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历史中,烹饪书及其包含的食谱作为对既定膳食规范化与文化遗产化的书写形式,在对集体味觉、饮食之道与文化记忆的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众多艺术家们则尝试在实践中对该规则进行挑战和拓展,借由这个涉及每个人日常的议题进行概念与艺术表达上的突破。
自意大利诗人及未来主义者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编创 《未来主义烹饪书:完美饮食的11条规则》(The Futurist Cookbook: 11 Rules for a Perfect Meal)和反对意大利面及其所代表的旧美学价值的《未来主义宣言》(Manifesto of Futurism)以来,现代主义者创作的烹饪书和食物宣言通过超越既定规则的限束,为食物这一在艺术史中往往被边缘化的题材与话题,开启了创作方向、形式和空间的全新可能性。不断有文化人士借鉴饮食和美食方面的思考进行艺术上的创新。不论是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Guillaume Apollinaire)的《美食天文主义,或新式烹饪》(Le Gastro-Astronomisme ou la Cuisine nouvelle),达利的《加拉的晚宴》(Les dîners de Gala),以及不计其数的由艺术家创作的当代烹饪书或相关作品——这些看似诙谐却又丝毫不失严肃的创作令我们注意到食物这一日常及平凡的意象在艺术创作中所能触及的各个深广的现实层面,以及这些问题背后无穷无尽的丰富内涵,并借此回归对食物这一在当下颇具现实意义议题本身的思索。
作为UCCA在今年发起的年度系列公共项目“漂移现实:食语群岛”的平行项目,《疫年食志》是一个同时发生于线上和线下的出版项目。由十余位艺术家集体贡献智慧和提供支持,旨在通过邀请艺术家远程参与“食谱”的创作,借助艺术思想和立场的呈现和分享,进一步建立人与人之间共同协作的联结和连带关系。
在《疫年食志》中,这些具有生命力的食谱一方面浓缩着创作者的个人经历、实践方法和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另一方面,它们却并不必然包含美味或可食用的食材。食志和食谱作为特殊文类,其规则、功能性与空间性亦在此被打破与超越。由此,每一则创作于疫情期间的食谱都被视作一位艺术家的印记,一次对特殊文字创作形式的探索,以及一种反映了他们对于新现实感知的想象性创作的侧面呈现。当这些食谱汇聚在一起,便共同构成一部群屿食志。该食志的进行过程将作为出版项目的第一阶段持续发布于在线平台,最终将凝结为一本限量版的纸质艺术家食志。
该平行出版项目于2020年8月20日起每周在线持续发布。“漂移现实:食语群岛”及平行出版项目《疫年食志》由UCCA公共项目策划人方言发起并策划。
如果梦是一株植物,它是如何生长?多梦的我们就是它赖以维生的土壤和水分,是呀,我们终究归为土壤。
如果梦是一株植物,它如何繁衍?是否偷偷随着汗水排出我们的体外,蒸发后化为水汽,凝结为云,聚集、降落为雨,躲进现实世界里?
如果梦是一株植物,我愿成为一株会做梦的植物。
如果梦是一株植物,我们该如何滋养这株植物?饮食控制或许是个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说,梦如果和我们是共生关系,我们的饮食习惯应该可以直接影响梦的生长,相对的,梦也可能在生长过程中,主导我们对饮食的偏好。有些例子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的方法,比如饮食和身体气味——喝咖啡后排尿时,尿液中浓厚的咖啡香气,更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吃下维他命B群后,排出的尿液呈现鲜黄甚至带荧光色泽;至于气味,则视各种不同品牌维他命,形成截然不同的气味。
1)餐前酒:梦启酒
“你的梦是什么?”她问。
“我梦到了树木,还有因为哭出一座海而造船的猎人。”我说。
“我也有一个猎人朋友,他与我曾有同样的梦境。”她说。
“你们梦到了什么?”我问。
她没办法清楚说明,她斟满我手中空了的酒杯。
“这是祖灵从梦中告诉我的(小米酒酒麴配方)!”她说。
“这是梦的味道。”我说。
“这是梦启。”她说。
2)柠檬水:水、柠檬
我觉得记忆是具有意识的生命个体,在我们身体之中并与我们共生,是根系发达的植物。每一段记忆都像一株独立生长的植物,细根四处蔓延、交杂在我们身体的每个角落。我们从不知道它们会长成什么样子,需要的是时间。时间是水,滋养记忆;时间是水,冰冻记忆;时间是水,解冻记忆。
3)开胃菜:柠檬叶、相思树花蜜
我继续听着包头目(Tribal leader Dawan Katjadrepan)与蓝保(Lanpaw Taligu)的对话,我觉得他们就像一株植物。例如柠檬园四处蔓生的相思树,相思树是台湾原生植物中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之一,根系旺盛,紧抓土壤,蔓延得很广,甚至树与树之间的根还会交错在一起。根部可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将其转化为植物可直接吸收的氮元素,氮元素可以促进叶子生长以及制造叶绿素,叶子在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可提供根瘤菌生长所需的养份,在这种互为共生的关系之下,相思树可以更好地适应贫瘠地,同时也能改善土地缺氮的情况,增强地力。根部交错和与根瘤菌的和谐共生共享,我不时联想到,此刻在泥土地中,有数以百万只手,正不停互相寒暄,传递讯息;紧握彼此,储存记忆。
蓝保和包头目相信“梦”是他们的根系,蔓延、联系,而我们也在其中。
4)前菜:蝉蜕、地瓜、花椰菜
蝉蜕是蝉蛹出土羽化后遗留在树干上的外壳,但如果蝉蛹出土前受真菌寄生,蝉蛹的营养被真菌吸收尽后发病死亡,虫体前端慢慢长出浅黄色或蛋黄色孢梗束,突破表土,伸向地面,形成我们常见的蝉花,形状很像沾了白色糖霜的珊瑚草。
如果我们直接想像自己就是一株植物呢?会不会离梦更近一些?
我查找了关于人变为植物的方法,先将脚或先将头插入土中的论点各异,但我较认同应该是头先朝下埋入土中。植物依靠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相较于人,就是人的嘴,而头发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的细根吸取养份。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通常开在顶端,花粉才得以传递;人体腿部太大了,如果完全倒立会阻挡生殖器影响繁衍,所以练习腿部的弯曲让胯部突出,会是关键因素之一。
5)调酒:木质部柠檬酒、威士忌、清酒、七里香花
当地农夫说观音的海风带着浓浓咸味,张嘴吃风就可以(咸到)配饭。
种下五百棵柠檬树树苗后,我仪式性地,将计划之初所酿造的柠檬甜酒洒在每一棵柠檬树上,我说:“敬你们,晚安。”心想,这是一杯不用加盐就带有咸味的玛格丽特。
但如果真的要将自己种下,我想,我还是先从脚开始好了。
6)沙拉:海菜沙拉、野菜(紫背草、山莴苣、红凤菜、荖叶、南瓜茎、野苦瓜叶)、梦启酒粕
7) 主菜:日本秃头鲨、芋头、葛郁金
倪匡的小说《第二种人》,幻想出一种由植物和动物相结合而进化的“植物人”。地球上最先出现的是“植物人”,所以“第二种人”的称号,是指为数众多的“纯动物人”。在冰河时期,第一种人“植物人”竭尽力量保存当时地球上的哺乳动物,后来,其中一种哺乳动物进化成“纯动物人”,“植物人”也致力于提高他们的智力。
在许多科幻作品里,会写到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人”,通常被描绘成全身绿色。事实上植物不尽然是绿色的,绿色植物是因为只含有叶绿素,但如果还含有其他色素,比如花青素或者胡萝卜素,那么这种植物就会是其他颜色。同样一些植物也可以利用细菌进行光合作用,比如海藻。所以如果人类变成植物,不一定是绿色的。
日本秃头鲨俗称和尚鱼,是台湾东部河川特有鱼种,成鱼以藻类为主食。每年六七月,鱼苗会从海里溯溪洄游,逆流而上的鱼苗身体清澈透明,像在阴道内奋进的精子,有些男性朋友相信生食鱼苗,除了可以增进精子质量、勃起次数,更提高受孕机率。
如果要先从脚将自己种下,并成为一棵植物,睡梦中的勃起次数至关重要,根据众人的经验,梦中勃起,可见山景。假设我们真是由植物人演化而来,我觉得阴茎就像植物被移植断根后所残留的主根,持续的勃起,是植物再次发根的前兆。
8)餐后酒:56度柠檬酒、刺葱
维他命B总是让我夜间多梦,我相信记下梦境可以推进想像的边界。
睡前,我会喝一杯自己酿造的柠檬肉桂酒,酒精浓度56度,配上一颗维他命B群,最后我用薄荷口味的漱口水漱口,设定闹钟,倒头就睡。这是我做梦的配方。
晚安,愿你今晚在梦中成为一株植物,一株由植物和动物相结合而进化的“植物人”。
9)梦启酒:红藜小米酒
晚安,晚安。
愿你在梦中成为一棵植物,让秋日清晨温软的阳光黏在身上。愿你尝到太阳的味道。
“这两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包头目问。
“太阳的味道。”我说。
我曾经问我的爸爸:“今天太阳的味道如何?”
