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研讨会

2020.9.26
15:00-17:00

对话
地点:  UCCA报告厅
语言:  英文配中文翻译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对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体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反思进行了探讨。展览由黑阳(Jerome Neutres)策划,汇集了30余位艺术家的相关作品——从计算机艺术先驱薇拉·莫尔纳、曼弗雷德·莫尔、艾德蒙·库绍,到当下活跃的数字艺术实践者池田亮司、米格尔·舍瓦利耶、夸尤拉,以及刘娃、徐文恺(aaajiao)、陆扬等年轻中国艺术家。1985年,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曾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了具有开创性的展览“非物质”,构想了一种与电讯技术进步相呼应的全新物质模式。本次“非物质 / 再物质”展览既是对此前“非物质”展览的致敬,亦旨在通过探索计算机艺术的广阔前景与哲学根基,在计算机艺术这一媒介的历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借此机会,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9月26日荣幸地邀请到5位参展艺术家埃利亚斯·克雷斯潘、费亦宁、米格尔·舍瓦利耶、夸尤拉及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黑阳、秋韵,他们将围绕此次展览及其延伸议题,结合个人实践展开深入探讨。本次讨论将选取以下三个主题:在非物质化的世界之中重新命名电子艺术;人造想象:算法时代的艺术创作;作为有机艺术形式的自然。每位艺术家将会为大家带来10-15分钟的主题分享,在分享结束过后,他们还将进行30分钟的圆桌论坛讨论。UCCA馆长田霏宇将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活动流程

15:00-15:15

主题:在非物质化的世界之中重新命名电子艺术

回应人:黑阳、秋韵

 

15:15-15:45

主题:人造想象:算法时代的艺术创作

埃利亚斯·克雷斯潘:《宇宙的隐喻》

费亦宁:《或许明天:深不可测的风景》

 

15:45-16:15

主题:作为有机艺术形式的自然

米格尔·舍瓦利耶:《作为人造自然的生成艺术》

夸尤拉:《凝视机器》

 

16:15-16:45

圆桌论坛

 

16:45-17:00

观众问答

嘉宾

黑阳(策展人)

巴黎大学博士、作家与策展人,自 1996 年起策划近四十场展览,包括在阿斯塔纳国际艺博会与巴黎大皇宫美术馆广受好评的“艺 术家与机器人”。曾任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总监,巴黎卢森堡博物馆主席,现为独立策展人、艺术制造人及日内瓦尤伦斯基金会首席策展人。


秋韵(UCCA策展人)

2019年加入UCCA,2020年策划了“沉睡者的抵抗”(UCCA沙丘美术馆)。此前曾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等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实习。2018年入选纽约Residency Unlimited驻留策展人。曾任上海龙美术馆策展人,“詹姆斯•特瑞尔回顾展”总负责人;上海乔空间策展人,参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筹建。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4年毕业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艺术政治专业,获硕士(MA)学位。长期关注并支持年轻艺术家发展,曾在纽约SLEEPCENTER策划展览“李爽:如果云知道”。写作文章见诸于《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世界》《Numero Art中文版》等刊物。


田霏宇(UCCA馆长)

田霏宇现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兼CEO。自2011年出任馆长以来,UCCA已在田霏宇的带领下,由私人美术馆成功转型为UCCA集团,旗下包括一座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于多地运营的美术馆,一个公益基金会和一组以艺术为核心的企业。田霏宇在任期间,UCCA已举办了70多场展览和上千场公共项目,每年向超过百万观众介绍中国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及艺术新秀。2009年至2012年,他创办了中国首个国际发行的双语当代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并担任编辑总监。此外,他还是国际知名艺术杂志《Artforum》的特约编辑,并曾担任Artforum中文网的创始主编。田霏宇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和写作经验,他曾任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大展“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的联合策展人。田霏宇在2015年被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全球青年领袖”,2016年被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选为“公共知识分子”项目的成员。田霏宇自2001年移居北京,获有杜克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硕士学位,目前正在牛津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


