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Offsite

“马蒂斯的马蒂斯”展览系列公共影像:《文明》系列第3-4集

2023.8.19
19:00-21:30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乐平基金会
语言:  国别语言配中文字幕

“我希望设计一座如鲜花般的礼拜堂, 让它成为我的代表作。”

——亨利·马蒂斯

走入“马蒂斯的马蒂斯”展览第五章“塔希提之旅”,映入眼帘的是马蒂斯著名的挂毯作品《塔希提岛之窗或塔希提岛II》。马蒂斯将在酒店房间窗口望见的莫雷拉岛景色用亮丽的色彩重现于布面,画面中抽象的色块、整洁的线条再现了他眼中“人间天堂”绚烂的景色和光线。对自然的描绘或许是人类最原始且最深层的艺术冲动,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图从对自然的直接描绘转变成对理想生活的投射。文艺复兴后,艺术家逐渐开始在风景之上寻求身份的表达。来自塔希提的光线和美景不仅调动了马蒂斯颠覆性的创作风格,也孕育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一: 剪纸。

 

在马蒂斯看来,剪纸是为玻璃花窗设计草图的理想工具,剪纸技巧也贯穿了他晚年着手旺斯礼拜堂的设计。数千年以来,宗教与艺术一直相互启发、影响。历经四年完成的旺斯礼拜堂于马蒂斯而言并非一件宗教作品,黑色线条勾勒出的教派形象重塑了宗教固有的图像传统,但从瓷砖画传递的教义思想和花窗带来的温暖色彩中,不难看出马蒂斯处理艺术与宗教之间争议边界的痕迹。对于礼拜堂的整体设计,马蒂斯希望参观者能够感受到精神上的释然。即使不是教徒的人们,也能在宗教和艺术之间感觉到“心灵的升华、精神的启示和情感上的慰藉. ”

 

8月19日(周六),UCCA携手BBC Earth博思星球、乐平基金会,共同呈现《文明》系列纪录片第三、四集。影片以画卷上的自然景色为开篇,跟随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从10世纪的中国宋朝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探索历代艺术家看待世界的方式。随之将视线转至世界各地的宗教圣地,在玛丽·比尔德教授的带领下,透过“信仰之眼”审视宗教与艺术之间的争议边界。期待观众在获得影片带来的启发之余,能站在不同维度思考同样涉及这两种创作方式的亨利·马蒂斯在自然风景与宗教艺术领域的创作历程。

活动日程

2023.8.19(周六)19:00-21:30《文明》系列第3-4集

影像简介

《文明》系列第三集:《画卷天堂》

导演:阿什利·格辛、马修·希尔、蒂姆·尼尔

类型:纪录片

时长:60分钟

国别:英国

年份:2018

版权:本片中国大陆地区版权由BBC Studios提供

简介:西蒙·沙玛探索了人类最深层的艺术冲动——对自然的描绘。西蒙发现,山水画很少表现为对人类眼中自然的直接描绘,而是人们对梦想和田园生活经历的投射,以及人类面临动荡时逃避之后寻求的避难所,这些地方是地球上难以找寻的天堂。西蒙的探索始于10世纪的中国宋朝,传世的宋朝卷轴足以展现当时世界的价值观,风景画中巨大的山脉投射出帝王的权威。但当这种权威受到威胁或被推翻时,卷轴中雄伟的山脉就满是动荡、扭动和起伏。想象中的伊斯兰和西方的天堂艺术往往是对失去和缺失的反映,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乡村别墅里,我们可以找回天堂。在意大利威尼托,西蒙来到达尼埃莱·巴尔巴罗(Daniele Barbaro)帕拉第奥式的美丽别墅中,西蒙看着保罗·委罗内塞画的壁画,端详着有教养的乡村绅士的世界。正是在气候较为凉爽的北欧,风景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崭露头角。西蒙分析了德国和荷兰北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探索新兴国家通过对自然世界的描绘来寻求身份表达的方式。纪录片最后西蒙谈到美国,那里的风景和荷兰一样广阔,在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带有神圣色彩的摄影作品中也揭示了一种人间天堂,以自然世界传达一种国家意识。

 

《文明》系列第四集:《信仰之眼》

导演:阿什利·格辛、马修·希尔、蒂姆·尼尔

类型:纪录片

时长:60分钟

国别:英国

年份:2018

版权:本片中国大陆地区版权由BBC Studios提供

简介:玛丽·比尔德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艺术和宗教的话题,但该话题富有争议,甚至可能会因此面临危险。几千年来,艺术和宗教相互启发。然而,所有宗教在人类世界呈现上帝或众神时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基础: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使隐形的形象显化出来?以什么为代价?在所有宗教艺术作品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冲突和风险。其结果往往是打破传统,也就是破坏原有的艺术作品,玛丽认为这样可以产生新的创作形式。玛丽·比尔德参观了世界各地的圣地,来审视两者之间争议的边界。她去了吴哥窟的寺庙,去了威尼斯看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耶稣受难》,去了印度阿旃陀的佛教洞穴和伊斯坦布尔的寺庙,因为她试图打破固有的图像传统,而其中有一部分被视为对艺术表现具有敌意。她在影片中向我们展示了所有的信仰(以及代表各自信仰的艺术家们)都面临的共同基础问题,即在用图像赞美神和大胆地代表神时,是否会踩到那条需要人们谨慎对待的边界,因为边界的另一边就是对神的亵渎。她以雅典的帕特农神庙作为结尾,这座建筑现在被作为西方文明的纪念碑和旅游圣地。玛丽需要我们思考人类现在崇拜的是什么,用“信仰之眼”审视文明能看到的尽头有多远。

人物简介

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作家、制片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及艺术史教授)

生于1945年。英国作家、历史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及艺术史教授,在艺术史、荷兰史和法国史方面尤有建树, 并于2018年受封爵士。著有《爱国者和解放者》《风景与记忆》《伦勃朗的眼睛》《犹太人的故事》《风雨横渡》等,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W. H. 史密斯文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他在BBC电视系列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文明》担任撰稿人和主持。

 

玛丽·比尔德(英国古典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作家)

生于1955年。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由于她对古典文明研究做出的长期贡献,2018年受封爵士。她长期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她的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广受欢迎,并与BBC合作拍摄了多部古罗马和古代文明相关的系列纪录片。

合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