而他总是用酸度的高低来回答。
“云呢?”
“阴天是甜的,雨天比较涩,晴天吃不出来。”
“太阳在云后面跳动,酸度会降低。”
“阴天适合调酒。”
但太阳到底是什么味道?
关于艺术家
黄博志
黄博志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学系,在他多元化的艺术实践,着重探讨的是农业、制造业、生产、消费等议题,皆与其个人家庭处境和家族历史息息相关。2013年出版散文集《蓝色皮肤:老妈的故事》,透过记录他的母亲,一个平凡个体的职业流变,去间接反映台湾近五十年来的社会改革与经济变迁。在他近年持续性的创作计划《五百棵柠檬树》中,将展览作为募资平台,一方面挪用艺术世界的资源发展农业品牌、活化废耕地、种植柠檬树并酿造柠檬酒;另一方面则联系家族成员、当地农夫、消费者,产生新的社群关系。
所需材料(选项1):
相机1台。
来美国之后发现自己之前可能学的是假英语,什么都说不清楚。在国内习惯了躲在整段整段工整的排比句里,留学的我因为词汇量的匮乏而被迫像个孩子那样直白地说话。比如,“暧昧”的意义在英文对应的“Ambiguous”里完全偏离了方向;想着该如何传达暧昧所以投向了摄影,摄影是辅助手段,隐晦地包含了很多讲不明的情感。慢慢地行走拍摄,不会亏欠你:经历和思考是看得出的步骤。
所需材料(选项2):
鸡腿1盒,2个小黄皮土豆;
葱2根,蒜5瓣,胡椒粉,生抽1小勺,老抽1大勺,美极鲜酱油1大勺;
均匀搅拌放入保鲜袋中封紧过夜腌制。
来美国之前会做的菜只有泡面和煎荷包蛋(如果连这都算是做菜的话),留学把大家都逼得会做菜是真的。做菜的乐趣从超市采购开始——不——甚至可能在之前办公室偶然听到菜名,或是看日剧镜头一晃而过的时候,就开始隐隐地期待了。做这道菜可以用鸡腿,也可以用鸡翅或者鸡胸肉。慢慢地做菜,不会亏欠你:提前腌好鸡腿,孜然酱油和盐是吃得出的步骤;土豆不需要腌。
制作方法(选项1):
最开始的拍摄包含认真的笔记,提前画出一些姿势和道具的草图或者想拍的概念,这样到了拍摄的时候可以有所准备不会慌乱。因为年轻功力不够的缘故这些早年的作品大多看来摆拍严重,照片沦落为文字的具象。于是这样的模式进行了两年不到就决定抛开笔记,改为设定环境和情境了之后再让自己沉浸——几乎是用潜意识指引自己拍摄。发现其实自己想要说的,或许从侧重的构图或照片的排列都能有所窥见。过了很久,才开始重回最早年的摆拍,让刻意和随机并列。
制作方法(选项2):
425°F/220°C覆上锡箔纸戳几个洞烤20分钟;
去掉锡箔纸后再烤10-15分钟,最后烤箱烤炙烤3-5分钟。
通常早上起床之后我会将保鲜袋翻一个面,这样到了做菜的时候酱汁可以充分地浸透另外一面的食材。烤箱在我25岁之前根本不存在,顶多把多余的锅子存放在里面,到了很后来才开始接触烤箱是因恐惧烘焙,和做菜不一样烘焙需要更高的精准度。温度或是面粉和水出现丝毫的分差,会直接给你一盆巨大的烧焦灾难。相比之下做菜感觉宽容得多,淡了可以加盐,过了可以稀释,所以我现在依然不敢挑战烘焙。
容器底部擦些许的油防止土豆粘底,土豆切片略撒盐再放入腌制好的鸡肉。这样炙烤的鸡肉流出的油汁会浸透底部的土豆。盖上锡箔纸戳几个洞一切就绪之后就放入烤箱中开始烤制。教摄影的时候经常碰到认真的学生在下课之后来问我,“老师,我周末和我朋友会去野外森林里露营,我可以拍一些那里的风景照,或者我可以去我外婆家拍她的狗,你觉得哪个项目听起来更值得拍、更有意思?”我一直和我的学生举例说,想想做菜吧。阅读食谱和真正品尝到热腾腾出炉的作品差距太大,你我完全能够想象,可是真的切身经历了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做作品不能坐在原地想象,因为你不知道真的到了你预想的环境会发生什么,看着市场里新鲜食材,思维又会开始飘到更远的地方,所以不用设想,只用真的去实施就好了。
你看过《全职猎人》这部动画吗?在“天空竞技场”章节结束之后,教会念的云谷师傅说,“接下来只要不断进行基本功力的练习并研究个人的创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念能力。将自己的天资发挥到最大境界,发展出自己独道的见解。想想自己的希望、自己的喜怒,喜欢什么,想追求什么,到哪里去旅行,遇到什么人……就如同这一切的过程,会形成你们的未来 。”相信所有的困惑、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经历的人,或者不经意想起的一句话,都像是被切得细碎的原料融合在作品中。不再担心我(的作品)是否明确,因为我的存在也并不是非黑即白——我的思考的跳跃我的困惑的无解……不论是料理还是摄影,做得多了仿佛肌肉都有记忆似的,我想这样对不确定的探索是我创作的欲望和来源,所以不用设想,就去感受吧。关于艺术家
李文嘉
1993年出生于上海,是一位主要使用摄影和文字媒介创作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从文化体系中的细微差别出发,通过再创作、交流和误译,以一种反思性的方式来探讨文化系统以及语言伦理。他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和罗格斯大学分别获得艺术学士和硕士学位,参与的展览和放映活动包括:平地电影节(冰岛,2019),电影资料档案馆(纽约,2019),“座机”(芝加哥,2019),艾布朗艺术中心(纽约,2018),贝尔法斯特国际摄影节(爱尔兰贝尔法斯特,2017),哥伦比亚大学LeRoy Neiman Gallery画廊(纽约,2014),阿尔斯特博物馆(爱尔兰,2014)等。李文嘉曾获得阿姆斯特丹皇家阿尔斯特学院肖像奖,并获得费城摄影艺术中心、三角艺术协会(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斯图加特艺术家之家Künstlerhaus Stuttgart等机构的奖学金和驻留资格。
离开前不吃的一顿饭
2020年8月25日18:56
美国芝加哥维特街,60622
这半年地球被压缩,大家分开地在一起
还没有到弥漫在空气中那么严重
大概70%吧
就像不少关系 不会致命
每天的生活却提醒着
离开要花多大的力气
一直地倒数
终于 搬家了
有什么需要处理 有什么不用处理
把冰箱清空 弄成一顿晚餐
一线光又从室友向南的房间射出
只是染染手前菜
用料:
-于物美价廉的超市购买的褪色黑布林3只
-热开水700毫升
1. 把黑布林放入冰箱两天;
2. 拿出放入大碗中;
3. 将(家母配方热水洗水果)滚烫热水全部淋下;
4. 完成。
坏冰柜坏不坏鸡、意大利饺子配红薯砖
用料:
-疫情期间不敢上街,每次叫超市送的一大堆货中的鸡腿肉(一盒)
-本为屯粮,随后过期三个月的干意大利饺子(半包)
-忘记是否为有机的红薯(两只)
-芝加哥本地名牌黄金烧烤酱(半杯)
-坏冰柜(一个)
-白醋(50毫升)
-水(一杯)
-保鲜膜(适量)
-葱(少许)
-青瓜(适量)
1. 把鸡腿肉放在坏冰柜内五天,待肉色仍未带灰,10%酸臭;
2. 在不肯定鸡肉是否坏掉的怀疑情绪中,将鸡肉两面煎成金黄色;
3. 将红薯切块;
4. 加红薯,加半杯水煮5分钟;
5. 加烧烤酱煮5分钟;
6. 将葱切粒;
7. 加葱,关火;
8. 吃掉一只鸡腿;
9. 怀疑是否会食物中毒;
10. 据闻可杀菌的白醋加半杯水,饮下;
11. 余下鸡肉放入保鲜袋,然后放入冰箱一个月;
12. 另放番茄于保鲜盒内,随后放入冰箱一个月;
13. 意大利饺子平均放于碟上;
14. 加青瓜装饰;
15. 用保鲜纸包裹两块鸡腿肉,放入盘中;
16. 把番茄砖从保鲜盒取出,放入盘中;
17. 完成。
世界多么美好之蛋糕
用料:
-在楼下点心店工作的邻居赠送的生日蛋糕一大盒;
-不知道先前为什么喜欢的冷冻多啤梨¾包;
-自制简易版香蕉椰汁蛋糕三片;
-自制包装袋树脂碟两只;
-哥哥淘宝给我的iPhone 玻璃屏幕贴两只;
-过期但也一样的奶酪适量。
1. 将吃不完的生日蛋糕放入冰箱45天;
2. 将不想再吃的香蕉椰汁蛋糕放入冰箱60天;
3. 将两款蛋糕放在碟上;
4. 将玻璃屏幕贴放在生日蛋糕之间;
5. 加奶酪于香蕉椰汁蛋糕上;
6. 放上冷冻多啤梨;
7. 完成。
玻璃瓶珍藏版特饮
用料:
-德国酸菜30克
-橄榄10只
-已开瓶的白葡萄酒200毫升
-酸青瓜3只
-冷冻秋葵2只
-橄榄玻璃瓶1只
-早餐吃后未洗的碟子1只
1. 把橄榄从玻璃瓶全部取出然后再放入;
2. 加入酸菜并压平;
3. 倒入白葡萄酒;
4. 将青瓜和秋葵置于碟中;
