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装饰性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东西。它是一种基本的品质。”
——亨利·马蒂斯
UCCA年度大展“马蒂斯的马蒂斯”汇集了位于勒卡托-康布雷齐的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的近300件珍贵作品, 以马蒂斯的人生与创作发展顺序讲述这位艺术巨匠的艺术生涯。马蒂斯的普世精神使他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充满兴趣,展览中所展示的旺斯礼拜堂与马蒂斯的系列织物作品, 皆体现了他对宗教文明与装饰美学的互文运用, 将装饰性不加掩饰融入作品的方式也贯穿了马蒂斯的后期创作。
纵观历史, 这种以艺术为装饰的做法与早期人类创造力的萌芽同期发生。在数万年前的南非海岸角的岩洞中, 我们的祖先感知到了用装饰与点缀对世界加以评判的强烈冲动。他们精心挑选颜色、地点和形状, 在岩壁上绘制着极具美学价值的存在宣言。那美丽生动的洞穴艺术散发着关于美的理念的熹微晨光, 它也成为包括毕加索在内的现代艺术家灵感的源头。
早期的洞穴艺术中鲜有对人物形象的绘制, 这种对自我认知最直接、最明确的表达方式最初出现于延续万年之久的布须曼人文化。他们的艺术为后人了解创造性冲动和现代人自觉意识的诞生提供了线索, 人像艺术作为人类表达对世界感受和想法的最佳载体, 也成为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创作的主题。
战后艺术蓬勃发展的20年代,马蒂斯开始尝试将装饰元素、色彩与模特融合堆叠于画布上。琳琅满目的织物与正面端坐的模特交相呼应,在画作的叙事空间中注入了张力,马蒂斯由此开启了他“模特至上”的时代。正如马蒂斯所说:“当我注视着一张面孔时, 所带来的第一感受将指引着我整个肖像创作的过程。”跟随艺术家对不同时代社会与现实的感知,人像艺术逐渐超越了形体崇拜的简单表述,成为质疑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投射世俗力量的媒介。艺术在记录世界演变之余从不同角度带给人类新思想,它作为文明的载体,经由历代艺术家之手,将时代的兴衰过程留存传世。
2023年8月12日(周六),UCCA携手BBC Earth、乐平基金会,共同呈现《文明》系列纪录片第一、二集。观众将跟随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从人类创造艺术的源头探索文明与艺术之间的关联; 与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教授一起,走入古代文化,探寻人体形象对文明定义的影响。邀请观众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从人类迸发创造艺术的欲望,到古典文明中公式化的图像,这以艺术为基石的不同时代的文明是如何在不同角度启发并影响了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大师。
《文明》系列第一集:《创世的第二个瞬间》
导演:阿什利·格辛、马修·希尔、蒂姆·尼尔
类型:纪录片
出品:BBC Studios
时长:60分钟
国别:英国
年份:2018
版权:本片中国大陆地区版权由BBC Studios提供
简介:西蒙·沙玛(Simon Schama)的第一集纪录片着眼于艺术和创造性想象在塑造人类形象时的重要作用。影片一开始,西蒙就表达了自己对人类创造精神的认可,并且赞同艺术对文明生活的塑造作用。文明可能无法定义,但其对立面——人类有史以来的破坏欲望,尤其是人类随时随地迸发这种欲望,更加印证了这一点。西蒙·沙玛利用大约8万年前在南非洞穴中发现的最早已知标记探索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这些标记不只用来记述人类的生理需求。后期的洞穴作品,包括洞穴墙壁上红色人手图案、野牛和公牛的绘画,以及石器时代的雕刻,都让西蒙大为赞叹。随着时间的流逝,文明的元素逐渐聚集起来,如书面语言、法律法规和金属锻造的战士力量的表达。西蒙在米诺斯文明中发现,人类开始创造艺术不仅是为了记录仪式。但这类文化是如何兴起又如何衰落的呢?西蒙在中东的佩特拉文明和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中找寻答案。他发现,最终文明的存续取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虽然所有文明都相信自己可以存续,但都注定衰落。
《文明》系列第二集:《自视如何》
导演:阿什利·格辛、马修·希尔、蒂姆·尼尔
类型:纪录片
出品:BBC Studios
时长:60分钟
国别:英国
年份:2018
版权:本片中国大陆地区版权由BBC Studios提供
简介:本集《文明》中,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教授探索了墨西哥、希腊、埃及和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人体形象,为回答关于文明思想核心的基本问题——为什么人类总是创作关于自己的艺术?这些图像是用来干什么的?一些代表身体的古代习俗在哪些方面仍然影响着现在的我们?伴随着这些问题,玛丽探索了关于“我们的外表如何影响我们对文明定义的看法”这一问题。在墨西哥发现的史前奥尔梅克人的巨大头颅便可作为我们理解问题的背景。在一个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思考这些图像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代表了谁,以及它们为什么被创造。玛丽·比尔德转向探索、留存更多其他古代文化的证据。她认为这些图像远不止是艺术品,从埃及的雕像到中国古代的兵马俑,这些图像在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指导人类行为并维护权力。玛丽对是什么造就了人类形态的“现实”形象进行探索。玛丽着眼于“希腊革命”(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的一次卓越变革),它见证了人体雕塑从一系列静态的公式化图像到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生活自然主义的巨大变化。玛丽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人对人类形体的观念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对人类形体的看法。
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作家、制片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及艺术史教授)
生于1945年2月13日。英国作家、历史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及艺术史教授,在艺术史、荷兰史和法国史方面尤有建树, 并于2018年受封爵士。著有《爱国者和解放者》《风景与记忆》《伦勃朗的眼睛》《犹太人的故事》《风雨横渡》等,作品曾荣获沃尔夫森奖、W. H.史密斯文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他在BBC电视系列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文明》中担任撰稿人和主持。
玛丽·比尔德(英国古典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作家)
生于1955年1月1日。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由于她对古典文明研究作出的长期贡献,2018年受封爵士。她长期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她的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广受欢迎,并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了多部古罗马和古代文明相关的系列纪录片。
影像内容支持:BBC Earth
乐平基金会
成立于2010年11月,由中国著名学者、企业家和社会创新人士共同发起,致力于共建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增加弱势群体的福利,让人人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