埃利亚斯·克雷斯潘(艺术家)

1965年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自2008年起工作和生活于巴黎。克雷斯潘的父母都是数学家,而祖父母都是艺术家,他的创作也在科学与艺术这两个领域之间交织融汇。在计算机工程领域工作了15年后,他在2002年走向艺术创作的道路,并在两年后完成了第一件作品。

克雷斯潘创建的结构装置大多具有高度模块化和几何感的特征,通过定制软件控制的发动机来实现。通过这些作品,他质疑形式、空间、运动和时间的概念,常常与颜色的研究、不同材料和纹理的实验、光和影联系在一起。自2004年起,他的作品先后在国际文化活动和机构中展出,如2016年第十三届昆卡双年展、2014年韩国釜山双年展,以及休斯顿美术馆、巴黎大皇宫和巴黎路易威登文化艺术空间、博格霍西亚基金会、M私宅酒店、布鲁塞尔爱马仕展览中心等。同时,他的作品被多家重要机构收藏,如休斯顿美术馆、纽约巴里奥博物馆、布宜诺斯艾利斯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等。


费亦宁(艺术家)

生于1990年,2017年获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硕士,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费亦宁的创作媒介涵盖了3D动画、数字影像和虚拟现实,她的作品常常通过不同领域的跨媒介叙事,探讨在当代背景下个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焦虑、欲望等复杂情绪。


米格尔·舍瓦利耶(艺术家)

1959年生于墨西哥城,现工作和生活于巴黎。他在1980年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随后进入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学习,并获法国外交部颁发的拉瓦锡奖学金,前往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深造。1994年,舍瓦利耶在日本京都的日法交流会馆做驻地艺术家。丰富的教育背景和旅行经历充实了他对艺术的理解与创造。

自1978年以来,舍瓦利耶一直专注于将计算机技术作为艺术表达手段,很快在国际上享有声誉,成为虚拟与数字艺术的先驱之一,并持续保持自身艺术创作的开拓性。舍瓦利耶的作品具有实验性和跨学科性,他从艺术史中汲取灵感,并借助计算机工具和技术,反复探索着诸如自然与人工技艺、流动和网络、虚拟城市和装饰设计等主题。这些作品为探寻我们自身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20世纪80年代起,舍瓦利耶开始关注混合、生成与互动图像的问题,创作了许多不同的项目,包括生成式和交互式的虚拟现实大型LED或LCD投影装置,以及用3D打印机或激光切割、全息影像和其他形式创作的雕塑。


夸尤拉(艺术家)

1982年生于罗马,现工作和生活于伦敦。他擅长利用科学和技术的手段,探索看似对立的力量之间的关系——真实与虚构、具象和抽象、旧事物和新事物等等。夸尤拉常常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地标上搭建大规模的沉浸式装置,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对经典图像或建筑进行重新想象。诸如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古典大师绘画和巴洛克建筑,既是历史美学的一部分,也是他的抽象创作的出发点。而这些创作的实现都基于定制的计算机软件。除此之外,夸尤拉的创作媒介还涵盖了视听表演、影像、雕塑和纸上作品。

夸尤拉迄今已举办过十余场个展,参与了百余场世界各地的重要群展、公共艺术表演和项目,包括: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巴黎东京宫、国立加泰罗尼亚艺术博物馆、乔治亚艺术博物馆、普希金博物馆等,他参与的主要艺术活动则包括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蒙特利尔Elektra数字艺术节、日本媒体艺术节和圣丹斯电影节等。在音乐方面,夸尤拉与包括凡妮莎·瓦格纳、巴黎当代乐团、波尔多国家交响乐团、伦敦当代交响乐团、Plaid、Jamie XX和Tale Of Us等数个乐团和音乐人展开合作。2013年,他获得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金尼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