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Offsite

如镜之书:15位艺术家与孩子的对话

2023.9.16 - 2023.10.15

关于展览

地点:  UCCA Lab北京艺术空间

2023年9月16日至10月15日,UCCA Kids呈现一场特别的群展“如镜之书:15位艺术家与孩子的对话”,邀请15位艺术家与其子女合作,用作品呈现亲子关系的多样面貌和在平日里容易被忽视的个体感受。“如镜之书”试图让父母重新看见孩子和看见自己,育儿的过程由家长自己被养育的经历和人生经验所塑造,这一过程中孩子是那个被塑造的对象。很大程度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父母传递的行为、故事、文化、实践、观念等,在不断地告诉孩子你是谁、你将成为谁。实际上,孩子和成人感知的是同一个世界,他们的单纯直接往往撼动着成人世界的既定规则,孩子的认知也具有超乎成人想象的弹性,人类在接受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文化,世界随时都在变。

展览在触探人类情感本能的同时,也揭开了艺术家家庭生活的帷幔:细碎的日常、嬉戏与游玩、孩子呢喃细语、即兴涂鸦……这些看似平凡的小时刻,促使大家回忆许多像这样的生活片段,在此情境中思考亲子关系的纵横维度。参展艺术家及子女包括:柴觅、雷磊与女儿想想,陈文波与儿子陈俊博,陈彧君与儿子陈铠町,蒋志与女儿蒋芸柯、儿子蒋传铭,鞠婷与女儿秦澈、秦澄,李带菓、李姝睿与儿子陈我我,麻剑锋与儿子王亮凯,马秋莎与女儿苏小鲜,谭卓与儿子阳明,唐永祥与女儿唐郢泽,徐渠与女儿徐拾,杨光南与女儿杨闲闲,朱砂与女儿朱看看。“如镜之书:15位艺术家与孩子的对话”由UCCA Kids总监黄文璇策划。

参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出生跨度在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国社会的历史剧变,在逐渐开放与崇尚交流的时局下,个体意识经由压抑转为前所未有的释放,艺术家们凭借极具深度的思考和有力的作品,走向了当代,那是通过自我觉醒和努力实践,便有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的一代。而他们的孩子,出生在以互联网和全球化为主题的时代,其成长的过程与整个世界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保持着更紧密和直接的联系。伴随着令人瞩目的技术变革与冲击,媒体更为碎片化、虚拟与现实交错、与日俱增的环境生态问题、孩子被过度关注所带来的情感负担,以及全球流行病带来的巨大挫折……这一切都影响着孩子们的观念。两辈人呈现出极具差异的特征,艺术家作为父母,在面对与自己看似相似又大不相同的孩子时,以何种方式和期待参与到彼此的生命当中?父母和孩子试图建立的真实的联结又如何在当下关照到更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参展的艺术家们试图回应这些问题,同时他们提出了更多理解的可能性。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谭卓和儿子阳明使用陶瓷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材料合作的瓷板画,母子二人在作品充满偶然的创作过程中,体会互相影响、磨合、关照的必然。唐永祥与女儿唐郢泽画笔下的猫并置于相邻的两面墙上,父女俩的创作以真实的世界和虚构的世界作为不同的参照展开对话。徐渠用拼贴、刺绣的手法,将女儿徐拾的涂鸦再现于一大一小两本书中,大大的书像是一床安全的被子,包容着孩子的各种情绪和想象力,而小小的书犹如心中不易被察觉的小秘密,却是孩子的一种坚守,同时也在提醒着父亲需要回到无知无畏、对事物充满新鲜感的状态。

随展览动线通过拱门,马秋莎与女儿苏小鲜的作品《森林》呈现了各自童年时期的精神世界,前者贯穿着与父母之间既依恋又压抑的情感和成长记忆,后者则生长出强大的自我意识,自由且笃定。在杨光南与女儿杨闲闲合作的《风景》中,母女达成平等对话,母亲参照女儿的身高制作了悬挂于空中的圆形灯箱,意指包含热源的衬景、土壤,也似一束被施予爱意的目光,而杨闲闲则在空白的灯箱上肆意创造,使其焕发出多彩的光芒并照亮某个未知的方向。《日常关系》同时呈现父子的视角:孩子陈铠町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父亲和他周遭的环境,父亲陈彧君则用摄影的方式记录孩子的成长,这些亲密的瞬间循着时间的轨迹,形成家的记忆和对生命的感受。通过一条狭小的通道,一条三米多的金龙直逼眼前,麻剑锋在展厅里重现儿子王亮凯梦境中的场景,孩子偶然的讲述,连同他的记忆构成了本次作品里的形象与氛围。

