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荣宅

PRADA荣宅《MICHAËL BORREMANS: 允诺》展览艺术工作坊

2024.4.13 - 2024.6.2

地点:  上海荣宅

比利时艺术家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的个展“允诺”(The Promise)于2024年4月9日在上海PRADA荣宅开幕。展览期间,UCCA Lab将携手PRADA联合呈现三个不同主题的艺术工作坊,邀请艺术家苗妙、石至莹、冯瀚玉引领观众从绘画用色特性、肖像画的历史及装置材料带来的异质性等多元角度深入理解博伊曼斯的艺术世界。

博伊曼斯是同辈中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他在精炼的绘画语言和描绘对象之间营造一种模棱两可的张力,以刻画人类的生存状态。人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当前社会政治事件或艺术史的微妙或直接的影射。博伊曼斯的绘画用色是克制的,他擅长利用舞台中的聚光灯效应,把颜色聚焦在重点区域,从而将绘画的语境导向概念中。在颜色方面,偏向具有灰度的创作,使得整体色调均衡。

第一场“画家的调色盘”色彩工作坊于4月13日至14日周末举办,旨在向参与者介绍绘画颜料的发展过程,并引导孩子们一起完成一幅借鉴自博伊曼斯的色调创作的作品。

艺术家苗妙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还任职于全球最大的美术材料供应商Colart(柯雅)集团,从事绘画材料研究工作,参与新材料研发和测试。在工作坊中,苗老师从颜料制作的历史出发,向大家介绍了传统颜料制作的有机物原材料,如青金石、朱砂、蓝铜矿等。

通过讲述过去从有机物中提取色粉和现代人工合成色粉的特性和区别,苗妙向参与者讲解了运用在绘画中画面所呈现的异同。同时,参与者也体验了颜料的制作过程。随后,参照艺术家博伊曼斯绘画中的用色,每位观众分配到2种颜色,并以此在画板上绘制一幅自己的画作。

面具绘画工作坊“多重的面孔”由艺术家石至莹带领参与者从肖像画的历史入手,理解博伊曼斯的《面具》(Mask)这幅画作。

博伊曼斯常以肖像作为其表达形式,意在将画中引入一些对于观赏者来说很容易识别的东西,他把描绘对象变得更像是一个日常可见的图像或是人类普遍状况。博伊曼斯使用过一种道具——透明面具。在透明面具上画出类似小丑一样的彩色妆容,再让模特戴在脸上。最终,会使得对象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人脸与面具重叠的效果。 

每位艺术家对世界有独一无二的理解和感受,并用自己的方式和绘画语言将这份感受与理解转译在画布上。跟随艺术家石至莹的方法,参与者或许能找到堆叠的面孔下,属于自己的艺术张力。

基于博伊曼斯的创作,艺术家冯瀚玉主持的手工蜡烛工作坊“陌生装置”向观众介绍博伊曼斯是如何利用质感的错觉来制造奇特的陌生感。

博伊曼斯擅长使用错觉的概念,他的绘画被比喻为一道不需要吃的“眼睛的食物”。他的目标不是制作一种“写真”,而是追求造物行动的本身。这意味着艺术家在创作一幅画时并不只是简单地模仿自然,模仿对象,而是“创造”一幅符合内心审美需求的新世界。

艺术家冯瀚玉在艺术创作中擅长以“蜡”为主要创作材料,探索不同材料结合的实验性应用,通过“燃烧”“火焰”等具有生命力的意象,表现物质、意识、自然之间的关系。她带领参与者利用不同材质的蜡在工作坊中创作一件以博伊曼斯作品《五件椎体》(Five Cones)为原型的蜡烛。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6

关于艺术家

苗妙

1986年生于河南,200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从事绘画创作及绘画材料研究工作。其作品围绕日常生活的内部与外部展开,痴迷、迂回于颜色与形状,掺杂文学性并试图清晰地描述混乱。目前工作、生活于多个城市的二维平面之间。近期个展和个人项目包括:“雪球大众人”(麦勒画廊,北京,2024);“魔毯”(麦勒画廊,瑞士阿尔德茨,2022);“草丛”(盒子美术馆,佛山,2022);“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中间美术馆,北京,2022)。近期群展包括:“Kong-Fu: Form and Meaning(形与意)”(元美术馆,北京,2023);“动物园对面的游乐场”(云美术馆,深圳,2023);“面颊上的舌头”(博乐德当下艺术空间,北京,2022);“迎春画展”(站台中国,北京,2021);“靡菲斯特的舞步”(沪申画廊,上海,2021)。

 

石至莹

1979年生于上海,2005年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硕士毕业后,任职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石至莹以她近似单色笔触的广延的场景,比如海、沙、草等为人熟知。她试图用绘画语言表现事物的存在状态。在其绘画实践中,“显现”与“消隐”的互相转化被特别强调:水体、岩石、容器、造像、珠子的质感和体量通过绘画性的笔触呈现,物体的形状却并不坚实,而是经由独自成立的线条、笔触和颜料传达内在的呼吸逻辑,在与视觉经验的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感性又稳定的结构。艺术家以流畅、富有观察力的绘画体现出事物生成与消解带来的瞬时性,捕捉了在事物、绘画平面和状态感受之间发生的极其缓慢但持续进行的转变。其重要个展包括:“东方故事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24);“乐乐”(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2023);“石至莹”(空白空间,北京,2022);“石至莹:化城喻”(德玉堂,上海,2022);“石至莹”(橘郡美术馆,洛杉矶,2017)等。近期群展包括:“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成都,2023);“往来之迹”(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21);“客人的到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9)等。她的作品被各大艺术机构收藏,包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橘郡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成都市美术馆、新南威尔士艺术博拉馆、复星基金会、余德耀基金会、刘海粟美术馆、Cc基金会、白兔美术馆、Puzzuti收藏、天目里美术馆、X美术馆等。


冯瀚玉

致力于艺术创作与独立设计,曾获多个国内外奖项。在艺术创作中,以“蜡”为主要创作材料,探索对不同材料结合的实验性应用。通过“燃烧”“火焰”等富有张力的现象作为表述主体,并呈现在叙述视角中,表达意识、自然界、有机物之间的关系。在个人绘画和雕塑作品中,不拘于创造过程,将工艺与多样性材料结合。在当下创作中,不断探索大型、互动性、可燃烧的艺术装置表达形式。

关于荣宅

荣宅作为1918年建造的上海历史名邸,由Prada自2011年起精心修缮并于2017年10月重新对外开放,成为Prada在中国举行展览、活动、表演等文化交流活动的特殊场域。荣宅堪称上海最为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坐落于上海市中心,20世纪初期的名门望族荣宗敬家族曾于此居住。长久以来,Prada于世界各地投身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荣宅的修缮奠基于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经验、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恒久信念以及西方建筑师与中国学者、匠人间的互动成果。Prada荣宅是跨国界的完美缩影,米兰与上海展开了一场对话:其间凝聚了最早荣氏家族的委托、修建此楼的中国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心血,和后来中意工匠团队对其宏伟原貌的再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