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Offsite

UCCA ×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
玛丽亚·拉斯尼格的动画数字化与修复

2023.12.28
14:00-17:00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
语言:  中文字幕

“电影是所有艺术中速度最快的,每一秒都有其意义,将这些通过沉思而创作、通过思考而理解的绘画搬上电影是一种矛盾,就好像佛教徒驾驶赛车一样。我觉得这个领域已经足够宽广,电影已经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众多有新想法的实验者。”

                ——玛丽亚·拉斯尼格

“老实说,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伊万娜(Ivana)和我都以为这纯粹是一个数字保存项目。后来才明白,我们将为这一独特的修复项目提供数字化胶片。当我们开始工作,我就明白了,这些影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意义上的可修复:其中许多影片从未作为完成品存在过,或者至少不是以现在的形式存在过。总之,许多修复项目都是如此,这也是我引用罗斯金(Ruskin)的话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修复之前先进行了保存,我们用数字技术保存了这些胶片的原貌,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改动。然后是对影片的诠释或重新诠释。”

——克劳迪奥·桑坦奇尼

玛丽亚·拉斯尼格电影修复者


2023年9月2日至2024年1月7日,UCCA呈现奥地利画家玛丽亚·拉斯尼格(1919-2014)于中国的首个重要个展——“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拉斯尼格以开创性的“身体意识”绘画为人熟知,着眼于身体带给自身的感受,而非形体外貌的描绘。

本次展览汇集了36幅涵盖拉斯尼格各时期创作的油画,以及精心挑选的代表性素描,包括从艺术家早期描绘抽象形状的作品,到20世纪70年代的“现实主义”绘画,以及晚期具有创新性的自画像。展览以主题而非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不同时期的作品结合呈现,对艺术家70余载漫长创作生涯中构思的延续与联结进行梳理。

20世纪70年代,拉斯尼格在纽约生活期间拍摄了一系列16毫米短片,在此期间,她成为艺术家团体“妇女/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公司”的活跃成员。她的动画作品采用了毛毡尖钢笔画、水彩画、剪贴拼贴画和喷涂模版画的各种组合,经常将她拍摄的镜头融入其中,如《形状》(1972)和《手相》(1974)。她的实景电影《鸢尾花》(1971 )和《巴洛克雕像》(1970-1974)采用特写镜头和多重曝光的方式,展现了不连贯的人体视角。她通过各种电影和动画技术,直截了当而又诙谐地探讨了性和性别规范、女性身体的表现、人际关系和权力动态。拉斯尼格绘画的主观性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她的情感、遭受的挫折和社会评论不仅通过自画像得到表达,还同样通过动画生物、照片和杂志剪影以及舞台场景的棱镜得到表达。

她的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影片《自画像》(1971,获纽约州艺术委员会奖)是在她纽约的工作室里创作的,她用两本电话簿、一块玻璃板和一个灯泡作为临时的动画支架。她对此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为什么要拍摄这部影片?”在她的最后一部影片《玛丽亚·拉斯尼格歌谣》(1992,与休伯特·西莱斯基合作)中也有所体现,展现了艺术家将自己的身体转化为高度校准的感官器官的过程。后者是拉斯尼格在1980年永久返回奥地利后拍摄的唯一一部影片。

1980年,拉斯尼格回到奥地利,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任教,同年与瓦莉·艾丝波特(Valie Export)一起代表奥地利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两年后,她参加了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并建立了奥地利第一个动画电影教学工作室。如今,根据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的决定,这些电影作品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影片”(Canonical Films),共10部,包括玛丽亚·拉斯尼格本人分别于1970年至1976年和1992年完成的10部作品。这些作品自那时起一直定期在世界范围内放映和发行。而第二类是“正在制作的影片 ”(Films in Progress),包含18部“作品地位”(Films with “Oeuvre Status”)的影片,以及 10部未放映的影片。这些影片是艺术家遗产的一部分,在某些必要的情况下,由玛拉·马图施卡和汉斯·维尔纳·波肖科编辑在一起并赋予片名。

