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UCCA“愈所”系列
艺术疗愈公开课
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创伤与成长,艺术能做什么?

2022.6.19
15:00-16:30

对话
地点:  线上直播
语言:  中文

战争、疫情……短短的2022年上半年发生了许多魔幻而现实的事件,一次次地刷新着人们的既有认知,也给很多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了短时间内难以释怀的心理创伤。面对近来的危机,许多人产生了从内在的认知(怀疑、自责、无力感等)、情绪(恐惧、悲观、愤怒等)到外在的生理(厌食、头痛、失眠等)与行为(逃避、萎靡、过度依赖等)反应,而这些其实都是人类在遇到威胁,遇到一些严重的丧失时产生的一种保护机制、一种非正常情景下个体的正常心理应激反应,这些心理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及时地疏导和处理,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而及时有效接纳和面对这些心理应激反应,激发个体心理韧性,则是个体成长契机。视觉艺术作为人类情感表达与沟通基本模式,在疗愈心理创伤和促进成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疫情进入“动态清零“常态化防控阶段,上海等地也正在从疫情中走出,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面对正在经历的阴霾,我们深感心理疗愈的必要。6月-8月,UCCA将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举办一系列艺术疗愈工作坊,以期帮助公众在当下紧急的时刻,更加从容地面对现实,抚慰心灵的创伤。

6月19日,首期艺术疗愈工作坊将以线上公开课的形式展开。UCCA荣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刘正奎博士,由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从名画中的心理创伤出发,介绍了重大应激事件后个体心理应激的特点出发,以及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等的相关表现与识别。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艺术在人的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功能,即情绪客体化、平衡与转化、成长与希望。同时,结合现实情况和案例,将与直播观众一起讨论后疫情时代艺术能做什么?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对话嘉宾

刘正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副主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家应急部心理援助专家组召集人,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要致力于重大应激事件下心理创伤研究与心理援助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主编与主译出版图书9本,获取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项,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软科学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专项等20多项。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研究员。自2008年以来,带领团队参加我国15个重大灾难后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工作。

学术主持

赵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副院长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台湾实践大学创意设计管理博士班客座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入选人,文化部、北京市文化产业专家库专家。

合作方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由赵力教授主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的需求,为了艺术机构、艺术教育和艺术治疗行业培养人才,而成立的专业工作室。其教学宗旨,顺应艺术治疗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根据专业结构及学术要求,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学、心理学、艺术治疗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艺术疗愈功能与艺术治疗机制,通过系统性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医疗、灾后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疾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发挥“艺术治疗”的专业特色和社会意义。为服务教学实践和保障就业,工作室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系统、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合作,提倡合作教学,夯实考察实践,尤其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创新突破。


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

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于2013年4月正式成立,专注于艺术文化传播与心理健康两大公益领域,基金会通过创新地艺术介入模式,在丰富和提升当地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当地民众有效实现社区融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于“愈所”系列艺术疗愈工作坊

当下疫情与战乱蔓延的时局,让我们对心理疗愈的需求更胜以往,而艺术对于缓解精神压力乃至心理创伤治疗的作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艺术疗愈”这一概念在专业领域有50多年历史,并已开始实际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国的艺术疗愈高校研究领域尤以中央美术学院引领相关教学工作。UCCA与央美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合作,将用艺术疗愈工作坊的形式搭起一间间“愈所”供人们休憩,并经由创造性实践寻找个人体验的共感,帮助转化心态、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