接下来,三个家庭的故事通过影像和手工书铺陈开来。李带菓、李姝睿与儿子陈我我在《七天家庭教育》中展示了封闭期间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漫长的例外状况之中如何为孩子创造安心的生活,又应该教给他什么?或许答案就散落在朴实温馨的生活瞬间。设计师朱砂为很多作家和艺术家做书,此次他为女儿朱看看做了一本同名大画册,收录了她从2岁到7岁创作的146件作品,这些作品被精心编排、设计、印刷,最后恭恭敬敬地摆在实木支撑架上,艺术家似乎也在用这种方式向观众发问:你是否愿意花时间细细品读孩子的艺术,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们内心的愿望和期待?《会说不会写》和《会写不会说》由鞠婷和两个女儿秦澈、秦澄共同创作,源自女儿们两段语言学习的经历。语言是自我和世界连接的工具,作品通过孩童学习语言的片段来讲述文化差异性的衰落和面对陌生文化的新鲜和迷失。

随后的几组作品使展览主题进一步延伸,陈文波在作品中用超写实的绘画手法模仿儿子陈俊博两岁时的涂鸦,对他来说,跟随孩子的笔迹是一种在绘画上重获自由的体验。而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陈俊博则对世界的虚拟和真实提出了个人的反思。雷磊本次展出的彩色动画短片,延续他的个人项目《一个人的美术制片厂》,凭着记忆中的图像,用孩子的方式讲述人世间的故事,而铺陈于地面的地毯原型由他6岁的女儿想想绘制,这组作品共同构成了父女两人充满纯真想象力的世界,用儿童的方式模糊掉成人世界的尖锐。而母亲柴觅的作品——互动装置《集体游戏》在母女二人的日常游戏中产生,她将这场日常游戏延展到现场,邀请更多的大人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体会创造和图像的生成,并反思这一人类的基本欲望。

在最后一个展厅,蒋志展出《看与知,或命运之爱》特别版本,单屏呈现营造的自然景观与节奏缓慢的背景音乐,似乎在诉说错综复杂的感情世界表象之下,是微小的物质性结构在运作,那些被视为难以捉摸的悲喜和因此引发的交流和互动。另外两件纸本作品分别是儿子蒋传铭的作品《检查游戏》和《接触》,用漫画的形式指向对人的身体和思想的获取中对于权利的反思。另一侧,一米见方的展台上,一簇簇散发着幽暗之光的物体是女儿蒋芸柯的作品,物体似海底的发光生物,隐喻照亮、吸引、伪装、迷惑、警戒——这些人与人接触中所触发的情感动机。三人的作品呈现于银色镜面空间中,当观众步入这个空间,作品营造的氛围与镜中的“自我”一同乱入心绪,将本次展览所探讨的问题从父母和孩子之间实践的亲密关系指向更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艺术家和孩子之间由亲密情感的联结所架构的图景中,孩子像一面镜子一样不断地丈量艺术家的思想与行动,亦如导演杨德昌(1947-2007)藉由电影《一一》的情节——8岁的洋洋向爸爸提问,道出人性的真相:“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我们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样不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孩子如一位哲学家,在各种关系的叙事中扮演寻求真相的化身。然而艺术家们并不是要讴歌,或是将孩子想象成人类明日的乌托邦,而是当人们不断穿梭于复杂关系中去了解人性和生活之时,父母和孩子之间所锻造的情感纽带的关键在于看见、倾听与给予,并在巨大的差异中寻求互相理解,这是父母和孩子每天面临的现实,更是处于关系网络中的每个人所需的共同实践。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这始终是人类命运联结的核心所在。


