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UCCA × 复旦
“大波普:生活与思想的越野”线上研讨会

2021.10.2
20:30-24:00

对话
地点:  Zoom线上

2021年10月2日, UCCA将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线上举办一场论坛,邀请哈佛大学艺术、电影与视觉研究教授戴维·乔斯里特(David Joselit)与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塞巴斯蒂安·艾根豪弗尔(Sebastian Egenhofer),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及UCCA的专家学者们展开一场中西学界关于安迪·沃霍尔、关于波普的对话。

1958年,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这就是明天”开启了波普艺术的先声。四五年后,以波普为名的一系列展览在美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幕,并由此掀起了一场新的艺术运动。自1960年代以来,不仅在英美,德国、法国以及苏联等欧洲国家,也都先后兴起了波普的浪潮。这是一场国际性的艺术运动,而其中最具旗帜性的人物无疑是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他的一系列实践皆根源于美国日常生活与文化政治的剧烈变革,其不仅放大了艺术这个概念,并开创了一种新的因应时代的艺术方式。如果说20世纪初杜尚打破了艺术惯例,重塑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的话,那么,到了沃霍尔这里,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彻底被摧毁——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半个世纪过去,风起云涌的60年代已经成为记忆,沃霍尔也早已进入了历史。然而,波普并没有消失,沃霍尔的幽灵依然游荡在世界各个角落,并催生了一个个新的波普变体,渗透至各个领域。但也正因如此,波普特别是沃霍尔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反而变得越来越刻板和教条。作为结果的波普取代了作为过程的波普,消费的沃霍尔取代了批判的沃霍尔,而这不仅是对于波普,也是对沃霍尔的误解。UCCA新展“成为安迪・沃霍尔”以视觉考古学的方式“还原”了沃霍尔的艺术生命历程和波普的历史现场,其目的正是为了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现时代的艺术和行动。

适逢“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进行之际,UCCA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围绕“大波普:生活与思想的越野”这一主题,将先后在北京、上海和线上举办四场论坛。来自不同领域的40余位学者、评论家、艺术家和设计师等,就艺术与生活、思想的关系将展开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讨论和对话。其中第一场论坛已于2021年8月15日在UCCA报告厅举行。

活动日程

20:40-21:00嘉宾致辞: 沈语冰、田霏宇
21:00-21:45主题发言: 塞巴斯蒂安·艾根豪弗尔
21:45-22:30主题发言:戴维·乔斯里特
22:30-24:00开放式讨论

关于嘉宾

戴维·乔斯里特

David Joselit

哈佛大学艺术、电影与视觉研究系教授

乔斯里特曾在1983-1989年间担任波士顿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其在1995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耶鲁大学与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任教,并在2006-2009年间担任了耶鲁大学系主任。Joselit是《无限回归:马塞尔·杜尚1910-1941》《1945年以来的美国艺术》《反馈:反对民主的电视》和《艺术之后》的作者。他共同策划了2015年德国慕尼黑布兰德霍斯特博物馆的“绘画2.0:信息时代的表达”展览。乔斯里特也是《十月》杂志的编辑,定期撰写当代艺术和文化方面的文章。他的最新著作《遗产与债务:全球化中的艺术》获得2021年罗伯特·马瑟韦尔图书奖。


塞巴斯蒂安·艾根豪弗尔

Sebastian Egenhofer

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塞巴斯蒂安·艾根豪弗尔毕业于巴塞尔大学艺术史专业。2012-2013年间,艾根豪弗尔在维也纳大学任教,并在2013-2016年在苏黎世大学担任现代与当代艺术教授。自2016年以来,其在维也纳大学担任艺术史教授。他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现代和当代艺术、现象学与现代图像系统、自马塞尔·杜尚以来的制度批判艺术史和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沈语冰

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西方现代美学、现当代艺术史论、中西艺术比较的教学和研究。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主编“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执行主编“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独立或合作译有《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梵高传》《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等15部。作品曾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八、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奖,第二届当代艺术思想论坛艺术理论奖。