5. 放上饮品;
6. 完成。
关于艺术家
陈泳因
陈泳因1987年生于香港,现生活于香港及芝加哥。陈泳因在大学时期主修视觉传播,其后修读摄影专业。个人感知、物质性与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是陈泳因的主要兴趣和创作题材;她亦在创作中探索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城市生活种种片段的联结。善于影像及场域特定的创作,陈泳因深信影像只是其创作的原始素材,并喜爱通过影像与其它媒材的融合来重新审视自己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张力。
陈泳因曾于连州国际摄影节2013年展、南韩首尔KIGOJA艺术空间、香港CHARBON艺术空间及中国广州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举行个展,并于美国纽约、英国多个城市、韩国光州、中国北京、澳门及香港不同展览展出其作品。其作品曾入选2015年三影堂摄影奖及2019年华宇青年奖。
烹饪与诗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代表身体的营养和维系,另一个代表抽象思想与观念的交流。该计划是一个持续的旅程,在其中这两个世界将互相作用、阐释及转化。基于上帝通过言说而令此宇宙得以存在的观念(即语言的使用),我们决定从诗句开始,去启发一道烹饪菜肴的制作,而后者又将启发新的诗歌的诞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两人均来自非常不同的文化背景,并有着各自不同的母语,所以我们决定在该计划中使用英语,因为英语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基础。随着工作的进行,当我们试着预见两人的喜好,利用我们口味的差异及共通之处来相应地定制菜肴,烹饪也成为了我们之间的一种语言。食材清单逐渐发展为一种烹饪词汇,一种滋养身体并抚慰心灵的语言。
#1
知道
艾瑞:
当我们开始烹饪诗歌计划时,我正在阅读《美国秘史》一书。这是一本收录了曼利·P·霍尔(Manly P. Hall)的随笔和讲稿的文集,其中他讨论了美洲普遍被忽略的过去,并提出了关于他们命运的神秘可能性。
书中涉及了古代文化与哲学辉煌灿烂的传说、对在旧世界的传教远征和发现美洲的探险的历史文本的阐述,还有各种秘密社团对今天依旧活跃的文化之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满怀希翼且影响深远的文字都加强了我对如下观点的笃信:我们或许对自身有所认知,但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或我们是什么,什么造就并维系着我们,反过来说——是什么统治着我们的未来。
我可以说我是一个“男人”,但大脑中存储的琐碎数据量不足以解释其含义。 “ 男人”,随后简单地变成了一个词,一个我重复着的声音,因为之前我在相同的情况下听到过它。这就像我两岁的儿子模仿我,试图获取交流的工具一般。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知道”某件事并不仅仅是重复陈述的能力。在我看来,“知”最应获得一种新的理解,一种新的形式。我们还应该用无限谦卑的途径来地对待它,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知道” -- 这似乎是任何旅程的起点。
方璐:
为了能够“知道”,这道菜需要能提供土壤感和接地感的根菜类。 甜的蔬菜更胜一筹——释放愉快的感觉,一种伴随知识而来的幸福。 为了平衡口感,并反映“知道”的另一个层面,这道菜还需要一种略带苦味和辛辣的食材,这种成分能制造一种不舒适的体验。
蒸红薯配生姜
食材:红薯、姜、盐、黑胡椒
1)将红薯蒸熟;
2)同时把生姜削皮,并用削皮器削出非常薄的姜片;
3)将红薯切成一口大小的方块,然后在每个方块上放一块姜片。
4)放入盘中,撒上盐和胡椒粉即可。
#2
知否
方璐:
“知否”,我设想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制备一种常规食材。 它应该是某种白色的物质,具备纯真与否认的性质。
大米布丁
食材:大米(1/2杯)、椰奶(1/2杯)、糖、鸡蛋(2枚)、盐、黄油(⅛杯)、鲜薄荷叶
1)将米饭煮沸,待水沸腾后将火调低; 继续煮5分钟;
2)从锅中倒出多余的液体,加入椰奶和糖。 持续搅拌以防止米饭粘在锅底;
3)慢火煮35分钟,并不时搅拌;
4)在大米中加入鸡蛋和黄油。 搅拌至完全融合后,立即关火;
5)放入小碗或者杯中,可放入冰箱制冷或温食(我们喜欢温食,但大多数人更喜欢冷却后食用);
6)食后配以新鲜薄荷叶,它可以淡化口中的甜味。
#3
有趣的是
在全世界所有的
沙滩之中
你来到
我的沙滩
沐浴
方璐:
我看见阳光、海滩和一个快乐的夏天。真的有许多沙滩吗?可我只看到了我前方的这个。我想用鹰嘴豆和鸡蛋作为这道菜的主食材。鹰嘴豆浅黄色外衣和它本身的质地让我想起了以色列。这种豆子让人感觉温暖、干燥,甚至对我这样的人来说还有些异国情调。然而,在世界的有些地方它又是如此寻常,就像沙子一样。
鹰嘴豆配鸡蛋
食材:鹰嘴豆(干)、鸡蛋、洋葱、黑胡椒、盐、橄榄油、干的欧芹、鲜柠檬
1)将鹰嘴豆在水中浸泡一晚。在水里煮鹰嘴豆直至变软。(如果想要将鹰嘴豆烹制得恰如其分,浸泡是关键。下一步则是将鹰嘴豆烹饪至水沸,当煮出豆子浓厚的泡沫后,将水沥干,用冷水将鹰嘴豆的泡沫冲干净。往锅中加入凉水,继续将鹰嘴豆煮至质地松软。)
2)水煮蛋(将鸡蛋放入有冷水的锅中。待水沸腾后再煮上3分钟,然后关火,将鸡蛋放在热水里3分钟。最后将鸡蛋再放入冷水几分钟,这样剥除蛋壳时候会很容易。)
3)将鸡蛋切成圆片状,并轻撒盐和黑胡椒。
4)将煮好的鹰嘴豆沥干。用切好的洋葱碎、盐、黑胡椒、橄榄油、干欧芹和新鲜柠檬汁进行调味。
#4
此刻即是我们
丝绸的信念
向诸缪斯告别
方璐:
这则食谱应是在饭桌上才完成的最后步骤,而且需要在完成后立即食用。
它应包含新鲜的当季食材,生食为最佳;同时搭配某种腌制食物。“新鲜”与“保鲜”,可表达“此刻”的两个层面——短暂与永恒。
金枪鱼手卷配五种香草
食材:大米、烤紫菜、金枪鱼(提前烹制并用盐水腌渍)、生姜、(和/或者辣根)、鲜柠檬、盐、蛋黄酱、黄芥末酱、洋葱、白米醋、生抽
五种新鲜的应季绿色植物或绿色蔬菜:罗勒叶、薄荷叶、香葱、香菜、芝麻菜
1)蒸白米饭。蒸熟后加入少许米醋,静置一旁。吃的时候最好温热,但不是刚出锅的时候。
2)将腌制好的金枪鱼放入碗中,加入切好的洋葱碎、香葱和香菜碎。加入配料:盐、胡椒、新鲜柠檬汁,少许蛋黄酱及黄芥末。
3)把姜和辣根研成末,放入小盘子为手卷做佐料。
4)将准备好的原料都摊开放在桌子上:香菜、金枪鱼沙拉、紫菜(折好撕成手卷大小),姜和辣根,煮熟的米饭,以及酱油(若有需要可备好)。最后用紫菜和配料随自己心意做成卷。
方璐
1981年生于广州,现工作与生活于纽约比肯。她的主要创作媒介为录像艺术,作品曾于多个美术馆与艺术空间展示和放映,其中包括旧金山的亚洲美术馆、纽约的选集电影档案馆,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广州的博尔赫斯机构和时代美术馆,上海的OCAT, 北京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中间美术馆等。方璐的近期作品呈现了交织于现代生活中的张力,通过把个体经验和挣扎提升到形而上的语境,尝试去揭示我们平凡生活中的奇迹之处。
艾瑞
1983年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目前居住于纽约州比肯和以色列特拉维夫。2009年毕业于Hamidrasha艺术学院电影系,创作涵盖摄影、表演、绘画、音乐和诗歌等多个领域。拥有电影和摄影专业背景,艾瑞在过去15年一直活跃于以色列地下音乐圈,进行声音艺术创作和嗓音表演创作 ,他的表演被描述为无形、具有动物性的“噪音冥想”。
烤蔬菜是一道理想的乡村餐点:你可以将一切放在烤盘上,准备任意份量的食物,然后制作一顿素食烧烤。当你在花园里有很多事情要做时,烤蔬菜是一旁最好的食物,而当许多朋友突然登门来访时,烤蔬菜也是最好的选择。你绝对不会出错,而且它们也很好吃!