拉斯尼格的第二类作品被拉斯尼格基金会和奥地利电影博物馆进行了修复。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得到了拉斯尼格基金会以及电影版权公司sixpackfilm的授权,获得了拉斯尼格经典系列和修复系列25部作品在国内的线下放映权,这些作品,是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呈现。

2023年12月28日(周四),UCCA携手北京电影学院呈现21部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的影像作品,其中包括7部经典作品和14部修复作品。与此同时,我们邀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周戭进行映前致辞,邀请奥地利艺术家汉斯·维尔纳·波肖科、休伯特·西莱茨基通过VCR的方式分享,汉斯将向观众展示如何参与拉斯尼格的电影修复,休伯特将分享与拉斯尼格如何共同创作《玛丽亚·拉斯尼格歌谣》这部作品;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实验中心主任曾志刚、策展人张小芮进行映后交流,试图通过探讨经典与修复的影像呈现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电影创作的实验性与先锋性。

关于影像

经典系列


《自画像》

Selfportrait

国别:奥地利

年份:1971

时长:2分钟

获奖:1972年纽约州艺术委员会奖

简介:影片用动画电影的技巧对艺术家的生活进行了一段带有安抚的回顾。拉斯尼格,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艺术家的头部被毡尖笔画出来,用奥地利口音的英语吟唱着她的生活,她的梦想,以及她对男性伴侣永恒的追求:“去寻找更好的另一半。”


 《椅子》

Charis

国别:奥地利

年份:1971

时长:2分钟

简介:画面显然是用毡尖笔在纸上快速画出来的,各色形状的椅子看起来就像会呼吸的生物。在一架走调的钢琴为默片演奏音乐的伴奏下,椅子们开始移动。这些物体化身的草图既像闹剧,又像一场调侃。


 《身形》

Shapes

国别:奥地利/美国

年份:1972

时长:10分钟

简介:影片中的人形随着巴赫曲调, 在羽管键琴上急速奔跑而起舞。然而, 那些丰满的掷铁饼运动员和结实的女孩的动画喷漆形象很快就迷惑了我们受文化制约的眼睛:什么是男性,什么是女性? 音乐加快了节奏。当她们在加速的微进化中跳舞时,她们的动作变得越来越性感,她们的身体也更加丰满:女性化的特征逐渐显露,但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如何评论呢?人物的剪影随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巴洛克音乐舞动着。


 《手相》

Palmistry

国别:奥地利

年份:1973

时长:11分钟

简介:影片分为三个部分:一个胖女孩唱着不想只是为了取悦男人而变瘦、她和他的第一次、面对占卜者、一场在科学和迷信行为之间的抗争。在这部影片中,拉斯尼格研究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与他人身体的感觉之间的差距:一位游荡在纽约小意大利街道上的典型的占卜者,他其实离事实并不远:“你喜欢美食!”女孩:“我只吃米饭和面条。”占卜者:“你的生命线离标题很远,你不是被它所支配的。”女孩:“我读过康德和柏拉图。”


 《巴洛克雕塑》

Baroque Statues

国别:奥地利 / 美国

年份:1970-1974

时长:15分钟

简介:在一个组合形式的蒙太奇中,圣徒的雕像以僵硬和全神贯注的姿势与真实演员的雕像交叉、切割,直到两者不再能够区分开来。通过越来越即兴化的舞蹈,真实的身体逐渐摆脱了木制模型的束缚。这是一种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成功行为,作品以多重曝光和迷幻色彩的狂喜来庆祝。

 

《艺术教学》

Art Education

国别:奥地利/美国

年份:1976

时长:8分钟

简介:对维米尔、米开朗基罗等名画中呈现的女性主义的解读。片中的约翰在说:“哦,我为什么要拒绝她? ”通过约翰说的一些相对陈词滥调的话语,拉斯尼格揭开了从维米尔到米开朗基罗等著名艺术作品的男性视角。

 

《玛丽亚·拉斯尼格的歌谣》

Maria Lassnig Kantate

 (The Ballad of MariaLassnig)

