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九大展中,持续已久的种种膨胀、矛盾、冲突以及反叛都达到了最高峰,从这个维度上来看,它可以被看作是八五新潮的“最终章”,浪潮退去前最后一个响亮的尾声。面对运动过后的沉静,以及国际上中国当代艺术飞速的市场化,国内的前卫艺术家们如入“无物之阵”——诚如钱理群先生对鲁迅的题解所说,“分明有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当然就分不清友和仇,也形不成明确的战线;随时碰见各式各样的‘壁’,却又‘无形’”——彷徨和反思驱使着一种有别于80年代的新的非官方、非正统的实验性艺术在暗中涌动,一种从集体、宏大叙事到个人、自我关注的转向逐渐抬头,带动具有问题意识的艺术语言的诞生。
“无物之阵说起来不是战场,其实就是在战场,无论是反体制还是反传统,都是一个战场,但是这个战场并不是无物之战,而是被各种物质和权力明显的包围着人,需要去挣脱,尤其在艺术上这种挣脱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目的不是因为要克服对方,而是借对方的比照而生长出伟大的前程和创造!”
“而‘无物之象(或像)’又是另外一层意思,‘无物之象’是指的艺术作为一种显现的方式,并不是物质的显现,而是一种人性的不断变化和不断试探的革命的表现,因为这种革命常常不容易启动和发生,因为人总是会被习惯和传统限制其中,从来不去追问、习惯于自己如何被奴役和被控制。而艺术家正是在这一点上做了人类的先锋!”
——朱青生
以对日常的关注作为一种对被规训的拒斥,以及一种对体制和权利的抵抗的方法和途径,持续蔓延在耿建翌90年代的作品当中。同时,耿建翌试图在其作品中模糊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从而打开人的创作潜力,为“摘掉艺术家的帽子”,解放艺术之为认识现实的媒介、之为人所具备的功能,以实现“人在艺术中的平等与自觉”。
“反传统有3个层次的内容:第1个层次是对于压迫和奴役人的社会和现实的反抗;第2个层次是对于旧的思想观念和艺术传统,包括当代已有的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一种内在制度,以及对艺术成功和权力对艺术本身的限制的突破和反抗;第3个层次是对于更为深刻的是对于科学和理性对于人性的压迫,以及对于知识、理解所形成的惯性对人的限制的反抗。
所以我们反对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提倡‘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由此方能看见80年代一代人创造的意义。”
——朱青生
本次对话邀请到朱青生作为学术主持,王功新、展望、董冰峰为对话嘉宾,共同探讨80年代前卫艺术家对后八五的反思,及其脱胎于反思中的新的艺术语言和问题意识,讨论将尤其关注以耿建翌的艺术创作为代表所具有的独特性。
王功新(艺术家)
1960年生于中国北京,197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2002至200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013年获英国伦敦“奥利弗”戏剧金像奖最佳影像设计大奖提名。2014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2017年荣获中澳文化交流“荣誉艺术大使”。现生活创作在北京与纽约。
他是中国影像艺术的先行者和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从事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20多年前,从学习绘画开始艺术道路的王功新,在中国开始使用影像数字编辑技术进行创作。
展望(艺术家)
196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在雕塑、装置、摄影、影像及公共艺术诸多方面有很多实验性创作。1995年开始创作的《假山石》系列为其观念性雕塑的代表作,之后的部分作品以此为基础不断演化,融入各种新的尝试。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收藏于国内外重要美术馆。
董冰峰(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
现为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2005至今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和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董冰峰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亚洲 艺术文献库“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朱青生 (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史研究工作,1986年起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2005年起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6年起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著有《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十九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