1)深秋:清理花园,在土层上铺上堆肥,以树叶和谷壳覆盖。
2)春天:在小盆里播下南瓜种子、西葫芦种子和番茄种子。
3)清洁菜园。一旦温度足够高,就可以在花园里种下植物。用自制谷壳予以防护。
4)购买并种植球茎洋葱。注意防止谷壳干燥。
5)种土豆。
6)浇水,渗水,留下有用的香草,例如锦葵、琉璃苣和万寿菊,清除蜗牛和水等。
7)种下西红柿桩,捏出芽。
8)引导南瓜植物藤蔓的生长方向(卷须可覆盖几平方米)。
9)清除蜗牛,继续除草、浇水等。
10)夏天:按需收割球茎洋葱。
11)西葫芦长到适当大小就收割它们,不要等到它们变成气球!
12)同样,当南瓜长成合适的大小和色泽时,也要及时收割。
注:南瓜的颜色和形状多种多样,有大的,小的,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带斑点的。因此你需要知道自己正在种的是哪种。
13)当地面上的植物顶部完全变干时,收割马铃薯。确保近距离仔细看清——往往会发现还有一个落下的。
14)将橄榄油淋在烤盘上。
15)将土豆擦洗干净,切成小块,然后放在托盘上。
16)将西葫芦切片。
17)将南瓜去核,切成小块。
18)将洋葱切成四瓣,散放于托盘中。
19)我还没有种大蒜,所以我买了大蒜;将其去皮,然后将整个丁香放在托盘上。
20)再淋一次油,加盐和胡椒粉调味。
21)撒上百里香、牛至和任何你花园里有的其它东西。
22)以200°C烘烤大约20至30分钟,直到所有东西都烤熟为止。
23)尽情享用。我喜欢在旁边搭配少许番茄酱。
关于艺术家
安天
安天,1968年生于德国马尔,是一位艺术家和策展人,现生活并工作于柏林和希默尔普福特。自2006年至2011年,她在柏林白湖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Berlin-Weißensee)任教。自2011年以来,她一直于基尔穆特修斯艺术与设计学院(Muthesius Kunsthochschule)任职绘画专业教授。
安天的创作主要基于人类学和哲学研究,她的具象绘画、摄影及录像作品探索了物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多年的跨越各洲的调研中,她对七种物件的历史进行了深入追踪,并创作绘画和录像作品(《吉梅尔世界》,格拉兹美术馆,2011年)。随后,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历代(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苹果品种的关联。她的展览“苹果:一场引介(一次一次,再重来)”包含绘画、物件和纪录片,将全球食品工业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复杂关系置于话题前沿。
安天通常充当协作思想的中介,赋予生态学一种美学和社会纬度,同时也施予其时间感、场所感和针对性。在三年的时间里,安天是女性主义组织ff.的成员。随后她创立了E.F.A.(生态女性无政府主义)。在她的“花园中的生态女性无政府主义”(E.F.A. im Garten)系列中,她记录了位于柏林的一个被投资者清理的社区花园的自然开垦情况,以一种无政府主义自由之举塑造了花园修复保存的意义。
2018年,安天的跨学科合作展览项目“如何与鸟类、树木、鱼类、贝壳、蛇、公牛和狮子交谈”在柏林的汉堡车站现代美术馆开幕。她邀请了来自巴西、中国、法国、哥伦比亚、喀麦隆、波兰、塞内加尔和匈牙利的艺术家为此次展览贡献智慧。该展览以诗意的方式探讨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安天的作品还研究了以国外展览为目的、从原产地运出并与原有环境分离的物件——该做法自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主义开始以来就变得愈发普遍。她在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Gropius Bau Berlin)和格拉茨美术馆(Kunsthaus Graz)举行的关于艺术和手工艺概念的小组展览中进一步研究了这一概念,并探讨了文化物品在被存档、保存和展出后所经历的意义及其功能和价值的转变。
1
等待,离开……熟悉的城市、语言、食物和家,不断切换的不确定性和突发状况。 好吧,既然眼前一切都是全新的,那就都重新来过吧。我放下习惯的包袱,准备好把自己扔进去。从事艺术创作是幸运的,它让我远比作为观光客去认识一座城市要深情和投入:逗留的时间更长;直接接触当地相关领域工作者;切实有效地了解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刚来到这里的日子里,我漫无目的地闲逛,每天在行走中消磨的时间和身体让自己不再像只游浮于环境之外的气泡,渐渐习惯这里的人的气味、食物的气味、植被的气味。所有被大肆消耗的时间与精力都只为了投身于其中,就像眼前这颗形状饱满古怪的菠萝蜜,我准备了很久该如何切开它。 你可以从网上搜索到各种把水果切开的方法,其中有些被定义为“正确的方法”。但对于打开果皮,取出果肉这件事,没有所谓不正确的方式:你可以直截了当,但也可以换个角度让过程更为复杂——如果吃到果肉可以被视为行动的非唯一目的,如果因过程而产生更多种结果,又或者过程本身即为了满足对过程的欲望。
2
隔壁那片无人看管的葡萄,几个月前已挂满幼果。天气慢慢变热,葡萄长势迅猛,越变越多,越长越大。可突然有一天,果皮开始长出斑点,像结了一层荚。紧接着叶子也长出斑点,开始蜷缩。葡萄停止了生长。后来问人才知道,是顶部的屋檐阻挡了充足的直射阳光,阻碍果实成熟。说来奇怪,就是缺了一点点阳光,开始都能长那么好,到最后冲刺的时刻却败下阵来,终究没能长成完美的果实。葡萄停止生长,却仍是动物们的美味佳肴。果肉被动物们用嘴啄去,被爪子抠去,空留一层软塌塌的果皮悬在柄头上,失去果肉的果皮像一只一只挖去眼珠的眼皮子,耷拉下来。
又过了一段日子,我种的圣女果熟了。越来越多被啄去果肉的镂空果皮和成串半发育的葡萄像标本一样凝固在隔壁的藤架上。于是我把留有果肉的葡萄都摘走了。
3
你突然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闯入当地某个街区,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你会每天出入这里。附近的小贩、杂货铺、水果店、黑车司机都会一天比一天意识到你不是那类匆匆逗留的旅客。他们开始记住你的长相,不再对你随便喊价,偶尔在你经过时报以相识的微笑。住进这座没有英文标识的城市,门牌号和街区划分显得有些随心所欲,出门回家几乎辨认不出自家的门牌号,同一街区的排楼看起来长得如此相似。时有时无的网络在密密麻麻的街区牌楼里完全失效——只有通过大门颜色,铁栅栏的花式,信箱旁种植的植物品种、形状等细节你才能勉强找到家。
第一天,出门左拐,一路直走,距首次左转后差不多一公里的距离,再次左拐,直行一至半公里,第三次左拐;第二天,出门右拐,直行,距首次右转后差不多一公里的距离,再次右拐;直行一至半公里,第三次右拐。就目前来讲,我住在城区的南边,周围三公里之内由二十几条完全平行、几乎等长的(约 0.8 公里)小马路交织而成。当经过三次左转之后,便有无数条相互极容易混淆的狭小街道通往回家的路。在每日自由而充满惊喜的探险游戏中,我几乎不去想艺术或创作这些事,即使常常会条件反射地由所见之物联想到材料、制作、观念——这样或那样的我熟悉的那类转换——一经发现,及时制止。
4
疫情爆发初期,我和家人搬到了城市的边境。大海就在身后,但所有通向大海的入口都被封锁了。我们每天在房顶远眺大海,自己成了一座被隔离的孤岛。住在城市的边界远不算亲近大自然。这里的马路很宽,车很少,路两边大片荒弃的泥地任由杂草和野花生长,蔓延至几公里外的烂尾施工楼盘。没有人住的房子,没有车开的马路,没有入口的大海,一切都孤独,一切都被遗忘。
圣女果
在大海很深很深的尽头,隐藏着一座小岛。岛上除了遍地长着桫椤和椰子树,就什么也没有了。也没有人。直到一天,漂来一个海上遇难的幸存者,他抵达岸边时已筋疲力尽。在意识渐渐恢复后,幸存者开始翻找随身携带的背包,两本旅行手册,一只荧光色记号笔,一面小镜子,一副放在眼镜盒里的太阳眼镜,一块早已被海水泡烂的面包,和一小把圣女果。
幸存者靠岛上的椰子维系生命,每天只小心地吃下一颗圣女果,他生怕很快就不再能看见如此艳丽饱满的红色果实。四、五天过去了,其中一颗圣女果熟透裂开,幸存者小心地将它埋入土中,期待奇迹能发生。九、十天过去了,又有两颗圣女果熟透裂开,他再次小心将它们埋入土中,仍期待着奇迹。直到还剩下最后一颗,幸存者将其放入嘴中,久久咀嚼早已熟透的果实,它虽小,却极其鲜美,幸存者脑中浮现出他深爱的人,他生活的土地和家,流下眼泪。埋入土中的果实后来没有发芽,直到现在,岛上仍然只长着桫椤和椰子树。
关于艺术家
于吉
于吉,目前工作于上海和维也纳。她的创作使用包括装置、雕塑、表演和视频等媒介,其中雕塑是她工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于对特定地域的研究,以及对特定地点进行地理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她专注于以时间、空间和移动来创造的想法,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将非物质和无形的事物注入物质存在。于吉近期群展包括“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2019); HUGO BOSS亚洲艺术:亚洲新锐艺术家奖(上海外滩美术馆,2017年);“第八气候带(艺术何为?)”(第十一届光州双年展,2016)等。
寄居在烈日之下的仙人掌,曾在墨西哥被誉为“仙桃”,是幸运的象征,主要作为食物、酿酒、建筑围栏等多样用途于生活之中。仙人掌也长期贯穿于我的创作实践中,以自我肖像隐喻的角色存在。
我试着问自己,是否可能通过仙人掌的进化来探讨与之对应的个体与周遭生活之间的吞噬与消化?
