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周六),UCCA将呈现艺术家王友身的展览纪录片《旅程》。此纪录片是王友身在中间美术馆个展“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专程拍摄的最新纪录影像。“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览首次全面梳理并呈现了当代艺术家王友身跨越30余年的艺术实验与实践。王友身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活跃在带有观念性的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前沿地带。他的创作涉及多种媒介,展览通过呈现他的40多组作品,充分展现了始终贯穿其创作中的社会议题与个人关切,以及艺术家围绕这些议题而进行的丰富且开阔的媒介和形式探索。通过“从去意义到无意义”与“从图像处理到图像消失”这两个角度切入,旨在对其艺术生涯进行深描与细读。此次展览是在艺术家事业中期对其过往旅程的一次必要回溯。
王友身的艺术紧贴着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样态。在其职业生涯刚刚启程之际,见证了艺术界对波普美学与符号概念所进行的广泛讨论。在这个余波之中,王友身采用了拼贴和重复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带有符号特征的人像作品。进入1990年代之后,中国艺术一方面以媒介更新作为艺术当代化和全球化的特征,一方面将考察社会与生活的视角拉回到周围与个人,有意地与1980年代具有浓重形而上意味的思考拉开距离。王友身则是当时北京“新生代”群体中的一员与推动者。1980年代“改革开放”所催生的“文化热”,在进入1990年代之后,经历了一个学科化的过程,将人与体制都纳入其视野之中,激发了文化研究的再次兴起。自19世纪以来,文化问题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讨论的中心议题,其中文化论争的基本取向是讨论中国的文化,与现代化和未来的关系,这意味着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体系。
1990年代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将一系列具体的当代问题作为文化问题来讨论,将文化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作为中心问题。当代文化研究讨论的问题涉及当代生活方式与各种因素间的关系,远远超出了文本的范围。在这个意义上进行的文化研究不仅涉及经济过程,同样也涉及政治统治及文化价值,把这些各不相同的问题放在一起,将整个社会生活的诸领域文本化。置身于这一背景中,王友身在1990年代期间和此后的创作都带有文化研究的意识、印记与方法,将整个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和议题作为自己考察、描述与思考的对象。在1990年代颇受关注的文化问题中,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和印刷文化位列其中。大众传媒在进一步市场化的契机下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度,占据了较大的社会话语空间。在媒体的聚焦之下,诸多社会现象被报道和讨论获得了文化的意义。王友身因为个人工作的机缘,在此时获得了一个较为宽松和主动的实践平台。他不仅将对当代艺术的报道和当代艺术家的观念性实践带进《北京青年报》的板块之中,使之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度。他也不断地对以《北京青年报》为例的媒体工业与社会生活和景观的关系进行描摹。《北京青年报》因此成为他工作、创作的平台,也成为他创作的一手素材。这使他的创作与1990年代以来的都市生活和大众文化形成了超越“近距离”的关系。
自1990年代起,王友身的创作生涯与此时中国艺术进一步全球化的历程多有重合之处,他多次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展出作品。尽管他所参与的多为以中国为聚焦的群展,但因为立足于具体的议题与个人的经历,其创作有别于在1990年代初期反复被后冷战意识形态化投射所固化的一些表面符号,也因此不易被艺术市场和大众传播所识别与消费。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认知与书写,王友身的案例因为紧贴时代脉络又顽强地生长出灵动且充盈的形态,而成为我们严肃的艺术史学者和机构应该更为关注的对象。
《旅程》
Journey
导演:张自立
类型:单频录像
制作:张自立
片长:45分6秒
国别:中国
语言:中文
年份:2022
简介:“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览从2个月前的策划与筹备,艺术家王友身与策展人的多次沟通展览思路和展陈方式,双方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并最终以互相配合的方式共同完成了这次展览。张自立导演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了全过程,并采访了展陈顾问刘鼎与策展人卢迎华。
王友身
艺术家
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8年至2018任职于北京青年报社,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曾参与过众多国内国际重要的双年展和机构展览,包括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展览:中国现代艺术展、新生代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等,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参与人与见证人之一。同时,自1988年至2018年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30年,曾担任过美术编辑、艺术总监等职务,一直以来,兼具双重身份,在艺术界与传媒界两个领域间工作,致力于考察和松动艺术/生活、创作/日常间僵化的边界。王友身对官方/民间、职业/业余、艺术/现实等等二元性的分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介入方式,这让他可以动用两个不同系统的资源,开创和塑造一些认识自己和认识周遭的可能性。他呈现给我们一个艺术家实践的强度、持续性和丰富的层面。这一实践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作品或者产品层面之上,而是不断重新观看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挖掘艺术与自我和世界对话的可能形态。
张自立 导演 1963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在北京,资深导演,著名电影美术指导。曾入选中国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广告导演。 曾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影集团工作。拍摄过大量广告片,城市宣传片,MTV等作品。作为中国商业广告制作的开拓者,有着三十年的市场实践经验。作为笫六代电影人中的一员,曾在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中有所建树,长期合作于中央台各类频道、栏目,并为旅游卫视等地方电视台拍摄过不同风格的城市宣传片。以导演身份,拍摄北京奥运会形象片和特许产品宣传片。拍摄环保系列短片《绿色,环境》代表中国参加内罗毕国际会议。曾执导电影:《可以做到》《分手达人》。短片《真情来电》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短片《零》 参加慕尼黑艺术电影节。部分获奖作品包括:《老王》获第十四届星光广告奖;《假如爱搁浅》获第三届CCTV-MTV音乐盛典最佳MTV奖;《CCTV十一频道片头包装片》获电视百花奖最佳片头制作奖;《我在这里》宣传片获中国旅游协会最佳摄影奖;《印象朝阳》3D宣传片获中国电影电视协会优秀3D影片奖。为国内著名艺术家拍摄过多部专题、纪录片。拍摄王友身《每平米》(北京香格纳展映);吴长江《每一天》 ;申玲《花鸟》;制作关伟作品动画短片《变形记》;宋冬和尹秀珍合作的筷道作品《未来》;为政纯办拍摄《豆腐、功夫 Polit-Sheer-Form》与《做同一件好事》;为宋冬《五十不知天命》拍摄同名纪录片。拍摄影片参展:尤伦斯美术馆。美国费城艺术联盟美术馆举办的“筷道”展;“Polit-Sheer-Form”政纯办个展;纽约皇后美术馆;ACME项目空间(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朱雀画廊;蒙古国家美术馆文化中心;艺术之夜双年展,德国肯普滕市;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美术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馆(悉尼);孔斯特美术馆(德国);澳大利亚曼丽市美术馆等各地艺术展映。 卢迎华 策展人 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2020),曾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2015);意大利博尔扎诺Museion的客座策展人(2013)与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研究员(2005-2007)。她曾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2)。她是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2017),获Yishu华人当代艺术评论奖(2016)和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2013)。2013年至今,她与艺术家刘鼎持续开展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 曾担任全球艺术界多个重要奖项的评委,包括Hyundai Blue Prize青年策展奖(2022、2021)、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2022、2021)、东京当代艺术奖评委(2019-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艺术季发现奖(2020)、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与Rolex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2019)、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评委(2018)、基辅平丘克艺术中心的未来世代艺术奖(2012)与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