2021)。参加的群展包括“Der König ist tot, lang lebe die Königin”(弗里德·布尔达博物馆,巴登-巴登,德国,2023);“Scale: Sculpture”(胡安·马奇基金会,马德里,西班牙,2023);“Fun Feminism”(巴塞尔艺术博物馆,,巴塞尔,瑞士,2022);“Pop, Minimal, and Figurative Art”(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美国,2020);“1980-NOW”(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美国,2012)。


阿琳·舍切特

1951年出生于纽约,1978年获得纽约大学学士学位及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学位。毕业后她于1978年至1985年间在罗德岛设计学院任教,后于1984年至1995年间在帕森斯设计学院任教,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市和哈德逊谷。她的作品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美国国家美术馆、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赫希洪博物馆、纳什尔雕塑中心、沃克艺术中心和惠特尼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收藏。其个展包括“All at Once”(波士顿当代艺术学院,波士顿,美国,2015);“From Here On Now”(菲利普斯收藏,华盛顿,美国2016);“Porcelain , No Simple Matter”(弗里克收藏,纽约,美国,2016-2017年);“Full Steam Ahead”(麦迪逊广场花园,纽约,美国,2018);“Making Knowing”(绘画中心,纽约,美国,2021);“STUFF”(佩斯画廊,纽约,美国,2022);“Girl Group”(风暴之王艺术中心,纽约,美国,2024);“Disrupt the View”(哈佛艺术博物馆,剑桥,美国,2022-2025年)等。


尧波

1967年出生于重庆,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手工艺术系陶艺专业。她的作品曾被四川美术馆收藏,参与录制《陶艺设计与制作》全国八大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教学系列。参加的群展包括德国卡塞尔“重庆辣椒展”(2001)、"首届巴蜀陶艺展”(作品《可怜虫》获金奖,2002)、“话语的密码”三人联展(2009)、“第五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作品《就是这样》获优秀奖,2009)、“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2010)。


阮家仪

1991年出生于香港,2014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系,现工作和生活于香港。其个展包括“Site-Specific Art Installation: Land ho!”(香港艺术馆,香港,2023-2025);“The Magic Makers”(Wyndham Social,香港,2023);“The Lost Time Travel Machine”(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香港,2020)。参加的群展包括“Art Central 2024 -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2024);“Ink Asia 2023 - Ink Plus: Light Play”(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2023);“1.5 - 15 Years of Eli Klein Gallery”(Eli Klein Gallery,纽约,2022)。


张可睿

199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201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公共艺术专业,后就读于威尼斯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参加的群展包括“Exit”(艾可画廊,上海,2023);“歹土”(Totalab,上海,2023);“Aisle”(当下艺术空间,北京 ,2023);“Players 6+1”(艺术门,上海,2021);“沉睡者的抵抗”(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2020)。


张移北

1992年出生于黑龙江大庆,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学院雕塑系,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她的作品被松美术馆、Longlati基金会收藏。其个展包括“请脱钢盔”(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上海,2024);“所有东西凿出一个孔都可以成为花瓶”(BANK,上海,2021);参加的群展包括“第二届TAG新当代:离岸”(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2023三年展萦绕之所”(X美术馆,北京,2023);“应激之机”(泰康空间,北京,2023);“断裂的一代”(松美术馆,北京,2022);“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21);“第四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9);“还要什么自行车”(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北京,2019)等。


关于UCCA陶美术馆

UCCA陶美术馆聚焦当代陶艺文化,致力于探索和展现“陶”这一媒介在当代艺术表达中的多元潜能。坐落于享有“中国陶都”美誉的江苏省宜兴市,地处重新焕发活力的丁蜀镇陶二厂文化街区的核心区域,UCCA陶美术馆由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设计,总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是建筑师隈研吾首次使用陶土作为主要材料的建筑作品。场馆外立面采用手工烧制的陶板,自然渐变的窑变色彩灵感来源于宜兴自宋代启用的紫砂。秉承UCCA的全球艺术视野,根植于宜兴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数千年的制陶历史,UCCA陶美术馆的展览与相关活动不仅聚焦国内外艺术家以陶瓷为媒介的当代艺术实践,更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语境,以促进中国陶艺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和对话。作为宜兴市首家当代艺术机构,UCCA陶美术馆于2024年10月对公众开放。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刘慧德

《冰柱火焰瓶》

2024
釉面陶瓷
68.6 × 48.3 × 20.3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Matthew Brown画廊提供
摄影:保罗·萨尔韦森

阿琳 · 舍切特

《山丘是活着的》

2023
釉面陶瓷、涂染硬木和钢材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安琦

《娩》

2018
瓷土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费亦宁

《未及时了解的事(琉璃苣,斗篷草,亚麻)》

2024
釉面陶器、不锈钢和苎麻
由艺术家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孟阳阳

《悬珠》

2024
布面综合材料与矿物颜料
100 × 120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阮家仪

《登录何处》

2023
瓷器、1910至1970年代“香港包装”茶叶盒、1950至1980年代“香港制造”塑料制品、1980至1990年代“中国制造”塑料制品、马达、齿轮和LED灯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尧波

《物自体:开》《物自体:合》《物自体:立》《物自体:破》

2024
回收泥,高白泥,自配泥,薄胎柴烧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可睿

《火神的餐桌——蓝色叉子》

2024
布面综合材料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移北

《钢盔》

2024
青铜、铝、防火砂和拾得物
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 / 9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