我在养殖过程中被仙人掌的一些基本特征所吸引,例如外形上的刺尖与内在的柔软,或是它生理周期速度的缓慢和我所处环境的节奏之快速的对比。这些非常个人的兴趣关注,使得这种植物逐渐成为一种自我的比喻。曾有一段时间,我主要会在计算纸上去“写生”它们,“修正”它们的造型通过网格的结点。其形态僵拙、慢慢接近静物的感觉,也削弱了仙人掌的实际特征——有时像石头或一个柱子,或其它形态。之后,我又通过筑就空间的基础建设材料之一——混凝土的重新转化——把它从网格平面中搬移出来,并经历了不同仙人掌品种的嫁接,或与废墟钢筋的穿刺缠绕形成的轮廓。通过材料的转变,混凝土雕塑主体与建筑碎石并置,堆砌成了城市建设流动下的现代化石。
其实,作为寄居在烈日之下的仙人掌伴随它依靠在岩石沙漠中,形态狂野且沉默、是一种荒原之物。在哥伦布1496年发现新大陆的4年之后,仙人掌第一次由海员从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岛屿带进欧洲,1669年传入日本,逐步从原始室外部分转移至室内,成为在办公桌上出现的精致盆栽。这种如迁徙一般的“进化”让我想到,在城市“进化”裹挟下,个体如何拥有机会去实现自我的消化及对他者的消化。
在此,我想到“食石”。就像“进化”过程中的自我意识的展现,这是一种更接近抽象的表述,是通过对“进化”的理解,是我们自身与现实之间的“饮食”。食也就是吃,其包含了许多动作方式,例如:咬、啃、嚼、吞等等,通过不同的动作来臆想个体对于时代背景下自我消化与吞噬的视角。我的备料是以面粉馒头作为对碎石和红砖的转化元素,用馒头的食物属性和文化特征,去模仿碎石和红砖的感觉,再配着可食用的仙人掌果肉,最后撒上以淡色焦糖颗粒代替沙漠的想象,汇聚出这份叫做《现代化石》的点心。这里提到的石,不只是自然之石,它更多暗喻着时间的滚动,是不同瞬间的重叠与联接,此刻终成过往或提示未来。
现代化石
材料:面粉、馒头、碎石、红砖 、淡色焦糖,以及可食的仙人掌
关于艺术家
张如怡
198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2007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2012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张如怡的艺术创作存在于生活的逻辑中,从内在直觉出发,围绕自我意识、物理空间、日常体察之间的隐秘关系展开。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时间切片和物质信息,将其重组、折叠、压缩,呈现日常状态瞬间“物化”的肌理。在近年的“装修”系列中,艺术家调度人、物、场所,试图展示自身与他者日趋交缠,彼此修饰的姿态。张如怡通过人与现实,自然与工业景观之间的关系构筑“话语装置”,以物反问物,以空间质询空间,由此对抗平静。
张如怡个展项目包括:“以为何处”(东画廊,上海,2019);“盆栽”(François Ghebaly画廊,洛杉矶,2019);“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东画廊,上海,2016)等。其作品曾在多个艺术机构展出:K11艺术基金会(香港,2019年)、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8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年)、卡斯雕塑基金会(奇切斯特,2016年)和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16年)等。
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1];
嘎巴拉碗 [2] 1个;
安托南·阿尔托服用过的麦司卡林[3]:50克;
胚胎1个。
步骤1:提前双面腌制肝脏,将其冷藏1小时至隔夜。
步骤2:将户外烧烤炉预热至中高温。
步骤3:在烤炉上烤肝,每边烧烤约6分钟直至其中心部位肉质变得脆嫩多汁,肉色呈粉红;随后将肝脏盛放入嘎巴拉碗,撒上麦司卡林(皮奥特仙人掌球毒汁);晾放约10分钟。
步骤4:将未加工的生胚胎切碎,并在肝上拌撒均匀即可食用。
[1] 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偷火种,将其捆绑于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偷火种的行为得到惩罚,像是人类行为的救赎;然而肝脏在被啄食的同时,却又不断重新生长。
[2] 只有修行圆满的高僧大德的颅骨方能做成嘎巴拉(Kapala)。这个碗也包括了遗骨本身与佛教献祭的相关故事——例如释迦摩尼割肉饲鹰,以身饲虎,以自己的肉作布施的典故。故盛放容器用嘎巴拉碗。
[3] 安托南·阿尔托曾在去墨西哥的旅程中观摩原始宗教仪式,体验仙人掌。麦司卡林(Mescaline)是一种仙人球毒碱,源自一种墨西哥原住民用了上千年的植物——皮奥特仙人掌球(Peyote)。拉美人服用这个带有迷幻性的植物,为宗教仪式做一个引导。这一味食材具有某种引导性质,可将它作为开启见证天启的入口。阿尔托自己也有些疯癫了,他相信自己看到了天启。
生于1985年,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北京和上海。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本科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学习并获艺术硕士学位。
陈天灼游刃于装置、表演、录像、绘画、摄影等纯艺术领域之中,以及需要他人或观众参与而成立的“事件”形式,如地下派对,舞台表演,或更精确建构的仪式般的现场,将现实转变升华为幻境。宗教(如佛教、印度教、基督教、萨满教等)、亚文化(如邪典文化、Drag、Rave 等)、流行文化(如卡通、嘻哈音乐、电子乐等)、舞蹈(如日本舞踏、Vogueing)等元素和符号都被他融会贯通于作品当中,以期让观者/参与者在气氛烘托之中超越身体和精神的表面情状,到达艺术家本人提到的“癫狂状态”。
近年重要个展包括:“入迷”(木木美术馆,北京,2019);“GHOST”(温特图尔美术馆,温特图尔,2017); “自在天”(长征空间,北京,2016);“陈天灼”(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6);“陈天灼”(东京宫,巴黎,2015)。
他曾参与包括:“雅典双年展”(雅典,2018);“熵”(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2018);“前沿国际:克利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克利夫兰,2018);“第一届BoCA双年展”(里斯本、波尔图,2017);“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在内的国际重要展览。他的表演作品曾在洛杉矶布洛德美术馆(2018)、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2018)、维也纳戏剧节(2017)、汉堡世界戏剧节(2017)、东京艺术祭(2017)等地上演。
作为岛上本土小吃与国际餐饮的汇聚枢纽,台北或许能够思考一种未来主义式菜肴。 而为了让这道菜从单调无味的全球化食材中杀出重围——这也是许多偏执型饕客所追求——所谓美食的在地性,我们可以试着从地域性的,或是民族式的未来主义视角出发,否则难逃那些正在西方渐成主流的速成食材,例如含蛋白质生物或大品牌植物肉供应。毕竟其它地域,尤其是全球南方所提出的未来主义想象,总是多少带有反西方文化霸权的色彩。
事实上,就算是再常见不过的高蛋白质生物,我们仍能通过将其放在不同文化脉络下,去思考未来主义菜肴。 例如在2019年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就提出一种食材“榴莲蚯蚓干”,这也是我认为在整部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具有民族未来主义特质的设定。与韩国电影《雪国列车》(Snowpiercer)中把蟑螂制成羊羹不同,将蚯蚓晒干作为营养摄取来源有其历史考据,在中华药典中称其为“地龙”,不过在习惯上只用作药材,并非食材。 而电影将干蚯蚓佐带有东南亚意象的热带水果口味,使之成为未来夜市中的流行小吃,确是富创意且同时具可实践性的提案。
