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新时代全面小康、城乡建设、美丽中国的宏图伟业,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一千七百多万视障人士,相当于每80人中就有1位视障人士。迈入新时代,如何满足视障人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立足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公益的重要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盲文图书馆是在中央领导同志关怀和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残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完成的,于2011年6月28日在北京建成开馆。自新馆开馆以来,中国盲文图书馆充分发挥“五个中心一个窗口”作用,努力打造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会终生教育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公益文化资讯服务机构,加快推进覆盖全国城乡盲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全国盲人提供公益性、便利性、综合性文化资讯服务。
同时,UCCA一直本着构建彰显人文关怀、传播文化成果的道路为主要目的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有鉴于此,UCCA为满足视障人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国家公益事业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为方向标,于2023年4月开始持续开展周期性的“艺术无障碍影像系列”活动。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旨在促进公众对残障问题的理解,动员公众支持并维护残障人士的尊严、权利和幸福。“国际残疾人日”的确立使得世界范围内残障人士的事业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不同种族的人们都开始形成一个共识,残障人士的事业是人道主义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又光荣的事业,是人类进步和正义的事业。“国际残疾人日”为大家提供一个机会,让公众逐渐改变对残障人群的态度,并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与障碍,让残障人士充分参与到生活各个方面中。
12月1日至12月10日,UCCA将推出连续10天的“艺术无障碍影像周:万物有灵”主题活动,旨在倡导“对生命平等的尊重”。本次活动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UCCA与中国盲文图书馆合作的“无障碍影院”的“大师经典”系列;第二单元为UCCA与SHIDFF特别合作的“聚焦听障”系列;第三单元为UCCA征集合作的“跨越障碍”系列;第四单元为“UCCA艺术无障碍影像周暨光明的历程——中国盲文出版社70年发展回顾”图文展示。
第一板块“大师经典”单元中,UCCA将与中国盲文图书馆携手展映10部经典影片,均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10部无障碍电影,从1948年至2014年,横跨60年影史,兼具艺术性与无障碍。10部展映作品包括第二代导演费穆的《小城之春》,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黄土地》、顾长卫的《最爱》、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第六代导演娄烨的《推拿》、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及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李惠民的《新龙门客栈》。观众可以在不同导演的影像风格中,近距离体会影像艺术的美感。
第二板块是“聚焦聋人”单元,UCCA将与SHIDFF携手呈现15部聋人短片。这些短片覆盖剧情、纪录、创意、动画等类型,从不同的视角展示聋人社群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观众可以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镜头语言,去走进这一群体,了解他们背后丰富多彩的聋人文化。本次聋人单元从张倬豪导演的《一次骰子》和王浩海导演的《做自己》开始,讲述聋人寻找自我、勇敢做自己的故事;冯刚导演的《渴望》呈现了盲聋人的生活以及找寻未来之路的历程;刘育兴导演的《无言湿地》讲述了大学生李飞面对突发事件扮演聋人未遂的故事;朱利安·布尔热(Julien Bourges)导演的《沉默者》回顾了巴黎北部一所聋校的鲜为人知的往事;而《米歇尔先生》则根据法国一位退休病人的真实故事改编,情节令人震动。
安雅·希丁加(Anja Hiddinga)导演的创意艺术影像《心声》呈现了新生代聋人的手语表演;杰克·斯莫尔伍德(Jack Smallwood)导演的创意短片《你能否理解?》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表达聋人情感,引人深思;李佑美(Youmee Lee)导演的创意动画《仪式》讲述了聋童哈娜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奥德蕾·桑格拉(Audrey Sangla)导演的《绽放》是关于聋人妇女索兰吉重新回归社会后怎么融入社群的故事;乔纳·韦格鲍尔(Jonah Wögerbauer)导演的《闻所未闻》展示了一位听人指挥家和一位聋人舞蹈家之间的碰撞;托马斯·格拉布斯基(Tomasz Grabowski)导演的创意艺术影像《米兰1880》再现了聋教育史上的一次危机;伊万·克纳克(Ivan Crnac)导演的《我的父母是聋人》聚焦于听人女孩乔兰卡和聋人父母的生活;刘重燕导演的《无言》讲述了关于女主角塞莱斯特一直试图隐藏的故事,回味无穷。
第三板块“跨越障碍”单元中,UCCA通过广泛征集与合作,聚焦视障、轮椅及拥有其他身体缺陷和精神障碍的人群。如《寻找安东尼》呈现了视障听障群体如何在博物馆看画;《一个不愿意看泰坦尼克的盲人》讲述了有关盲人影迷看电影的故事;《看不见的信仰》聚焦残奥运动员;《比尔克》讲述了双目失明、身体畸形的比尔克如何获得理解和友谊;《为你跳舞》讲述了一个女孩为生病的爷爷跳舞的故事;《皮》则是一个有关如何面对老去的自己的故事;《启明》聚焦六年级盲人学生陈琳半年的家庭生活与钢琴之路;赵书钰导演和王兆鑫导演的《藏在时间里的人》围绕患有唐氏综合征三级的儿童陈家义展开;阎岩《万分之六的人生》有关轮椅女孩及罕见病孩童;周圣葳导演的《完美之城:妈妈》《完美之城:小孩》聚焦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恐惧……这些描绘特殊群体的影像让不同群体间看见彼此,尊重彼此。