孙斌

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教授

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其研究方向为批判美学(尤其是阿多诺、本雅明思想研究),实用主义美学(尤其是杜威思想研究),德国浪漫派美学(尤其是F·施勒格尔和诺瓦利斯思想研究),等。代表性著作包括专著《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守护夜空的星座:美学问题史中的T·W·阿多诺》,译著《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十卷:作为经验的艺术》等。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副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其从艺术哲学、艺术创作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论和艺术史方法论四个角度出发,对历史上形成并影响至今的艺术观念进行批判重构,致力于建构一个更具逻辑融贯性、更具现实感、更具解释力的艺术理论体系。近年来尤为关注传统文化复兴、非遗保护、社会美育、文旅产业新模式、本土艺术理论建设等问题。专著有《艺术概论》《艺术美学》《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新乌托邦主义》等,译著有《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和《影响我们时代的100位新锐艺术家》等。新世纪以来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南京社会科学》《浙江学刊》《装饰》《新美术》《美术》《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杨娟娟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批评理论研究,也从事国画、书法和油画的创作与批评。在《美术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译有哈尔·福斯特的《实在的回归:世纪末的前卫艺术》,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哈尔·福斯特的后现代艺术批评研究”。


夏天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候选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在读。目前的研究兴趣为波普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为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与实用主义哲学。合译著作有:《波普的远征》(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待出)。


田霏宇

UCCA馆长

田霏宇现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兼CEO。自2011年出任馆长以来,UCCA已在田霏宇的带领下,由私人美术馆成功转型为UCCA集团,旗下包括一座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于多地运营的美术馆,一个公益基金会和一组以艺术为核心的企业。田霏宇在任期间,UCCA已举办了70多场展览和上千场公共项目,每年向超过百万观众介绍中国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及艺术新秀。2009年至2012年,他创办了中国首个国际发行的双语当代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并担任编辑总监。此外,他还是国际知名艺术杂志《Artforum》的特约编辑,并曾担任Artforum中文网的创始主编。田霏宇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和写作经验,他曾任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大展“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的联合策展人。田霏宇在2015年被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全球青年领袖”,2016年被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选为“公共知识分子”项目的成员。田霏宇自2001年移居北京,获有杜克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硕士学位。


尤洋

UCCA副馆长

拥有十余年艺术机构从业经验,2011年加入UCCA集团。密切关注城市和消费文化发展动态与融合,此前身份多元,包括艺术机构管理者、专栏作家、策展人、艺术管理讲师、公共关系和营销专家等。曾主管UCCA公共关系部、公共社会实践部、零售部、发展部等部门业务,并将特殊项目部整合升级为UCCA新部门——UCCA Lab,专注研究当代美术馆理论,探索各文化领域之间的协作研究项目、公共艺术项目和政府合作项目。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2018-2020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览,2020年北京画廊周公共艺术项目“塑·像”,“活页青年艺术节”,网络艺术项目“良樂”等。自2019年起,尤洋策划了一系列关注网络平台生成的艺术项目,结合艺术家直播表演,讨论网络媒介对于艺术形态和艺术受众的边界拓展实践。在加入UCCA之前,曾担任《TimeOut北京》中文版杂志市场总监、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副总经理、美国迈阿密Art Asia艺术博览会亚洲顾问和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艺术顾问等。


韩馨逸

UCCA公共实践部副总监

1988年出生于湖北十堰,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获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目前担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公共实践部总监。2016年-2019年联合创立及运营替代空间Salt Projects,并实现“欲望、危险与方言”系列艺术写作双语出版物,2017年入选歌德学院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交流考察项目,2019年受邀前往挪威参访Bergen/Oslo Open艺术节项目。她曾于UCCA、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泰康空间、中间美术馆、鸿坤美术馆、亚洲当代艺术空间、北京现代文化艺术中心等处策划展览、表演及论坛项目,其译作被收录于《白立方内外:ARTFORUM当代艺术评论50年》《艺术力》,她的评论文章发表于Artforum中文网、《艺术界》及《艺术新闻中文版》等媒体平台。


主持人

吴虹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2020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讲师。在东亚文化交流、中古美术研究领域《东南文化》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合作方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第一批创建的三大哲学系之一。2006年成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科是全国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哲学类“A+学科”,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和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哲学学科位列全球第31位,宗教学专业位列全球第41位。复旦哲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全部二级学科,近年来成立了国内首个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国内首个艺术哲学系,形成了哲学、宗教学、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科学哲学与逻辑学、艺术哲学五大学科集群。经过60多年的发展,复旦哲院已经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科研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的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汇通中西,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时代,传承薪火,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复旦哲院的美学和艺术哲学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传统,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于2020年成立艺术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是国内首个在专业领域内的艺术哲学研究系科。该系科依托完整的哲学一级学科优势,主要从哲学角度推进对于艺术本身的真切反思、建设性批评、理论建构和策略性推广,促进美学学科下沉,在艺术哲学层面展开多学科的合作理论探索创新,并培养相关艺术理论人才,进而为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与艺术理论研究领域打开新局面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