赞助与支持

本次展览由多乐士提供独家环保墙面方案支持,同时亦感谢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会、UCCA国际委员会、UCCA青年赞助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首席艺读伙伴DIOR迪奥、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彭博、沃捷集团和垠艺生物,以及特约战略合作伙伴巴可、多乐士、真力、Stey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纪录片

展览同名纪录片《如镜之书》由纪录片导演张胜彬执导拍摄。该片讲述本次参展艺术家和子女间互相关联又悬浮于之外的个人成长及家庭故事,影片将许多细微的情感以个人口述和影像记录的方式娓娓道来。该片正在持续拍摄中,本次展览将展出纪录片的部分剪辑片段。


展览同期公共项目

2023年10月14日,UCCA联合上海纽约大学,于UCCA报告厅举办“超越安全型依恋——关于亲子关系的艺术与科学的反思”对谈。邀请上海纽约大学历史学教学副教授L. 毕庄·波拉特、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崔丽弦、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教学副教授韩泊明,围绕“依恋理论”这一亲子关系的流行科学范式,追溯和反思其历史发展和理解运用,并从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展开探讨亲子关系的当代研究及其对中国育儿实践的影响。具体信息以UCCA最新官方活动预告为准。


展览工作坊

基于本次展览,UCCA Kids设计了亲子工作坊活动,带领亲子家庭共同观看并解读作品中的生活日常与亲子关系,形成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当代艺术家、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观照与对话。本次工作坊中,亲子家庭将共同回忆和表达相处中的时刻,共同探讨对世界的思考和疑惑,并使用综合材料创作完成一本记录着亲子纽带的“如镜之书”。


参展艺术家及其子女

柴觅、雷磊与女儿想想

柴觅,艺术家、导演。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于2018年获得纽约CIVITELLA RANIERI基金会颁发的视觉艺术荣誉学士。她的艺术实践围绕着个人身份及经历展开,使用多种媒介挖掘和聚焦日常生活中的可见线索和隐秘关系,揭示其中的模糊性和流动性。其个人作品持续地展露对物和生命观察方式的探索,以及对固化概念和现有规则的反思。她的艺术探索涉及多种方式,包括:动画、电影、摄影、绘画、实验剧场、策展等。

雷磊,导演、实验影像艺术家。1985年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作为实验影像艺术家,他的创作同时涉及录像、绘画、音乐、装置和多媒体剧场演出等。2009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硕士学位。2014年获亚洲文化协会蔡国强奖学金。2017年任洛杉矶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专业)教授。2018年任奥斯卡动画长片及短片单元评委。201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动物方言》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想想,生于2017年,一名即将六岁的小朋友。


陈文波与儿子陈俊博

陈文波,1969年生于四川,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陈仿照相术的画作使他在中国当代写实主义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评论界认为其反绘画质感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囊括城市生活和大众文化,并把日常用品作为作品核心。其作品也被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包括:比利时尤伦斯基金会;瑞士奥兰斯卡基金会;广东美术馆;瑞士希克收藏;何香凝美术馆;法国DSL收藏;澳大利亚白兔画廊;M+美术馆等。

陈俊博,今年12岁,现生活学习于北京。


陈彧君与儿子陈铠町

陈彧君,1976年生于福建莆田,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并留校任教于综合艺术系和油画系至2014年,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为70年代后期出生的代表性艺术家,他自小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环境巨变的阶段,对于生命个体基因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关系的反思和探索越来越成为创作的动力和主题,从家乡的木兰溪到孕育亚洲和世界文明的母亲河,他的眼光和笔触仿佛跟随着当年离乡背井的华侨的脚步,向着更为深远的世界去追问自我救赎的出路和人类游牧的方向。

陈铠町,2009年生于杭州,现生活学习于上海。


蒋志与女儿蒋芸柯、蒋传铭

蒋志,1971年生于湖南省沅江,于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创作包括摄影、绘画、录像及装置,小说和诗作亦是他开始艺术创作以来的重要媒介。他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并着力于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和个人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