第四板块“光明的历程”由UCCA与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盲文图书馆携手,将于12月1日至12月8日在UCCA大客厅同期进行UCCA艺术无障碍影像周暨光明的历程——中国盲文出版社70年发展回顾图文展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兼副主席王永澄说道:“70年来,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为全国1700多万盲人提供盲人文化产品和综合性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出版机构,中国盲文出版社在中国残联的带领下,始终牢记嘱托,将党中央对盲人群体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行动,累计发行盲文图书和各类无障碍出版物近万种,形成了全方位、多形态的盲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广大盲人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有力维护和保障了广大盲人文化权益。”
本次UCCA艺术无障碍影像周暨光明的历程——中国盲文出版社70年发展回顾展示,展出包含盲文书、盲文电脑、盲文电显器等盲用文化产品,同时向观众呈现盲人体验系列活动。UCCA与中国盲文图书馆、中文盲文出版社携手,共同为视障人士开启新篇章。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多元包容的社会促成不同群体间思想的碰撞,这种尊重他者、照见彼此的品性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不论你正经受着看不见的黑暗,还是听不见的无声痛苦,或是深受身体或精神上的其他困扰,我们希望这些作品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在生活中鼓舞彼此、永不放弃,一起“绽放”。
有关口述影像:
在艺术无障碍中,口述影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把看见的说出来”。其意义在于帮助视障人士缩小和公众的距离,让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接收信息、共享影视艺术成果,真正实现信息交流无障碍。目前口述影像的服务人群不仅限于视障人士,老人、儿童,一些外语学习者也是口述影像的接受人群。
2023年,我们从4月开始,开启一月一期的艺术无障碍项目,在围绕口述影像之外,每期结合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综合呈现多维度的无障碍艺术。
12月2日(周六)致辞嘉宾
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武艾云(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朝阳区残联盲协副主席)
工作经历:2007年至今开始组织公益活动,目前担任望京阳光公益联盟负责人。2011-2015年担任《点击望京》总编辑;2016-2017年担任朝阳区残联政府购买助残服务项目“陪伴天使1+1”项目策划人、负责人;2015-2017年担任北青社区传媒望京分社策划总监(兼职);2018-2019年担任《京城菜团子》美食大咖助残志愿团创始人及项目推广人;2019-2022年担任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美食地图栏目签约嘉宾;2022年出任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得以下荣誉:2010年夏,被评为望京街道2010年度社会和谐建设志愿者先锋;2010年底,被北京市民政局授予2010年度北京市社区志愿者之星;2012年3月被望京街道授予“望京公益先锋”称号;2012年6月北京新闻广播“2012北京榜样”候选人物;2012年度北京市妇联授予“巾帼志愿者之星”奖牌;2012年度“感动朝阳十大新闻人物”;2016年度“北京市残疾人自强模范”;2016年度“金葵朝阳十大志愿者之星”;2020年朝阳区抗疫先锋;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由北京市指挥部颁发优秀城市志愿者服务证书。曾任王府井百货集团宣传部《一团火时报》编辑(2013退休),现任北京市残联七大代表、朝阳区残联专门协会党支部宣传委员、区残联盲人协会副主席、望京街道残联第八届主席团成员、望京街道文联副主席。
王跖(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教授、美术学新媒体艺术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家库成员。担任梅峰导演电影作品《不成问题的问题》艺术指导,获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担任中国、马来西亚合拍影片《星溪的三次奇遇》美术指导,入围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获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银气球奖”,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提名);担任梅峰导演电影作品《恋曲1980》艺术指导,入围第3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担任京剧电影《四郎探母》美术设计,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艺术创作涉及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领域。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湖北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TS1当代艺术中心、北京索卡艺术中心、上海原弓美术馆、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成都红美术馆、横滨Bank ART1929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重要艺术机构展出。2016年参加第5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单元。
尤洋(UCCA副馆长、UCCA集团艺术总监)