说起民族式未来主义饮食的实践,不得不读读咱们未来主义精神领袖桑·拉(Sun Ra)的食谱。 桑·拉和他所主导的乐队组合Arkestra从音乐和服装等元素出发,透过奇幻的表演风格奠定了非洲未来主义的宇宙哲学。 传言当乐队经济状况拮据时,桑·拉就会亲自下厨烹煮一道名为“月球炖菜”(Moon Stew)的素菜。只不过,桑·拉毕竟来自土星,难以用地球的衡量标准记下食谱。在一场与桑·拉针对烹饪的访谈中,美食作家鲍勃·杨(Bob Young)只问出了月球炖菜的食材:青椒、洋葱、大蒜、土豆、秋葵、番茄和玉米穗,但却无从得知材料的份量比。桑·拉只答道:“这就像是乘坐一架精神的飞行器。你将适当的材料放入,不用管为什么,这样味道就对了。如果你去计划,就绝对行不通。”
要说桑·拉与意大利未来主义饮食代表马利内提在思想上有什么可比拟的地方,大概就是这种对烹饪的感性描述。他们在思考烹饪和饮食时,在意的不是几匙油盐几斤面粉,而是如何捕捉某种特定的感受——对桑·拉而言,那是“真”诚与“爱”,而马利内提则重视“官感”和“惊奇”。这样的制谱方式除了能够赋予食谱更大的能动性与想象空间,也让烹饪作为跨领域的创作实践成为可能。因此,一道具有未来主义性质的食谱,应尽量保持其动能与开放性,它应该是一种美学实践,而不是处方。
那究竟什么是台北未来主义呢?又或者,我们该如何去想像台北未来主义呢?有一条可能的路径:就像其他未来主义一般,不妨以音乐为切入点,例如噪音音乐之于意大利未来主义,爵士音乐之于非洲未来主义,蒸气波音乐之于中国未来主义。当然,我无意去简化一段美学的发想进程,而且就如上文所提及,开放性应被置于首位。但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思考的起点,一趟旅程的方向, 更何况音乐本就拥有一种无可替代的感性特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美学革命都始于音乐创作方法的转变。
其实,不论是否有意,近年台湾音乐圈已经开始在塑造某种具有地域性的、民族式的未来主义风格。像2020年获得金曲大奖的排湾族歌手“阿爆”(Abao),就成功结合了排湾古调、电音,以及非洲未来主义视觉风格。而独立乐团“岛国未来主义”(Island Futurism)则尝试撮合南岛语系传统音乐与Afrobeat来创造新的音乐型态。如果我们更聚焦在台北,则可以看到几位火红的嘻哈歌手,例如9m88和李英宏在他们的音乐录像中混杂非常多具有台北特色的元素,这些元素不见得是冷硬的科技对象,而是符验未来主义某些感性特质,包括跨年代的、带有乡愁的幻想,有时甚至难以识别整体时代风格——例如在像是士林夜市的小吃摊内穿着荧光布料练习武功, 或是在黑夜骑着80年代暴走族机车穿越看似破旧的南机场夜市等。
或许这些来自台北的音乐创作者并未想过未来主义,就像桑·拉也压根没想过非洲未来主义一样,具有未来主义风格的表现形式并不需要目的性的操作,而是——容我再次强调——保持幻想的开放性,所以一道还未成形的台北未来主义炖菜最好不以处方的形式记谱。
在这里,我将尝试描述台北未来主义炖菜可能的组成特质及材料:
1. 以“福山莴苣”为主料的素菜
福山莴苣是台湾夜市普遍的食材,然而,由于语言和历史因素,它更常被歧视性地俗称为“大陆妹”。使用“福山莴苣”除了能作为去除歧视的象征性正名之外,这种蔬菜极为容易种植,不需特殊环境,都会大楼阳台或是楼顶即可栽种,每一个半月就能收成,营养价值含量非常高。此外,福山莴苣略带苦味,能够增加炖菜的层次,去除台菜常有的油腻口感。2. 以“珍珠”作为佐料
“珍珠”是台湾夜市手摇饮料和甜品常见的配料。然而,有些业者为了达到吸引顾客的效果,常以带有性暗示的昵称来替代命名,例如“波霸”或是“小咪”等。使用“珍珠”除了能作为去除歧视的象征性正名之外,这种食材所特有的圆滑口感和甜味能够中和福山莴苣的苦味,并刺激舌尖蕈状乳突对甜味的官感。事实上,“珍珠”正在日本刮起创意料理炫风,市面上已能够品尝诸如“珍珠”寿司、“珍珠”沾面或“珍珠”啤酒等新式菜单。因此,作为“珍珠”的重要产地,台湾应能开发更多“珍珠”的食用方式。
3. “白毫乌龙茶”混制汤汁
白毫乌龙茶为乌龙茶系中发酵较重的茶品,主要产地在北台湾的新竹、苗栗一带。然而,许多茶商为强调此种茶品之甘美,遂以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词句将之命名为“东方美人”。使用“白毫乌龙茶”除了能作为去除歧视的象征性正名之外,此种茶品在成长时被小绿叶蝉叮咬所带来的蜜香也能够增添炖菜汤汁的甘味。此外,为吸引小绿叶蝉吸食茶树嫩芽,种植茶园必须严格控管生态环境,不得使用农药,此项限制也可提高有机栽种的意识。
4. 其他配料
为保有台北未来主义炖菜的开放性,我建议总在食谱中保持弹性,邀请烹饪者发挥想象力,加入更新的、季节性的、富营养的食材。目标除了使调味达到更出色的表现外,也期望让台北未来主义炖菜能够不断与时俱进。
关于艺术家
致颖
1985年出生于台湾台北,2008年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系,201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目前居住和工作于台北及柏林,是一位电影人及视觉艺术家。他擅长运用声音、影像和装置等媒材进行创作,以探讨全球资本化时代人类生存语境与环境体系的关联,并多方关注全球南方当代社会的主体性研究与调查。其个展如“中国博物馆F”(IN EXTENSO艺术中心,克莱蒙费朗,2019),“我的笑容力量”(关渡美术馆,台北,2019),“归期有朝一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抵抗徒劳无功”(美华艺术协会/456画廊,纽约,2017),“无聊现代生活”(NON亚洲当代艺术中心,柏林,2016)。他曾参与许多国际性的展览,如“中国——非洲:穿越世界的色彩界限”(蓬皮杜中心,巴黎,2020),“第68届柏林影展论坛延展单元”(德国柏林艺术学院,2018),“第十届台北双年展:当下的姿态和档案”(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6),“第10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上海PSA当代艺术博物馆,2014)和“放置影像/进置艺术”(摄影博物馆,柏林,2014)。
果酱是已知最早的食品保鲜方法之一,比如公元1世纪的记录描述了将水果浸泡于蜂蜜的方法。我学习食品保鲜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艰难时刻。生存不仅仅被定义为度过极端情况——例如通过吃树来忍受漫长的冬天,或在海洋中依附于漂流的筏子——同时也包括忍受人种偏见、性别歧视、仇外心理、恐同及其他偏见形式的身心虐待。生存不仅是身体的维生,还与精神毅力有关。吃果酱可以提高我的生活质量,而制作果酱是理解长远观点下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不是美食家,我更喜欢用粗糙和适宜方法来保存稀缺时期制作的食物。果酱利用这些传统技术保存应季水果,使其成为充满智慧的一课。作为一个女人、艺术家、移民和移民的孩子,我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边缘化的。在一个性别分裂的世界中,我与权力的联系相距甚远,身体隐喻性地存在于边缘。这种边缘的境况更像是一种礼赠,而非负担,但它也需要一种智慧。我经常通过临时发明、废除和搜寻、从无中创造东西凑合。这些伎俩在生存、制作果酱和做艺术方面都得到统一应用。
制作果酱是将过去与未来相联系的行动;它需要水果、技术和时间,并将它们密封在罐子里日后享用。在 2020 年漫长的停顿期,时间具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可塑性。时钟不是正常的滴答,而是开始截断、拉扯和扭曲。每天都以奇怪的方式过去,有片刻太阳照耀着,然后突然又变暗了。制作果酱成为一种常规活动代替了其他任务。这是一种保持忙碌的方式,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庆祝季节、观看和等待的一种方式。冬天,在封城开始时,象征春节的橙子和橘子变成了果酱,苦果皮和柑橘悬浮在自己琥珀色的果糖中。在搅拌冒泡的水果时,鸟儿在外面干燥的树枝上吵闹。当地面解冻时,我把柠檬挤进柠檬酥酪中,同时向海外的家人和朋友邮寄了一捆N-95口罩和个人防护设备。在Zoom电话之间,桑葚把我的切菜板染成深紫色。当我们小心翼翼地逐渐出户活动,到处都是闪闪发亮的成熟樱桃。我小心戴着口罩,试图避免触碰他人,并从早间市场拖着一袋杏子回家。天气变暖了,像是清爽的白色桃子变成带有百里香的糖浆釉。柔软的李子仿佛红宝石酿造而成。在酷热中,我吃了太多西瓜,这个并未变成果酱。随着气温的渐凉,我从北部一个村庄的废弃树木中寻觅海棠果。在友人的厨房里,我们一群人在切碎小红水果时聊天。在我为大洋彼岸的政治选举而坐卧不安时,我再次制作并搅拌了一批橘子酱,以助缓解心神的紧张。四季循环往复,一年过得很快,也很慢。