蒋芸柯,生于2003年,现生活学习于北京。

蒋传铭,生于2008年,现学习于加贝村。


鞠婷与女儿秦澈、秦澄

鞠婷,1983年生于中国山东。虽为央美版画系出身,但其实践早已突破传统版画,模糊了版画、绘画、雕塑和行为之间的界限,且难以被简单归类为抽象绘画。一层层的色彩以及由手工或工具辅助施加在颜料上的力量,视觉化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现实,即系统的、时刻包含不确定性的形式探索所表现的(present)物质现实(material reality)。特别是在“无题”系列中,整片颜料的覆盖、撕扯、折叠演示着破碎的暴力与垂坠的重力。鞠婷的创作方法让外力作用于每个“图层”,被切割、撕裂的画面呈现出可塑性,似乎形式从图像的内部有机生发。

秦澈,2014年出生,现生活学习于北京。

秦澄,2016年出生,现生活学习于北京。


李带菓、李姝睿与儿子陈我我

李带菓,中国实验性音乐、世界性音乐与新音乐领域的杰出人物。1981年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学习不同种类、风格的乐器与音乐。2004年移居中国大陆后,他开始进一步延伸自己的作曲风格,并将各种乐器的进阶技巧融合。其演奏和作曲风格经常使用复合节奏、手工“电音”,融入东方的空间感和虚无感,以及印象主义。李带菓的演出结合先锋派传统和古典音乐传统,像是一场通过文化混血身份进行的前卫音乐艺术移植实验。

李姝睿,1981年生于重庆。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亚洲文化协会(ACC)2016年纽约奖助金驻留项目。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大理。研究“光”和“色彩”的本体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是其艺术实践的核心。艺术家坚信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里,“光”和“色彩”的运用都能反映、记录和塑造时代中的个体需求和精神状态,更能与广义的集体意识形态相关联。近年来,艺术家发展出更综合性的工作方法系统,并从切身的生命经验出发,以极具个人化的绘画方式及其延伸实践,探讨绘画本体边界及光与色彩的功能性、社会性、政治性等。

陈我我,2011年生于重庆,在北京长到3岁后搬到大理。在大理转学过四次。喜欢画画、动漫和下棋。


麻剑锋与儿子王亮凯

麻剑锋,1983年生于浙江,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2012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美术系并获大师生荣誉,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擅长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素材进行创作,通过拆解组合的手段打乱材料及其中固有元素的秩序,以绘画装置的呈现方式,制造出混沌而充满歧义能量的戏剧化场域。

王亮凯,“小王”、“凯凯”、“毛球”是他的小名,长大后也不太喜欢被叫“毛球”了。他性格开朗、非常好动、喜爱热闹、有主见。聚会的时候,他总是可以陪大家到最后,不会冷场,他也不喜欢冷场,得把自己的能量全部耗干。“社交牛逼症”是他的一个写照,王亮凯的世界大有不同。


马秋莎与女儿苏小鲜

马秋莎,1982年出生于北京,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艺术,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她的个展曾在英国Middlesbrough Institute of Modern Art 、OCAT西安、北京公社、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泰康空间举行。马秋莎曾被提名“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2019)、“皮埃尔·于贝尔奖”(2014)及“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7、2013)。

苏小鲜,一个喜欢古希腊神话的9岁女孩。


谭卓与儿子阳明

谭卓,1983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作为演员,2009年与娄烨导演合作的出道电影作品《春风沉醉的夜晚》即入围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同时进入戛纳影后角逐。先后出演《Hello!树先生》《追凶者也》《我不是药神》《误杀》《暴裂无声》《延禧攻略》《沉默的真相》《对手》等多部优质影视作品,凭借精湛的演技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能力获得超高认可。作为艺术家,其首个公开展出艺术装置《无限可能的Baguette》于2020年亮相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2021年空间影像装置《下午茶》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及上海展览中心展出,2022年全新装置作品《启示录》受邀在北京双年展展出。不管是影视作品或艺术作品,总能看到谭卓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她不停打破壁垒展现新生,以敏感的心灵感应着时代与社会前进的节拍,不断带来新的思考和感悟。