UCCA集团艺术总监和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艺术学理论博士,中国民主同盟成员,拥有十余年艺术机构从业经验,曾主管UCCA公共实践部、品牌部、发展部、观众体验部、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零售部,并于2018年将特殊项目部整合为UCCA Lab。尤洋密切关注城市和消费文化发展动态与融合,专注研究当代美术馆理论,探索各文化领域之间的协作研究项目、公共艺术项目和政府合作项目,出版过逾百篇专题文章、刊物专栏和艺术画册文章,担任北京798艺术区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政府与企业文化项目顾问,并鼎力支持和参与中国各地艺术公益项目。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2018-2020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览,2020年画廊周北京公共艺术项目“塑·像”,2020年“秦思源:园音”,2021年“图像的旋踵”,“活页青年艺术节”,网络艺术项目“良樂”,2022年“图像的影子”和UABB深港双年展声音艺术单元“万籁之迹”等。自2019年起,尤洋策划了一系列关注网络平台生成的艺术项目,结合艺术家直播表演,讨论网络媒介对于艺术形态和艺术受众的边界拓展实践。
12月2日(周六)映后交流嘉宾
孙承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第35、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第5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终评委、第6届中国农民电影节总设计、终评委。主要研究领域:视觉文化、电影社会学、电影叙事学、电影数字技术与产业研究。出版专著《情绪:影像表意的魅力与体验》《“魔法师”的世界:电影叙事的观念与表达》《电影、社会与观众》。担任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担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卷影视导演分支)分支主编。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文艺评论》《艺术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中国电影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刊物和学术媒介,发表专业论文与评论文章数十篇。曾主持后期剪辑、制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片《少林功夫》、大型舞台文艺片《我的梦》(该片获希腊第二届国际残疾人艺术电影节“原创与创新奖”、获中国政府“华表奖”优秀纪录片提名奖等等)、大型纪录片《中国佛教之旅——僧侣寺院生活》等。
杨庆生(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跨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曾任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影像总设计,2008年12月参加第一届中美文化论坛,并进行《一场数字时代的开幕式》主题发言,在会议专刊发表《一场数字时代的开幕式》论文;2010年鸟巢版歌剧《图兰朵》影像设计。
刘园媛(演员)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演员、马来西亚莱佛士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电影《盲人电影院》女主角,并凭借此角色获得“第五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新锐演员奖,影片获得第十五届“釜山电影节”KNN大奖。2015年,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MFA研究生排演话剧《等待戈多》,并参加天津大剧院“小剧场艺术节”,担任导演及主演。同年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及本科生排演话剧《日出》,担任导演。参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守边人》获得第四届中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表彰女演员”、“华表奖”最佳影片提名。2015年,电视剧《情满四合院》饰演“秦京茹”一角。此片获得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第四届第一购剧联盟九大地区“最佳收视奖”、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第九届北京文学艺术奖表彰座谈会“文学艺术奖”等。
上海国际聋人电影展发起人,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学历教育部教师,电影制作人、动画设计师,上海寂静之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首位在英国国际聋人电影艺术节(Deaffest)获奖的中籍聋人导演。代表作有手语MV《单身情歌》、微电影《请给我一片蓝天》等。
12月2日(周六)手语老师
侯文龙(羽逸手语工作室项目经理)
手语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生。参编《高级手语翻译教程》《手语播音主持导论》等专业手语教材。长期为北京各级残联、聋协、公检法机关、融媒体中心等企事业单位,英、德、美等国驻华使馆提供手语翻译服务。长期承接实施听力导医、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等多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先后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中方边会、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斯坦福中国社会创新峰会、全国口译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歌德学院文化活动、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英雄联盟S11全球总决赛、2022MSI夏季赛、舞台剧《弗兰肯斯坦》等文化艺术活动提供手语翻译服务。
张炜钰(羽逸手语工作室手语翻译)
主要翻译经历有长期为北京各级残联、公检法机关等企事业单位,英、美等国驻华使领馆提供手语翻译服务,担任导医服务、远程视频翻译服务的手语翻译;参与编撰教材《手语轻松入门》。
12月3日(周日)致辞嘉宾
苏乐(挪威驻华使馆二等秘书)
12月3日(周日)映后交流嘉宾
严宇桥(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现任会长)
