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影像漫游”系列:顾桃导演工作室游学

2023.4.30
13:00-21:00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宋庄顾桃工作室
语言:  中文

“在山上,可以与猎人们一起静静地看月亮消失在大兴安岭,可以听他们讲故事、族人的历史,鄂温克的文化艺术。我学会了不看表和日历。虽然在山上寂寞了点儿、冷点儿,或者热点儿,但是很自由。”

——顾桃

2020年,顾桃导演计划开始做为期三年的游牧电影大篷车。计划两条路线,一个是萨满地图,关注北方少数民族;一个是中国Independent导演地图,顾桃想把它做成一个档案式的民族影像和文字,留给未来。他的拍摄行程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探索浸入,浸泡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放大所有的触觉和感受体系,用他的呼吸去理解和记录。

2021年,顾桃导演的犴达罕电影工作室组织了一个为自由呼吸而拿起摄像机的电影展——世界游牧影展。“我们最终是以游牧式的放映呈现年轻人的这种独立创作的作品。”——顾桃这样形容游牧影展的本质。游牧,意味着游走,寻找理想的栖息地,首届游牧影展从170部影片中评选出50部入围影片,不光是局限于真正的北方游牧文化,还拓展和延伸,涉及到现代人精神游牧的状态,试图寻找一种流动的景象,或是空间上的游弋,或是内心情感的流动,当不同地域的人离开了自己故乡,在漂流的路上,作为个体去寻找地域与自我的精神联结,遇到不同的人并产生碰撞与交融。而游牧影展的形式与其内核如出一辙,它与各地的民间影像组织,像蒲公英一样把这些作品带到不同的城市,触达一种特定的观影人群,实现有效的沟通,实现了一种抵达上的可能性,鼓励部分创作者的再创作,也是对于作者电影的一种延续。

顾桃导演这种游牧的理念和我们的“影像漫游”不谋而合。我们的第二次影像漫游,就从观念艺术家耿建翌的展览漫游到纪录片导演顾桃的“犴达罕”工作室。

说起艺术家耿建翌和纪录片导演顾桃,他们二人最初的创作生涯都很艰难,为了生存和创作,到处接活。那时候正值2000年前后,最生猛、蓬勃的年代,他们年轻又充满一切可能,充分吸收时代赋予他们的劲头,生活的迷朦并没有削减他们对创作的憧憬,就这样,他们向前走去。

1991年,耿建翌和友人张培力经常三三两两地接活,做广告牌、公园里供人游览的地图、指示牌等等。有一天,耿建翌去友人张培力家,准备一起去谈合作,张培力把门口的自行车拖出去。老耿说:“你干嘛?骑什么车?打车啊!”张培力当时一愣,说:“协议都没签,钱还没挣呢,就这么豪横啊。”耿说:“你打车,钱就挣得到;骑车去,就挣不到。”张培力当时又一楞,但觉得好像是这个道理,就一起打车。张培力后来才想,那天过来,应该也是打车来的。当时他住在市中心,老耿的家在西北面,他们要去东南面,等于走了一个大斜角。

2001年的冬天,北四环还没修好,来北京刚满两年的顾桃带着媳妇儿在亚运村附近租了间地下室。那几年他还做着平面摄影,挣钱糊口,顾桃两口子组了个“团队”,妻子专门负责给人化妆,化好了,顾桃来拍。那几年两人常常陷入一种循环,都很纠结,但又都很无奈,只能承受。有一天出外景,要从北四环到北三环,顾桃在楼下水果摊借了辆平板三轮,上面铺一张板子,板子上坐着媳妇儿。顾桃说:“那天风还特别大,当时我蹬着三轮,迎着风。她哆哆嗦嗦坐在后面,我根本不敢回头。”

艺术家耿建翌与导演顾桃都不是学术理论派,对他们来说个体的感悟比课本上的知识体系更重要。耿建翌在后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源于“艺术可以学,不可以教”的理念,其教学方法独特,一如其艺术风格。这一理念亦引导着他帮助学生去感悟自己的想法,并找到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顾桃也不太愿意做学者,强调感性的遇见,与人、与自然、与真实的呼吸,恰如他用直觉感知所发生的事件,用影像捕捉一种在场,最后所达成的充分关怀与理解跨越语言文化阻隔。

活动日程

13:00-14:00“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展览观展UCCA
14:00-15:00 UCCA出发至顾桃工作室宋庄
15:00-16:00参观顾桃犴达罕工作室
16:00-18:00顾桃作品赏析
18:00-19:00 影人运动:打乒乓球
19:00-21:00影人派对:蒙古大餐
 

顾桃

“一直行走在路上,纪录片让我找到了我和世界的联结。”

顾桃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个被森林包围的边陲小镇里,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感染,顾桃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与生俱来的天赋,21岁那年,顾桃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艺术之路。很多人以为顾桃应该继续这种平面摄影之路,并将“观念摄影”和“主题摄影”进行到底。然而,“不走寻常路”才是他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这些年,顾桃过着“在路上”的游牧生活,走过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与陌生人相遇,拍摄记录北方边境的人们。此时的顾桃52岁,在纪录片拍摄之路上行走了20年。30岁前做过北漂,30多岁后回归故乡,重拾父亲顾德清的《猎民生活日记》,那是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深入森林,用图片和文字记录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狩猎生活。《猎民生活日记》将顾桃带到了森林,那之后,他的人生才恍然间有了重心,浮萍般无根的生活向大地深处扎下根去。他还走出父亲开拓的疆域,走向更广阔辽远的北方,用镜头记录北方边地广大的民族与世界。沿着中国的北方边境,他走出了漫长的足迹,记录了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存与生活、精神与世界。