阳明,今年8岁。


唐永祥与女儿唐郢泽

唐永祥,1977年生于湖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以生活图像为绘画创作的入口,他针对画面上形与形、色与色之间随着绘画时间而不断生产出的新关系进行工作。这些图像通常撷取自艺术家的生活轨迹,且并无强烈的意义和指向性。比起任意改变图像中的既有关系,唐永祥更倾向于在既有结构的基础上,与图像进行克制而持久的拉锯,使画面得以呈现出艺术家数次犹豫、判断与思维的痕迹。在这一绘画过程中,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将成为构建新关系的关键。

唐郢泽,2013年出生,小学六年级。她爱好读书和天马行空的写作,画漫画、做小书,用黏土做小雕塑。


徐渠与女儿徐拾

徐渠,1978年生于中国江苏,2008年获布伦瑞克艺术大学艺术与电影专业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通过艺术实践传达其对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他的创作核心在于探寻不同维度和领域内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始于对社会现实敏锐深刻的洞察,徐渠由目光所及的细微处出发,见微知著,穿梭于不同价值体系和审美经验,延伸出对于社会系统运转间关联的反思。基于他对于自身思索凝练且清晰的呈现方式的追求,徐渠在艺术实践中针对不同议题选择适宜的媒介,他的艺术实践呈现出多元性,涉及绘画、行为、影像、装置和雕塑等。

徐拾,今年5岁,幼儿园中班。


杨光南与女儿杨闲闲

杨光南,艺术家,1980年出生于河北。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她从传统的雕塑语言入手,并涉足装置、影像等媒介。对自己的日常化切身体会进行推究和演绎,转化为具有动人力量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关乎渺小个体在都市化空间中的镶嵌法则、时间与边界、空间与维度,以及复杂的群体性精神空间架构的研究。她的作品看似随感而发、信手拈来,但在所有作品中都散发着一种独有的细腻而尖锐、刚硬、强韧的意识,以此形成她强烈的个人特质。

杨闲闲,今年8岁,小学三年级。


朱砂与女儿朱看看

朱砂,1988年生于南京,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展览策划与艺术指导等工作。历任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设计总监,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设计总监,Qool Media艺术总监。2014年创立一千遍公司,作品获东京TDC提名奖、台湾金点奖、金衣奖、米兰A Design、苏格兰国际海报节、德国German Design Award、IF设计奖、纽约TDC等奖项。近期策划展览包括:候鸟300(阿那亚戏剧节),旧时今日(星空间),拜拜迪斯科(星空间),局部城市(瓦美术馆),物物物-金氏彻平个展(山中天艺术中心),社会细节(金鹰美术馆),阿那亚海报节等。

朱看看,2016年生于北京。


UCCA Kids

UCCA Kids 面向2-12岁儿童,开展反映儿童兴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美术馆教育。通过艺术开启儿童多向思维,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成长课、艺术工作坊、艺术游学、冬夏令营、展览活动、儿童艺术出版等形式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独特的艺术体验和发展支持。依托于UCCA前沿丰富的艺术资源,UCCA Kids拥有坚实的美术馆教育基础,并能够根据儿童不同阶段发展性差异设计课程,助力儿童发掘自身对外界世界的感知、思考、表达以及创造能力。儿童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亲密接触与互动,体验与UCCA展览相关的艺术工作坊,在大师作品启发下进行自己的独特创作。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唐永祥

《白色背景上一只猫旁边还有一根绿色的线》
2020
布面油彩
40 × 40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马秋莎

《森林》
2021-2022
红铜
共3件
每件:130 × 60 cm (异形)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彧君

《日常关系》
2023
数字印刷
100 × 180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唐郢泽

《神通王》
2023
漫画书页面
21 × 13.5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唐郢泽

《神通王》
2023
漫画书页面
21 × 13.5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姝睿、李带菓、陈我我

《没人理的科幻情书》
2018
手工书、丙烯、水彩笔、卡纸、木板
合上:20 × 20 × 4 cm;展开:440 × 20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谭卓、阳明

《原初之水》
2023
陶瓷
共12件
每件:20.2 × 14.2 × 6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谭卓、阳明

《原初之水》
2023
陶瓷
共12件
每件:20.2 × 14.2 × 6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蒋志

《看与知,或命运之爱》(静帧)
2016
影像:31 分 17 秒
音乐:45 分钟

1 / 9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