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现任会长,国际传播协会(ICA)、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会(IAMCR)、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无障碍协会进行公益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致力于探索无障碍法治化进程中的志愿服务新风貌。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与指导下,以“无障爱”为主题引领立体多维的培养活动,组织了15场的“非常无障碍”系列沙龙,从孤独症康复,到科技赋能无障碍,直接对话障碍群体,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参与到圆明园无障碍环境提升项目的座谈、设计、检验中,把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无障碍建设中。鼓励志愿者参与国际事业,拓展国际视野,组织志愿者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实践培训,参加无障碍标识国际赛事。2022年-2023年,组织协会成员成立了“心向无碍”无障碍建设社会实践支队,构建了供需紧张度和使用困难度等无障碍社区测量标准,获得了朝阳区的认可和支持。同时,积极参与无障碍立法建设。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时,组织了《无障碍·立法·青年座谈会》,邀请来自各专业领域的优秀残障青年,从问题、需求、生活出发,群策群力,共同思考与讨论,从不同角度对草案提出其见解与建议,为无障碍法治建设建言献策,形成了建设性的提案和成果。2023年,因在清华大学校园无障碍环境提升,促进无障碍立法和普及方面组织青年论坛与提案,发挥青年力量的作用,分别在CCTV《今日说法》和《新闻调查》节目中获得专题报道。
常晓茗(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无障碍管理学院)副院长)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无障碍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南京市科教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江苏省婚姻家庭咨询师,南京市栖霞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员,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人口学会会员。长期以来聚焦于残障权利研究,主持残障领域相关课题多项,发表残障研究论文多篇。
12月6日(周三)嘉宾
亚历山德罗·斯基亚塔雷拉(舞蹈家、编舞和影像艺术家)
舞蹈家、编舞者、影像艺术家,现居瑞士。15岁患上平山症——这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使他的手部力量慢慢减弱。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在艺术领域的探索,他先后在洛桑贝嘉芭蕾舞团、日内瓦大剧院芭蕾舞团、鹿特丹斯卡皮诺芭蕾舞团、伯尔尼康采恩剧院、巴塞尔芭蕾舞团等国际知名舞团中担任舞者。从2015年至今,一直得到巴塞尔市文化委员会的支持。最近一部作品《奥特罗夫》(Altrove)曾受邀去往多个国际艺术节演出,以传记视角编排的独舞作品《告诉我它在哪儿》(Tell me where it is)演出时长长达一整夜,效果颇为震撼。此外,曾凭借视频编舞作品《Mani-Cure》(2015)获得舞蹈影像大赛电影奖。
12月7日(周四)嘉宾
王兆鑫(导演)
《藏在时间里的人》联合导演。有多次丰富的实践经验,拍摄过众多纪录片并获奖,拍摄过自闭症以及唐氏综合症患者,沟通顺畅。影视表达上镜头感知力强,具有责任心与团队凝聚力。代表作:《一切都会有的》《丑小鸭》。
12月8日(周五)嘉宾
段瀚宁(导演)
《启明》导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本科阶段参与清影工作坊、清新视界等课程学习,拍摄多部纪录片作品,包括《生死间》、《京城卖花女》等。纪录片《启明》及作评阐述入选2023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优秀毕业作品。
12月9日(周六)交流嘉宾
唐宏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图像-媒介理论与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出版《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等四本著作。策划2022年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年度馆藏研究展“影像时刻:早期中国摄影视觉的发生”。
郑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首位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聋人,2009年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当时西部唯一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任教,202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长期在高校主讲“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沟通”等课程。研究领域为听障人群的语言、心理、教育和社会支持;残障友善心理咨询。除教学和科研外,亦面向残障者及家庭提供咨询服务,并持续接受人本主义督导和个人体验。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美国手语四门语言,在聋听两个群体间穿行无碍。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重大课题子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教材、专著、译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缴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巴黎高师-巴黎三大电影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受聘“杰出学者”青年学者(B岗),研究领域为欧洲电影史、电影理论和文化研究,曾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刊发表学术论文。
胡晓姝(维也纳国立造型艺术大学艺术硕士)
维也纳国立造型艺术大学艺术硕士,主持、音舞、戏剧多栖艺术家、独立制作人。从事开发创新共融和包容性意识培养项目,担任无障碍咨询顾问,曾入选Unusual Verse、Her-abilities-award、Deaf Nation等授奖名单,被誉为“一位改变世界的聋人女性”。
周圣崴(跨界导演)
1991年生于湖南长沙,数字艺术家、跨界导演,本硕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南加州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专业MFA。代表作动画长片《女他》,剧情长片《艺术死了》,短片《让我们相爱吧》与系列作品《完美之城》,作品荣获多项国际赛事奖项与展览收藏。
12月10日(周日)交流嘉宾