国别:奥地利

年份:1992

时长:8分钟

简介:奥地利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用14节诗向我们讲述了她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开始直至今日。同时,在背景构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是充满讽刺、幽默和智慧的动画图画。“这个世界和人们的悲剧性困惑、偏见和迷信给了我大量的素材和灵感,足以让我评论。不完美和痛苦都可以用幽默来克服。以画家的身份去写文章、对话和歌曲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但这份经历也唤醒了我的良知和责任感,即使不展现在电影之前,也可以在电影之后领略一二。”


电影修复系列

《灵魂姐妹:贝尔》

Soul Sisters: Bärbl

年份:1974/1979

时长:5分钟

简介:本片是一个充满渴望的女人的写照。贝尔持续将精力浪费在周围的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拉斯尼格用画面指出贝尔对男友的依赖, 持续与体重和自我形象作斗争,并描述了她强烈的悲伤时期, 以及自己对好友的浪费才华行为的怀疑态度。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 (Maria Lassnig) 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 (Mara Mattuschka) 和汉斯·沃纳·波肖科 (Hans Werner Poschauko) 完成。配乐由安东·韦伯恩 (Anton Webern)创作大型管弦乐队的六件作品,Op. 6。


《灵魂姐妹:希尔德》

Soul Sisters: Hilde

年份:1972/1976

时长:5分钟

简介:本片是一部纪念奥地利艺术家希尔德加德·阿布萨隆的肖像电影,她住在维也纳,在应用艺术大学任教。20世纪50年代初,拉斯尼格和阿布萨隆通过维也纳艺术俱乐部(Viennese Art-Club)相识。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 (Maria Lassnig) 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 (Mara Mattuschka) 和汉斯·沃纳·波肖科 (Hans Werner Poschauko) 完成。配乐由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创作弦乐四重奏慢乐章。


《秋思》

Autumn Thoughts

国别:加拿大

年份:1975

时长:2分钟

简介:影片《秋思》(1975)和《黑色舞者》(1974)相似,都是用动作和舞蹈来传达心理状态的电影,展示了玛雅·德伦(Maya Deren)对艺术家的影响。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里,影片有效地将一个忧郁的中年妇女(拉斯尼格饰演)与一个年轻的男舞者进行了对比,加快了影片的节奏,模糊了画面,强调了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区别,在两个人物之间的切换中暗示。虽然男人把恋爱关系视为能量的来源,但对女人来说,这种关系可能会让人精疲力竭。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根据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在电影《犹太人的赎罪日》(Yom Kippur,1970年代)的笔记完成。配乐:让·西贝柳斯 (Jean Sibelius) 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 Op. 105。


《黑色舞者》

Black Dancer

年份:1974

时长:1分钟

简介:影片以舞者哈利和他的身体为背景,以他的黑人身份为中心。如片名所示,影片进入了对黑人男性身体的艺术历史和文化描绘,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和复杂性的投影表面,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艺术社区,其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重视黑人艺术家贡献的情况。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按照拉斯尼的原始剪辑理念完成。


《百老汇》(I-II)

Broadway I, II

年份:1970

时长:2分钟(I)/ 1分钟(II)

简介:影片《百老汇》(I)和《百老汇》(II)是对1970年代纽约街头表演的探索性记录。拉斯尼格在这些自发的街头表演中目睹了经济发展和街头表演的独创性, 她利用这些电影来挑战和推动她自己的实验, 通过镜头, 艺术家展示了纽约市本身作为一场鼓舞人心、奇妙的大规模社会表演。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按照拉斯尼的原始剪辑理念完成。


《狗》

Dog Film

年份:1970s中期

时长:3分钟

简介:在影片中,拉斯尼格通过野性和驯化等多种方式来驯服自己和他人,传达了狗和人的世俗感。通过多次曝光,艺术家创造了一幅电影拼贴画: 摇摆的尾巴、长牙的鼻子、摸索的爪子和喘气的舌头缠在一起,形成了半狗半人的幽灵嵌合体。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根据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在电影《光学打印机》(Optical Printer)的笔记完成。


《邂逅》

Encounter

年份:1970

时长:1分钟

简介:《邂逅》是玛丽亚·拉斯尼格的第一部传统手绘动画电影。影片直接讲述了人际关系中固有的恐惧、勇敢、失望和狂喜情绪。艺术家[1] 使用了传统性别色彩——蓝色和粉粉色,来代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相遇,并从她自己的经历和维持浪漫关系的挫折中汲取灵感。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最终剪辑。色彩校正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完成。配乐:来自莫顿·萨博特尼克《触感》。


