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23年UCCA推出的“马蒂斯的马蒂斯”以及“现代主义漫步”,两个着眼于现代主义时期的大型展览为契机。UCCA联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在展览期间推出题为“断裂与重构”的系列讲座。8月27日将在上海UCCA Edge举办第二场讲座,本次我们邀请到中山大学的龚俊教授以及UCCA策展人张南昭作为嘉宾进行分享。此次讲座将回顾20世纪的禅宗学术生产、铃木大拙对大乘佛教的传播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贡献,以及这些学术成果是如何随着殖民浪潮反渗透进入中国大陆的学术界乃至艺术界,且影响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回看历史,20世纪初的禅学史上出现了一次划时代的转移(epochal shift ) ——即以禅宗为首的大乘佛教开始进入西方人的视野。20世纪的禅学研究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西方文化对自我的反省,尤其是战后的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启蒙所带来的现代性观念和理性的局限性。
与之前的佛教研究不同,禅学最初并不是以古典学术研究的方式被西方人所接触,它从一开始就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空间。禅被叙述为一种反制度性和重内在经验的禅,以超理性,非逻辑和非历史的方式融入了西方的学术文化语境。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铃木大拙(D.T. Suzuki)对禅学的书写策略。可以说,经过铃木大拙的“创造”才有了弥漫于20世纪西方的禅宗热。随着铃木大拙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以及80年代对中国学术界的逆输入,使得原本就复杂的“佛教——禅宗”相关问题需要被进一步放置在“东——西”、“前现代——现代”等坐标中进行审视。
龚隽(中山大学教授、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东方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评价研究院宗教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史学》学术编委等。在2002-2003年期间,他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并在北美、日本、香港、台湾等多所知名学术机构进行讲学,同时担任学术兼职。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佛教思想史、东亚禅宗、佛教经典解释、佛教与社会以及生态伦理等议题。他已经出版的著作和翻译作品包括《作为“知识”的近代佛学史论——在东亚视域内的知识史论述》(2022)、《禅史钩沉》(2006)等。
张南昭(UCCA策展人)
2020年加入UCCA。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 “紧急中的沉思” (2020) 、”沉静的响雷” (2021) 、“黄锐:抽象之道” (2021)、张如怡:低声细语 (2022),并联合策划了首届沙特阿拉伯-迪里耶双年展 “摸着石头过河” (2021)。张南昭曾先后就读于罗德岛艺术学院、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方向及兴趣主要涵盖以佛教“禅密”为主的宗教系统在后现代框架下的分析,前现代东亚视觉文化以及当代艺术,并翻译了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Bernard Faure 所著的《顿法的意欲——禅的文化批判》等学术著作。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由博古睿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共同成立,中心聚焦东西方对话,邀请杰出的思想者对深刻影响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变革开展跨文化、跨学科的探索与研究,挖掘、培育与推广大变革时代的新思想、新思维。中心关注的议题包括前沿科技与哲学、创意未来、古典智慧与行星治理等,设有博古睿学者项目,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支持与本中心研究议题相关的学术出版,推出全媒体传播产品以及其他项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