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刘晓辉、汪民安、贺婧与张宇凌:真实的形状

2021.6.13
14:30-16:30

对话
地点:  UCCA报告厅
语言:  中文

2021年6月13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地邀请到艺术家刘晓辉、学者汪民安、艺术评论家贺婧围绕艺术家刘晓辉近十年的创作以及最新出版的艺术家个案研究图录《真实的形状:刘晓辉》展开讨论,艺术史学者张宇凌将担任此次对话活动的主持人。

《真实的形状:刘晓辉》以十个首尾相接的篇章构成进入刘晓辉创作的立体地形图,在深入艺术家个体创作路径的同时,也探及到当代绘画自身的一系列本体问题。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真实”,它既是刘晓辉绘画的绝对主题,也是这一主题下所衍生出的多样而不确定的创作形态本身。据此,本书的编辑和写作采用了非传统的艺术家画册形式,在以“片段式”(fragments)的写作结构贯穿全书的同时,由艺术家笔记、艺术史典籍和图像构成了另一层动态的研究注释文本,旨在从文本和图像的双重层面上不断接近一个大写的“真实的形状”——这一“形状”既是绘画的,也是书和写作的,它尝试在观念和方法、研究与批评之间探索出实验性的艺术家出版物形态。

活动日程

14:30-15:00签到
15:00-16:30对话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1 / 5

关于嘉宾

刘晓辉(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艺术家,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刘晓辉的创作着力于在不断重复的绘画经验中寻找确切和“真实”。对他而言,绘画活动既是艺术经验的建构,同时也是生活对这种经验的消解。正是在这两者交替生成和融合的过程中,绘画的真实意义得以被确凿地显现。近年来,对近似题材的反复描绘和不断涂抹、覆盖构成了刘晓辉绘画创作的主体,其结果是图像题材的进一步模糊和绘画经验的进一步确切。在被放大了的生活瞬间和每日例行的绘画“劳作”中,刘晓辉通过对“当下经验”的反复肯定和否定,来锚定自身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汪民安(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著有《罗兰·巴特》《福柯的界线》《尼采与身体》等11部。主编《人文科学译丛》(河南大学出版社)、《生产》辑刊等。

 

贺婧(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哲学视阈下的观念和图像关系问题,尤其是法国哲学和现象学视角下的现当代绘画和影像研究,并致力于当代艺术批评的实验写作。她曾先后担任《艺术界》杂志的法文主编和国际版副主编、主笔,以及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学术总监;并曾于法国国家出版与图像艺术中心、蓬皮杜艺术中心、里尔伯爵夫人博物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OCT当代艺术中心、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旧金山影像艺术博览会等国内外艺术机构和学术平台策划了多个展览、学术论坛和放映项目,她的专题研究和评论写作亦见诸于多本艺术家专题图册和国内外重要的艺术与学术期刊。

 

张宇凌(艺术史学者、作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巴黎一大,艺术史暨考古学系博士。长期为《三联生活周刊》《新知》《单读》等杂志撰写艺术史专栏。著有《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唯美主义》,译有《中世纪社会》《微精神分析》《是从中国,我给你写信》和《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