《教父》(I, II, III)

Godfather I, II, III

年份:1974

时长:5分钟(I)/ 3分钟(II)/ 2分钟(III)

简介:影片是拉斯尼格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2》的片场拍摄的实验电影三部曲,这是一系列诗意的纪实纪录片,取材于她当时居住的纽约社区。利用拉斯尼格于B大道工作室正好和电影拍摄地点重合的事实,她带着8毫米相机,在街上与演员和工作人员一起拍摄了几天。影片记录了她自己对科波拉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的看法,并为好莱坞最具标志性的父权制描绘之一提供了一个女性的视角。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按照拉斯尼的原始剪辑理念完成。


《头》

Kopf (Head)

年份:1970年代中期

时长:5分钟(I)/ 3分钟(II)/ 2分钟(III)

简介:在自我分析的练习过程中,影片《头》以年轻的拉斯尼格的头部雕塑为中心, 艺术家滑稽、谦逊的表演为影片添上一层离奇的幽默感。作为一部直接的、自传式的电影,影片将拉斯尼格对她生活的内心想象可视化,并向前投射到它的结论。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完成。配乐:安东·韦伯恩的《小提琴和钢琴四件作品》,Op. 7,来自拉斯尼格私人音乐收藏。


《山女》

Mountain Women

年份:1970中期

时长:8分钟

简介:影片拍摄于艺术家的家乡克恩顿州的马尔塔贝格村,记录了一位山农的日常工作,她以一种粗暴的照顾编排的方式循环地做着家务。拉斯尼格跟随她做了艰苦的工作,照顾她简陋的农场、动物和孩子,展示了山农不懈的努力所维持的广泛的生物网络。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 按照拉斯尼的原始剪辑理念完成。


《尼奇》

Nitsch

年份:1972

时长:5分钟

简介:拉斯尼格的电影采用黑白拍摄,将维也纳行动主义艺术家赫尔曼·尼奇(Hermann Nitsch)和他的《狂欢神秘剧院》表演中的紧张情节与其他图像曝光交织在一起,使她能够将尼奇的表演与其他场景并置,这些场景有时是平庸的,有时是象征性的,从而形成这样一部影片,既是赫尔曼·尼奇的肖像,也是对权力和仪式的更大审视。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按照拉斯尼的原始剪辑理念完成。


《公主与牧羊人·一则童话》

The Princess and the Shepherd. A Fairytale

年份:1970

时长:13分钟

简介:《公主与牧羊人·一则童话》是该系列中最重要的一部电影,也是最长的一部电影,这部影片在拉斯尼格生前被认为是一部正在创作、后来未完成的作品。拉斯尼格审视了这一类型的性别隐喻和陈词滥调,但没有傲慢的冷嘲热讽,而是用卡罗莉·施妮曼在她的回忆中强调的微妙来回应男性原型。影片的结局是公主选择了简单的生活,而不是满足社会的期望,对于一个总是把诚实的自我表达和个人独立看得高于一切的艺术家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按照拉斯尼的原始剪辑理念完成。配乐:约翰·约瑟夫·福克斯C大调小夜曲; 托马索·阿尔比诺尼,G小调慢板; 约瑟夫·海顿,C大调为长笛、双簧管和管弦乐队而作的第一协奏曲,Hob VIIh: 1。


《季节》

Seasons

年份:1970

时长:2分钟

简介:玛丽亚·拉斯尼的第一部电影《季节》,使用定格动画剪纸来说明历年里不断变化的动植物。这些剪纸是由艺术家自己的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纹理纸制成的,并使用发现的插图和照片作为背景,这些动态的视觉元素形成了一个动画拼贴的时间流逝。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完成最终剪辑。色彩校正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完成。配乐:杰利·罗尔·莫顿的新奥尔良爵士乐队《上流社会》。