陈欣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博导)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博导、系主任,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研究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家。研究领域为视听传播、无障碍传播、媒体融合研究等。
沈丞晴(少数派说创始人)
少数派创始人和负责人、社群文化促进者和培训师、运动员。
游长冬(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毕业于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从博士阶段致力于将残障研究引介到中国电影史研究与电影批评中,主要关注残障文化表征、电影中的残障叙事及包括无障碍电影在内的无障碍文化环境等主题。目前已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多篇论文。
阎岩(导演)
《万分之六的人生》导演,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设计专业,是拥有20年广告营销与市场传播经验的资深创意人。曾先后任职于电通(Dentsu)、智威汤逊(JWT)、李奥贝纳 (Leo Burnett)等国际顶尖4A广告公司,历任美术指导、资深创意总监、创意合伙人。2013年创立臣基广告与臣基文化传媒。曾经赢得过60余项国际国内创意与设计奖项。2008年中国十大美术指导,2013年中国设计业杰出青年百人,2015-2018年时报广告金像奖评委,2021-2023年大中华区艾菲奖评委,2020年被聘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热心于公益,多年为公益组织和机构提供创意设计方面的支持与帮助。2022年与病痛挑战基金会联合出品,并执导了纪录片《万分之六的人生》,呼吁社会关注罕见病群体,获得了百万次播放量与众多媒体的报道。
潘美好(残障融合实验室新媒体传播官)
残障融合实验室新媒体传播官、自媒体创作博主、残障融合平等意识培训师,拥有6年公益实践经验,曾为通州区乐益融社会服务事务所、北京市瓷娃娃罕见病、重庆市沙坪坝区残疾人联合会等,为残障社群提供职业赋能,及新媒体就业相关培训。曾多次作为讲师为高盛集团、联想集团总部、京A、库布里克书店、TT童军国际俱乐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等,提供无障碍分享以及融合培训。曾作为嘉宾,出席滴滴出行无障碍恳谈会,对其无障碍服务提升提出意见等。多次受邀参与多国在京使馆活动,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专访,个人纪录片拍摄等,讲述不设限的人生,以及组织融合活动等系列故事,向海内外的人们展现了当代中国残障人士的新风貌。日常拍摄记录自己的无障碍体验,并在微博、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发布。使得残障伙伴以及社会大众更加了解无障碍服务以及建设,截至目前已涉及内容包括航空、铁路、景点等。
中国盲文图书馆
中国盲文图书馆设有盲人读物制作、典藏和借阅、盲人文化展览展示和教育培训等区域,为全国盲人和盲人服务组织提供到馆借阅、邮寄借阅、文献查询、教育培训、信息化产品等多种贴心、方便、优质的文化服务。馆内部署了盲人无障碍智能定位导航服务系统,盲人在系统的引导下可独立自由行走,并获取相关服务信息。中国盲文图书馆依托在线阅读、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培训、盲人社区等八大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阅听终端、手机、电话等传播渠道,使全国城乡盲人足不出户地借还盲人读物、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和在线听赏文化讲座、口述影像等,是全国盲人的精神家园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2011年,中国盲文图书馆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的口述影像馆,每周二上午为盲人朋友现场讲述一部无障碍电影,受到大家的喜爱与肯定。至今已经开展700余场活动,服务3万人次,完成无障碍电影脚本200余部,累计160万字。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受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领导,是为全国盲人出版制作盲人文化产品并提供综合性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出版机构,是国家公益性出版和人道主义传播的重要基地。自1953年12月开展工作以来,在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帮助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盲人服务的宗旨,栉风沐雨、艰苦创业,已形成全方位、多形态的盲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主要出版盲文读物、有声读物、大字版读物、汉文图书、电子出版物和无障碍影视等盲人文化产品,提供盲用信息化产品和盲人用品用具服务,开展文化产品公益性销售、资源支持、辅助技术研发、盲人文化研究和海内外盲人文化交流等综合性文化服务。
目前有求真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康艺无障碍影视发展中心、北京恒继技贸公司等成员机构。
中国民族博物馆
中国民族博物馆是为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抢救和保护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建立的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国家级民族博物馆。其功能定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进程中代表性实物、资料的收藏保护和研究中心;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中华文化多样性、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主题展示中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据信息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中华民族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宣传教育基地;世界文化多样性交流互鉴平台。中国民族博物馆现有编制(筹建阶段)40人,设有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工程建设管理处、收藏部、历史文化遗产部、非遗部、展陈部、研究部、信息中心9个部门。目前暂在北京市海淀区倒座庙1号院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