遥想20年前,顾桃拎着自己的DV来到大兴安岭,走近大山深处的鄂温克族,跟着使鹿部落最后的族人一起上山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拍出什么。他跟着他们进入森林,森林里的寂静与幽远就像梦,让人坠入其中。迁徙,是鄂温克人的传统,随着驯鹿和猎物,哪里适合就在哪里安家。鄂温克人就像森林的孩子,一进去就变得舒展自在,他断断续续拍了7年,从积累的大量素材里剪出了使鹿部落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和《犴达罕》。

其中,《犴达罕》并不是一部单纯关于犴的片子,它所记录的正是鄂温克人的故事。一支赶着驯鹿的鄂温克人,300年前从西伯利迁徙到大兴安岭的西北麓,在原始森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生活。十几年前,由于生态迁徙等原因,大部分使鹿族人告别了森林和大山,搬进了新建的定居点,不再从事狩猎活动。一部分无法适应城镇生活的鄂温克人则牵着驯鹿,回到森林,维系着原始的生活方式。

而犴达罕是大兴安岭森林里体型大而稀有的动物,由于近年来环境不断恶化,犴达罕也越来越稀少。主人公是具有犴一样孤独气质的鄂温克猎人维加,在森林里失落悲伤,经常酒后用诗和画怀念逝去的狩猎时代。

顾桃说《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关注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现状,《雨果》讲的是个人命运,而《犴达罕》则不仅仅是纪录了一个有着奇特艺术天赋的鄂温克人维加的生命片段,也是对民族、信仰、文明的反思。而这三部影片也获奖无数,其中《敖鲁古 雅·敖鲁古雅》获得2006年广州纪录片大会“最具国际销售潜力奖”、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自然类金奖”等多个奖项;《雨果的假期》获得2011年日本山形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的最高奖——小川绅介奖;《犴达罕》入围了第51届台湾金马奖,成为竞逐最佳纪录片的三强之一。

这20多年来,顾桃一直在故乡和远方中反复往来,在边地纪录失落与孤独,常年穿梭于北方的森林雪山,他不断尝试拓展疆界,将镜头对准草原、雪山、高原,在漫长的北方边境线上与不同民族相遇,寻找与神对话的鄂温克人 玛利亚·索,记录着这即将消失的世界,看见全世界最孤独的人。在拍摄之余,顾桃还写了20几万字日记,集结成《边地记事》和《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他们关于森林民族鄂温克,在生态搬迁后的失落,猎鹰人别克无法猎鹰后的沉默,萨满文化的绵延……这些影像和文字,让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心有所依,保持着和自然的联系,敬畏自然。游走在路上,草原、森林、高山之间的人们和谐共生。

“到了我这个年龄,很多东西都已经放下了,只是去记录。不同人的人生长度可能差不多,但在不同民族和文化间行走记录,增加了我人生的宽度。看得更多后,你的心态就会更平和、平静一点。”重要的是行走、行动,是去记录,不让一切消失于空白。

行走和记录,是最好的影像漫游。

关于导师

顾桃(纪录片导演)

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1992-1995年就读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绘画系;2000-2002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修习摄影。18岁走出森林,开始绘画,用纪录片和自由生活的方式进行实践,从2005年开始纪录片创作,以“关注北方少数民族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为主题,拍摄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神·翳》《乌鲁布铁》《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等北方民族题材的纪录片。2013年出版拍摄日记《忧伤的驯鹿国》;2017年创办内蒙古青年电影周,致力于在华语范围内发掘优秀影像与有才华的年轻创作人;2020年开始大蓬车游牧拍摄“导演地图”等,2022年出版拍摄随笔《边地记事》《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参展获奖:

2014《犴达罕》 ——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评委会大奖、入围4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Spectrum单元、第51届台湾金马影展纪录片提名奖、法国第33届让鲁什国际民族志电影节纳努克大奖、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火单元评审团奖;《乌鲁布铁》—— 第11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年度十佳纪录片奖、第1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纪录片基金;

2013《犴达罕》——第二届凤凰视频纪录长片奖、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年度十佳纪录片;

2013《乌鲁布铁》——第1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纪录片基金;

2012《雨果的假期》——台湾国际记录片双年展提名、亚洲电视最佳纪录奖(新加坡);

2011《雨果的假期》——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最高奖——小川绅介奖、中国纪录片学会年度十佳第一名、亚洲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

2010《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第四届新卡里多尼亚(法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自然类金奖、第4届新卡里多尼亚(法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9《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第4届纽约莱克基金会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东京中国独立电影周;

2008《我的身体我做主》——南阿巴拉契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纪录片奖;

2008《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第5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年度十佳、 纽约莱克基金会第四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

2007《敖鲁古雅的养鹿人》——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一等奖;《敖鲁古雅·敖鲁古雅》——新加坡国际电视节一等奖、第4届中国独立电影周获奖;

2006《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广州纪录片大会”最具国际销售潜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