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Edge

“集光片羽”系列
无名者的叙事曲:档案进行时

2023.1.8
14:00-16:00

对话
地点:  线上直播
语言:  中文

互联网的出现引领着传播方式的迭新,媒介的换代重塑着社会与人类。从纸媒、电子刊物到影像,信息在技术的发展高速膨胀与碎裂,以秒为单位计时的短视频应运而生。这一新兴媒介已经从多个维度主导着我们的生活,高频更新且多元的内容满足着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无力消化长内容的观众。然而,信息流的洪潮和更开放的发声渠道,是否也在引领塑造着更好的社会形态?

短视频的传播意味着图像与符号正在成为人类接收信息的全新倾向,视听取代了阅读成为首要的接收方式,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图像景观包裹。人类的视觉神经与生理机制被充分调动,多巴胺的不断阻断与大数据算法所带来的耐受性让一切变得“成瘾”,高度过载的内容蔓延也在制造着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慌。人类的感知力逐渐被纷繁的数字景观削弱:内容与时长的压缩、信息的超高频发生、身体行为对技术的依赖,我们对于时间、情感与技术的感知变得麻木。如居伊·德波的预测,“景观社会”的形成正在愈演愈烈,人类可能会在电子媒介的景观中丧失精神升华,失去对现实的否定与判断,变为“单向度的人”。

另一方面,传统的层级秩序被破坏,曾经沉默的受众在不断张开的信息源中沾染着过去难以触及的权力。尼葛洛·庞蒂曾提到的”数字技术具有赋权的本质”正在发生,互联网消解了普通人与权力中心的距离,让更多人掌握影响力与声量,舆论场的主体在转变,这些过去的“无名者”们正在用全新的书写方式汇编着当下的宏大档案。

此刻站在媒介发展的分水岭上,过去的预言逐一实现,景观在电流的波动下建立,符号在无限的传输中跳动,身体在数据的频变下延伸,而我们的思考如何在历史留下线索与档案?本次活动中,UCCA Edge邀请对话嘉宾登上互联网与短视频现象的高梯,打开不同角度的“书柜”,一同查阅“无名者”留下的叙事档案库。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关于嘉宾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著有:《Propaganda: Ideas, Discourses and its Legitimization.》《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主编From Cyber-nationalism to Fandom Nationalism: The Case of Diba Expedition英文及韩文版,并在B站和“看理想”开设有传播理论通识课。

 

吴璟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媒介与传播学院博士、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联邦总理奖学金获得者。德国慕尼黑大学媒介与传播学院、美国纽约大学Steinhardt媒介、文化与社会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理论、社交媒体公与私、跨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史。著有《Private and Public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Germany and China in a Globalized World》《德国新闻传播史》等。

 

黄典林(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基础理论、传媒文化、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各类著作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