在此展示制作水果果酱的食谱。该食谱非常通用,任何类型的季节性新鲜水果均可适用。制成果酱需要时间,这可能正是制作它的意义所在。这是一种做成某事的方式,而非原地坐定或无所事事。不过实际上,这更关乎等待。当果酱煮熟并变得浓稠,凝视黑色蒸锅的灵魂——这是熟果的深渊。研究沸腾的气泡,倾听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声音。慢慢煮熟的果酱就像每天的生存练习,同样需要时间。
要获得时间流逝的感觉,请将这些指南当作移动中的冥想;在阅读和烹饪时,记住慢慢地呼气。
果酱
水果果酱使用糖,或偶尔使用酸来保存季节性新鲜水果,供日后享用。腌制的水果有很多名字:果酱、什锦、蜜饯、果冻、橘子酱、酸辣酱、合物、水果黄油及水果酥酪,等等。在这个食谱中,“果酱”一词被用来表示更广泛的腌制水果类别。多数种类的水果都可以保存。采用传统的长而缓慢的沸煮方法将水分从水果中去除,最后的成品将变粘稠同时易于保存。这个食谱不使用商业果胶来帮助果酱的制作。相反,可以在任何食谱的基础上加入一片苹果来帮助收汁。苹果含有天然果胶。
……
标准食谱根据重量采用 1:1 比例的水果与糖。而我们这个果酱食谱,水果和糖的比例是2:1,这是大多数食谱推荐使用的糖的比例。这种果酱较不甜,会散发出水果中更为微妙的风味。然而,较少的糖也意味着这种果酱不能长时间保存。将成品果酱存放在冰箱里,在两个月内食用。
……
使用厨房秤测量所有配料的重量,确保比例正确。将水果切成切片,在一个大型不锈钢汤锅中与糖混合。可以使用任何大锅,越重越好。均匀搅拌,将盖子放在锅上,将它浸泡整夜直至变软。
……
次日,用中小火加热锅,直到糖和水果冒泡与沸騰。定期用木制或耐热器具搅拌,以防止果酱粘在底部烧焦。揭盖,并继续用文火烹煮果酱一个半至两小时,或直到锅内一半的液体蒸发。随着果酱变稠,气泡变小了。果酱上可能会有浮沫。沸腾的声音发生变化,音高变高,较小的气泡开始更快地冒出。
……
如果温度过高,果酱将开始泡沫化并可能因沸腾而溢出。如果果酱开始起泡,就把锅从炉子上取下来,直到冒泡消失。果酱和炉灶很烫,注意不要被烫伤。泡沫消退后,将锅放在较低的加热档位上。撇去顶部漂浮的剩余泡沫。
……
要测试果酱是否做好,提前在冰箱里放几个茶匙。一旦果酱中的液体减少,用一个冷冻勺子舀出一些果酱液体并将其放回冰箱。
……
5分钟后,通过垂直举起勺子来检查果酱的稠密性。如果果酱是流动的,请继续烹饪并测试,直到它达到理想的稠度。当果酱不流动,并且当你戳它表面时起皱,这代表果酱已经做好了。待果酱煮熟后,关掉火把它留在炉子上十分钟,让水果在整个果酱中均匀地悬固。
……
将果酱存放在干净、消过毒的罐子里。如需消毒,首先用温肥皂水清洗罐子,并冲洗。接下来,将罐子和盖子在热水中沸煮 15 分钟。用钳子从热水中取出罐子和盖子,倒置在架子上晾干。
……
当罐子干燥,装满刚煮熟的果酱。拧紧盖子,把罐子倒过来,放在柜子上冷却。当果酱和罐子冷却时,罐子里会产生真空。这样可以减少罐子里的氧气量,让果酱可以存放得更久,减少变质。
……
这种果酱应在低温下保存(5°C 或更低),并在 60 天内食用。如果希望更加持久地保存果酱,可增加糖的比例。
……
关于艺术家
何颖宜(艺术家、箭厂空间联合创办人)
何颖宜是一位从事装置和表演工作的多学科艺术家。她的作品通过幽默、出乎意料的方式处理日常物品和情况,以质疑更广泛的社会或文化问题。何颖宜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戏剧艺术学士文凭,以及纽约大学交互式远程通讯项目的硕士文凭。她生活并工作于北京和旧金山。
何颖宜参与过在亚洲、欧洲和美国举行的个展及群展,其中包括:行李寄存画廊(Luggage Store Gallery,旧金山,2016);BANK画廊(上海,2014);圣安德鲁斯美术馆(英国快富,2013);上海美术馆(上海,2011);集体画廊(爱丁堡,2011);站台中国(北京,2010);San-Art(胡志明市,2010);长征空间(北京,2008);第十三届国际电子艺术论坛/零一艺术节 (圣何赛,2006)及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州,2005)。何颖宜是箭厂空间的联合创始人,箭厂空间是北京市中心历史最悠久、独立经营的另类橱窗式艺术空间之一(箭厂空间于2019年9月关闭)。
一切终于准备就绪。沐浴、更衣、剃净身上所有的毛发,TA在准备好的长桌前就坐——今晚的宴饮将被分为七道。
大概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某个炎热的夏日午后,父亲当着TA的面宰杀了家中“圈养”的纯血马。在晚餐时刻,马肉被朴素地呈现于桌上,而他们真正要品尝的,则是包裹在马体胸腔内的另一种肉。在几个月之后,TA意识到那可能是前不久病死舅舅的遗体。的确,在诸多食人的历史中,吃与被吃不仅代表着一种认同,还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敬,人们通过吞食对方的身体进而与之达到真正的融合。想象着另一个人的肉进入体内,囤积成脂肪,与自己的身体温暖遗存。
在TA成年以后,对于食用人肉逐渐生成了自己的看法。尊敬,从起初的仅仅对应亲缘关系,被TA拓展为一种哲学层面的共处。而对于TA所涉足的诸多领域来说,其真实身份也无疑对外界保持着高度的神秘,在去年完成了TA的第二轮世界旅行之后,人们更多地将TA视为一位值得期待的青年人类学家,或是一位激进的殖民史研究者,虽然TA并未在公开场合抨击过任何形态的种族主义,但其对于殖民历史丰富到不可思议的田野研究与那些详实而具体的梳理足以为殖民历史的残忍提供确凿的证据。同时,TA在收藏界也享有声誉,毕竟,以复兴“珍奇阁”(Cabinet de curiosités)为己任的收藏家需要拥有良好而博学的知识与同样深厚的财力(后者往往更加稀有),这自然与TA从双亲那里所继承的可观财富密不可分。当然,TA也用其家族所熟悉的方式继承了他们的身体。这种种暧昧的身份都让外界对TA的真实立场产生了诸多毁誉参半的揣测,但或许大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TA所有行为的真正动机是研究一份究极的食人食谱。“消化知识”,这个说法用在TA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TA的金赛指数为X,很早以前就认知到自己为无性向者。在对性爱失去意义之后,肉体对TA来说便摒弃了情感流动所产生的不必要增殖,变成了纯粹理念意义上的词与物;TA与这些思维对话的方式便是食用这些携带着不同叙事的身体。另一方面,无性向也让TA相较于其祖先来说更加地绝对,不需要再考虑繁衍与继承,就算把那些数量庞大的财产全部用于“食谱”也难以称之为一种浪费。而在完成了去年的研究与收藏之旅后,TA自认为世界对自己已经鲜有盲区,或者说,现在已经有足够丰富的食材去完成一场精彩绝伦的宴饮了。
今晚七道菜的流程受启发于一份来自上世纪中国的出版物,其中记载了发生在不同殖民地阴暗而残酷的历史,里面充斥着令人不安的血腥细节描写。而只有(或许不只)TA理解这本危险读物的真正意涵: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食谱。就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全书被划分为七个章节,正好对应着七道菜的食用顺序,右侧形似“menu”的纹样与碗筷的标志似乎也在暗暗提示着这一点。无独有偶,七道菜的模式也在前些年于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峰会的宴会中被复兴,只不过人体被替代为松茸、花胶、虫草等食材。一脉相承的是,粘稠而绵密的口感依旧是食人烹饪的一大特色,因为相比其它肉类,肌肉纤维含量更多的人肉决定了其更适合于蒸与炖的烹饪方式。而这,也被TA贯彻到了接下来要品尝的食谱之中。
一切终于准备就绪。沐浴、更衣、剃干净身上所有的毛发,TA在座椅上就座。这件充满异域风情的座椅是意大利建筑师卡洛•布加迪(Carlo Bugatti)的杰作——王座椅(Throne Chair):象牙、珍珠母、黄铜、驼皮、鹿皮、乌木、羊皮纸,以及豹骨(有些版本的王座椅则用当时更加廉价的人骨替代)。其设计风格无疑呈现出典型的十九世纪末欧洲对非洲神秘主义与东方主义的浪漫化恋物。而这种来自于统治者的大同世界精神,正是TA今晚佐餐的重要调料。