《搬运石头·正在进行的自画像》

Stone Lifting. A Self Portrait in Progress

年份:1971-1975

时长:7分钟

简介:作为一部自传体散文电影,《搬运石头·正在进行的自画像》将拉斯尼格在纽约的时间,特别是1971年至1975年期间的图像,以及一系列突出艺术家许多电影制作方法的材料拼贴在一起。在她所有的电影中,这部影像是绘画图像和运动图像之间最直接的管道,其主题位于拉斯尼格的电影和绘画之间的连接点,呈现了一系列动画和真人场景,这些场景可以作为艺术家电影实践的亮点。

影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由玛拉·玛图什卡 和汉斯·沃纳·波肖科完成。配乐:戴维·杰森 (Dave Jasen)的《格拉泰姆舞》 (Fingerbustin’Ragtime)。  


以上剧照图片来自©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

关于《玛丽亚·拉斯尼格:电影作品》

2021年,《玛丽亚·拉斯尼格:电影作品》(Maria Lassnig: Film Works)由迈克尔·洛本斯坦(奥地利电影博物馆馆长)、埃兹特·孔多、彼得·帕克什(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主席), 以及汉斯·维尔纳·波肖科(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成员)合著。

玛丽亚·拉斯尼格是国际公认的20世纪和21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她绘画的主题,即她身体意识可见的行为,在1970年代初期的纽约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虽然其中几部电影早已成为她经典作品的一部分(例如《自画像》《鸢尾花》和《情侣》),但许多电影仍未完成。这些“正在进行的电影”可以看作是自传体的笔记,也是拉斯尼格许多可识别的主题和方法的艺术实验。2018年,这部电影遗产得到了修复,并在许多情况下由两位亲密的合作者——艺术家玛拉·马图施卡(Mara Mattuschka)和汉斯·维尔纳·波肖科(Hans Werner Poschauko)根据她最初的概念和指示完成。

该出版物有英文版和德文版,首次全面收录了拉斯尼格的电影作品,还收录了拉斯尼格“正在制作中的电影”DVD。通过大量拉斯尼格本人以前未曾发表的笔记,提供了对这位电影制作人思想世界的洞察。它包括詹姆斯·博登、比阿特丽斯·冯·博尔曼、乔斯林·米勒、斯蒂芬妮·普罗克施·魏尔古尼和伊莎贝拉·赖歇尔的贡献,以及关于重新发现拉斯尼格引人入胜的电影的广泛对话。其中,詹姆斯·博登和斯特凡妮·普罗克施·魏尔古尼的两篇文章将拉斯尼格的作品置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锋派电影的背景下,而与玛拉·马图施卡、汉斯·维尔纳·波肖科和电影修复团队的对话则揭示了重新发现拉斯尼格迷人电影的过程。

关于嘉宾

致辞嘉宾

尤洋(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UCCA集团艺术总监)

UCCA集团艺术总监和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艺术学理论博士,中国民主同盟成员,拥有十余年艺术机构从业经验,曾主管UCCA公共实践部、品牌部、发展部、观众体验部、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零售部,并于2018年将特殊项目部整合为UCCA Lab。尤洋密切关注城市和消费文化发展动态与融合,专注研究当代美术馆理论,探索各文化领域之间的协作研究项目、公共艺术项目和政府合作项目,出版过逾百篇专题文章、刊物专栏和艺术画册文章,担任北京798艺术区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政府与企业文化项目顾问,并鼎力支持和参与中国各地艺术公益项目。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2018-2020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览,2020年画廊周北京公共艺术项目“塑•像”,2020年“秦思源:园音”,2021年“图像的旋踵”,“活页青年艺术节”,网络艺术项目“良樂”,2022年“图像的影子”和UABB深港双年展声音艺术单元“万籁之迹”等。自2019年起,尤洋策划了一系列关注网络平台生成的艺术项目,结合艺术家直播表演,讨论网络媒介对于艺术形态和艺术受众的边界拓展实践。


周戭(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环境设计(虚拟空间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创作领域涉及影像、装置、电影视效设计、展演展陈设计等多个领域。个人作品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近年来,不断研究和实践虚拟空间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与跨界表达。


映后分享

汉斯·维尔纳·波肖科(艺术家)

奥地利艺术家、策展人。曾是玛丽亚·拉斯尼格的学生和助手,直到她2014年去世,现任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董事会成员。2018年,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与奥地利电影博物馆密切合作,对拉斯尼格“进行中的电影”(Film in Progress)的原始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和修复。汉斯和玛拉·马图施卡(Mara Mattuschka)按照拉斯尼格最初的构思和指示,修复这些电影遗产,并在国际上大受欢迎。2020-2022年,汉斯参与合著拉斯尼格的三部出版物:2020年的《玛丽亚·拉斯尼格给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信:与艺术共存,让人不再枯萎》(Maria Lassnig: Letters to Hans Ulrich Obrist: Living with Art Stops One Wilting!),2021年的《玛丽亚·拉斯尼格:电影作品》,2022年的《访谈:你必须双脚跳入绘画中》(Interviews: You Have to Jump into Painting With Both Feet)。


休伯特·西莱茨基(艺术家、导演)

奥地利艺术家,主要以其动画电影而闻名。1946年出生于奥地利卡林西亚州,1968-1973年就读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1975-1976年就读于波兰罗兹国立电影学院。1968年,进行了第一次电影实验。与兹比格涅夫-雷布奇斯基(Zbigniew Rybczyński)一起创作了第一部动画电影。他的电影风格?是作者电影,主要负责从剧本到音乐的所有制作领域。他与格哈德•鲁姆、安东尼奥•菲安和格诺特•沃尔夫格鲁伯等作家,玛丽亚•拉斯尼格、托恩•芬克等画家及沃尔夫冈•米特勒等音乐家一起工作。由于对动画电影的专长,其作品在奥地利电影先锋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70年代,创作了不以广告为目的海报、大型实验彩色摄影、电子机械、声学反应装置等。1982-2012年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玛丽亚•拉斯尼格教授的大师班上建立并管理“实验动画电影工作室”。1984年,创立了国际动画电影协会(ASIFA)奥地利分会(Asifa Austria)。1986年至1991年间,成为奥地利电影推广委员会成员,维也纳艺术之家的董事会成员。1988年成立维也纳动画电影制作公司(Animotion Films Vienna),1989年成立A.S.K.电影小组,1990年至1991年,担任布伦瑞克艺术学院电影系讲师。1992-1994年成为奥地利驻布鲁塞尔欧盟媒体项目代表;2008年,在工作室成立25周年之际,为奥地利年轻电影制片人设立了多个类别的休伯特•西莱茨基奖,奖励艺术和实验短片或动画。2011年、2012年、2013年、2016年在路德维希堡BW电影学院讲学;2016年在魏玛包豪斯大学讲学,成为魏玛短片节评委;2016年担任柏林沃尔克斯布恩国际电影节诗歌电影大师班评委;并担任维也纳、克拉科夫、汉堡、华沙、斯图加特、马赛等电影节评委、“自由影院”策展人等。


陈廖宇(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

动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生于197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主要导演动画作品有网络动画《黑匣子系列》《蜚闻记》等,电视系列动画《天天好习惯》《面粉镇的节日》等,动画电影《吃货宇宙》,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等。


曾志刚(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实验中心主任)

电影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实验中心主任。从事数字电影摄制工艺与技术研究多年。曾为《银饰》《租期》《世界》《三峡好人》《夜车》《冈拉梅朵》北京市总工会宣传片及移动奥运展馆环幕影片等提供制作与技术服务;《影像数字化与数字影像修复》《数字电影摄影机性能对比研究》《数字中间片校色过程中的色彩管理概述》《色彩管理中胶片密度与色度转换模型研究》《色彩管理中的密度自动测量系统研究与实现》等科研成果论文多次获奖。


张小芮(策展人)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专业,从事策展与写作。其实践以策展、专栏、纪录片、访谈等形式呈现。近期策划展览及项目:“时间的温压”群展(北京,2023);受奥地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委托的中奥拍卖论坛。研究主题包括:跨文化、底层意识、行为艺术、女性主义、实验影像、艺术区流变、城市更新等。


主持人

林立(UCCA公共实践部策划人)

关于合作方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


中国电影视觉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