头盘显得别致而精巧。一颗芥绿色的无籽橄榄上点缀着一片如蝉翼般轻薄的半透明状物。这道菜的原材料来自于喀麦隆北部的多贡族,当地的族人依旧相信万物有灵,并且在男性族人成年后为其实施一种特殊的割礼,认为被割去的部分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生命体征,仿佛一个完整男性彻底诞生的里程碑。但对于TA来说,恰恰割礼所切下的部分才代表着雌雄同体的完美境界,也是晚宴绝好的开端。头盘中的这颗无籽橄榄在培养皿中被其包裹,培育了一天一夜后被蒸至软糯。点缀之上的透明物品则更加珍奇,启发TA的是一张由法国出版的阿尔及利亚邮票,记载了当地原住民第一次目睹飞机时的梦幻场景。而这一时期的原住民头部标本,被TA在阿尔及尔的一家黑市中以高价获得,取其眼部虹膜,蒸熟后呈现此刻的半透明状,似杏仁。TA认为观看过飞机的虹膜口感会变得像风一样轻盈,没有通常由泪腺搅裹所腌渍的咸涩。
接下来的例汤灵感来自于洛特雷阿蒙(Comte de Lautréamont)的《马尔多罗之歌》(Les Chants de Maldoror)。TA叨念着其中一段错乱的章节,似乎是用自己的逻辑重新编写的一样:“每天清晨,当太阳为别人升起、在大自然中撒下有益健康的欢乐和温暖时,我却蹲在心爱的洞穴深处,毫无表情地凝视着黑暗笼罩的空间,既然你不厌恶你的血和泪,那就放心地品尝,品尝这少年的血和泪吧,在红酒一般醉人的绝望中,用有力的双手把他的胸脯撕成碎片。神圣的面孔折断了他的筋骨,撕裂他悸动的肌肤,我把贪婪的手指插入你无辜的脑叶中,嘴唇去除脂肪,擦洗由于永恒而失眠的疼痛眼睛。撕裂悬挂在你身体各处的皮肉,而后像雪崩般离去。”猜想此刻眼前这鲜红的例汤来自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的奴隶后代。所谓三角贸易,就是指先把商品从英国运往非洲港口或象牙海岸的奴隶堡垒,再把奴隶从这些港口经中央航道运往美洲的蓄奴仓库,接着将船上清空并打扫一番,最后装上新世界的货物返回英国的贸易。很多奴隶因为反抗而被处以绞刑;在行刑瞬间,脖颈因为肌肉的紧缩而充血,只有少数肌肉异常强健者能在酷刑中幸存,被认为是优质的劳力而得以延续生命。在今天世界诸多阴暗角落,嗜血的喜好依旧存在于某些种族极端分子当中,他们以寻找这种特殊的血脉为乐趣,从品尝这刻骨铭心的苦涩和悲伤中获得由舌苔至颅腔的卑鄙欢潮。
紧随其后的副菜,依照传统以贝类及软体动物类组成,以渐强的节奏进入正餐。TA从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记中得到启发,获取了当地食人鱼的强酸性体液,而后将一块原住民反抗者用以举起手臂的肩胛骨放入其中;骨头逐渐被体液软化,最终形成一种淡黄色的可咀嚼筋膜。弹脆的口感辅佐以第四道沙拉类菜肴的清爽则再合适不过。而这道充满亚洲风情的沙拉中除去生菜、番茄、黄瓜、芦笋、花椰菜等常见果蔬之外(这些蔬菜都在不同的身体上由活体培育而成),沙拉中还拌有一种特殊的红色伞状蘑菇。其灵感来自于上世纪中页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帝国主义概念;这种蘑菇的培育方式也更加娇贵,需要分别取东亚、东北亚、南亚、大洋洲不同人种的身体局部,共同发酵出一种有机肥料来种植。而调拌这份沙拉的酱汁是一种来自西贡的空孕催乳素(Thuocduame),是一种能让女性在未怀孕的情况下分泌乳汁的激素类药物,这种药剂起初由越战美军在西贡的红灯区所推广,可以达到短期内避孕与催情效果,后被用于逼迫越南俘虏开口说话。性欲、权力、暴力,这也是TA所理解的文明的内在逻辑。
主菜无疑是今晚的重头戏,也将是这场晚宴观念的核心所在。这道菜的灵感来自于家族的食人祖先所留下的一道惊世骇俗的菜谱(即便是对于食人的历史来说),由于食人在当时已是禁忌,所有文字都由其家族所发明的“火文”书写而成,上面记载了将不同种族人身体的不同部位,共同包裹在一张皮肤下,然后在炭火上熏烤而成的烹饪方式。这份食谱离今天并未遥远,至少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产物。TA给这道菜取名为“文明怪人”,无疑这种聚合的方式让人想到玛丽·雪莱的经典著作《科学怪人:另一个普罗米修斯》,不过在TA与其家族那里,“完美身体”的概念则与抽象层面的身份叙事紧密挂钩,殖民主义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不仅仅需要成为自己,而是成为TA桌上的食物。只不过,在这样一种完美的菜肴中,又有什么样的皮肤最终有资格包裹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完美器官呢?唯一的答案便是——TA自己的皮,没有什么比这更加镌永的食材了。TA一面品尝着自己的皮囊——那确实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口感——一面体会着由于失去皮肤而造成的体液丢失和器官系统的逐渐衰竭。TA需要在这些走到尽头之前完成这场晚宴。
而从决定食用自己的那一刻起,TA便知道主菜过后留给TA的时间可能不多了,但正好足够安静地品尝完最后的甜品与茶点。
接下来的第六道甜品是一份由携带传播病毒的血液制作而成的血冻布丁。此病毒的确诊案例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南苏丹、科特迪瓦和乌干达等地。而此刻依旧尚未有方法能够有效地治疗这种疾病,TA认为这种苦难的宿命正如这些国家此前所遭受的殖民统治与今天所处的剥削地位一样阴魂不散。TA需要通过自我感染的方式来体验与此“历史的病毒”共存的感觉,再一次强调,共存——也正是TA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品尝”。最后一份茶点来自于自己用餐前所剃下的毛发在水中蒸馏而成,它们忠实并长久地记载了这些年TA与不同生物,不同思想交媾所残存的气息;配茶的坚果则是一小块经过脱水烘干处理后自己的脑前叶。对于一位如此恃才傲物的食人者来说,以品尝自己的大脑为菜肴的结束或许是唯一可以被接受的选择。在终于完成这场晚宴后,TA用剩下的力气缓缓走向屋外的花园,倒在泥土中。由于没有皮肤的阻隔,自己的肉体将更迅速地被土壤降解,TA做好了准备。而在食人文明以各种形态长久存在的今天,TA并没有单纯地执着于肉体本身,而是饕餮人肉背后所携带的文化历史背景,TA为自己的壮举感到自豪;也坚定地认为,这,才是绝对意义上的食人,文明本身的食人。TA此刻想象着自己肌肉的命运,在肉体与降解它的土壤之上,将会开出一朵鲜艳的恶之华,它将是善与恶杂交媾合而成的新弥赛亚,疯癫而神圣,污秽而自由。
在TA去世的几天后,众人如愿跨入了新的旧年。
关于艺术家
蒲英玮
蒲英玮,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得评委会最高嘉奖。蒲英玮的工作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强烈乌托邦热情的观念艺术实践。艺术家将其在公共领域中所践行的多重媒介与身份叙事理解为一次全面的动员。以个人史作为一个绝对的出发点,通过展览、写作、设计、讲演、教学等不同形式的工作,艺术家试图生产一种跨越了种族、国家、伦理等宏大命题的“元政治”。这种政治与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同样复杂并充满悖论。
近期个展:“晦涩历险:思辨波普与泛中主义”,SSSSTART,上海,2021;近期群展:“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1;近期策划项目:“华文码头:从唐人街到红色国际主义”,OCAT深圳馆,深圳,2020;他曾获得约翰·莫尔绘画奖(2012),其文章《帝国遗产——论〈踱步:七十年的走过〉与其缄默》获得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二等奖(2019);入围华宇青年奖(2018),入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2020),入选Gen.T亚洲新锐先锋榜单(2020),影片《访谈录》入选法国卡昂Si Cinéma电影节(2018)。在近期的实践中,蒲英玮以思想阵营的分裂、帝国主义的回潮为新的工作背景,广泛学习并延续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与20世纪先锋派视觉遗产,并从革命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宣传两种异质同构的视觉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艺术家独特的语言系统与历史视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