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Edge

“马蒂斯的马蒂斯”系列公共实践
第三站 形式主义之争

2023.12.16

对话, 特邀导览,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UCCA Edge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携手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呈现现代主义艺术巨匠亨利·马蒂斯(1869-1954)于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在展期内,UCCA公共实践部以“马蒂斯的马蒂斯”为主题,围绕展览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社会议题策划系列公共实践项目。继北京站的丰富活动之后,上海UCCA Edge公共实践团队继续邀请观众走进马蒂斯的创作生涯,并深入探究以马蒂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中国文艺美术的影响。

第三站活动日围绕“形式主义之争”展开,当天将有特邀导览、对话及影像艺术交流等三场活动,我们将跟随特邀导览嘉宾了解作为书籍艺术家的马蒂斯,以及这位艺术多面手在建筑、雕塑与空间设计等领域的实践。对话部分将继续关注马蒂斯及野兽派的作品对中国1920-40年代现代绘画运动的影响,重点讨论林风眠与“形式主义”。


特邀导览

UCCA Edge公共实践部邀请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老师担任嘉宾,从马蒂斯晚年的剪纸创作以及艺术家书籍(livre d’artist)的概念切入,关注他最著名的艺术家书籍《爵士》以及为文艺杂志《Verve》所设计封面中的马戏团、岛屿和神话意象。我们将巡游马蒂斯为斯特凡·马拉美、乔治·杜威特等当代作家,以及奥尔良的夏尔、玛丽安娜·阿尔科福拉多等中世纪与近代作家的作品所画的插图,探讨作为书籍艺术家的马蒂斯对于图文互释、书画关系的理解。活动将聚焦马蒂斯笔下诗歌与绘画的对话、绘画与音乐的对话,探索光影、信仰、旅行、白日梦、飞翔与坠落等主题如何成为马蒂斯探索自身心灵和时代精神的媒介。我们还将通过旺斯礼拜堂的案例,察看马蒂斯在建筑、雕塑、室内装潢、服装设计等领域的互动性实践,以期更好地走进艺术家和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话

在展览最后一部分,UCCA特别策划了“马蒂斯、野兽主义与中国现代绘画”章节,对马蒂斯的作品及野兽派如何传播至中国,及其对中国1920-40年代现代绘画运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此部分通过大量历史文献与常玉、刘海粟、丁衍庸、关良等近代画家的珍贵原作,追溯了马蒂斯的艺术(多通过留日学习的中国艺术家)从法国传到中国的历程,以及当时错综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艺术发展图景,从现代主义风格、左翼文艺思潮到传统文化的调和生成,各方意识形态与风格流派纷纷登场。藉由对这一段中国当代艺术“史前史”尘封一角的回溯,呈现了当时中国艺术家如何受马蒂斯的启发进行突破性的全新探索。

我们围绕这一章节组织三场对话活动。第一场关注了孤岛与摇摆时代中的明星之一李骆公;第二场将讨论“形式主义”在中国,邀请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胡斌作为主讲嘉宾,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鲁明军老师一起,从理论书写到日常生活再到具体的艺术研究,详解“形式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广泛使用,并以中国近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林风眠(1900-1991)的艺术探索为具体案例,回溯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话语关系史。

如果查阅民国报刊,会发现“形式主义”这一概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学研究、性别、艺术等各个方面。实际上,在西方美学、文艺学史上,形式主义一词也包罗万象,从古希腊罗马的“形式主义”一直到现代阶段的“贝尔的绘画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形式主义”、“解构主义的形式主义”等,不一而足。

就艺术而言,形式主义的定义和来源十分复杂,但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因现实语境的原因,逐渐被用作对“玩弄形式”的现代派的贬称,并和资产阶级相联系。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和艺术运动中,林风眠常常被当作形式主义的核心人物而遭受批判。于有限的空间中,林风眠如何作出回应?他的艺术探索和“形式主义”到底构成什么关系?本场对话将从这一特殊时刻出发,回溯历史上林风眠关于形式与形式主义的观点的演变过程,以及形式主义在中国讨论的语境,进而分析其被归入“形式主义”阵营的过程和缘由。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林风眠这个个案还可连接起众多现代派艺术家的探索,因此,通过“形式主义”这一话语概念切入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脉络,或许可以窥探以往历史书写中未被厘清的多重线索和关系。


影像艺术交流

展览“马蒂斯的马蒂斯”通过章节“马蒂斯与书籍插画”,向观众介绍艺术家所绘制的书籍插图与设计封面。该章节介绍了马蒂斯与艺术出版商人特利亚德的合作,并以此为线索汇集20世纪众多现代主义大师的艺术书籍,其中包括马克·夏加尔所绘艺术书插画《达芙妮与克洛埃》,为观众呈现文学、艺术、出版行业密切交流所带来的创造力迸发的文化图景。

活动日当晚,UCCA Edge与数梦DDDREAM共同呈现“马蒂斯的马蒂斯”系列影像《夏加尔与马列维奇》。这部剧情传记影像关注欧洲现代艺术家马克·夏加尔与马列维奇两位分别坚持超现实主义与至上主义的艺术家,他们在20世纪初的战火与动荡时局中放下流派之争,转而联袂绘制巨幅画作、惺惺相惜彼此的艺术理想,以此激励士兵、鼓舞士气并取得成功。借此影片,我们也将看到更为丰富的20世纪艺术图景。

影片信息: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

Chagall-Malevich

导演:亚历山大·米塔

类型:剧情/传记

制作:SHIM Film, Marmot-film

年份:2014

片长:116分钟

版权:本片中国大陆地区版权由数梦DDDREAM独家提供

活动日程

14:00-15:00特邀导览:包慧怡UCCA Edge展厅
16:00-17:30对话|“形式主义”在中国:另一种现代艺术话语关系史UCCA Edge报告厅
19:00-21:00影像艺术交流丨《夏加尔与马列维奇》UCCA Edge报告厅

视频资料

01:07:21

01:46:26

视频资料

1 / 2

01:07:21

01:46:26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1 / 16

关于嘉宾

特邀导览

包慧怡(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研究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中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互动。出版有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专著《塑造神圣:“珍珠”诗人与英国中世纪感官文化》(英文)、《中古英语抒情诗的艺术》《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评论集《缮写室》《青年翻译家的肖像》等作品多部。出版文学与社科译著近20种。历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爱尔兰文学交流会译者奖、上海市文学艺术奖、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奖等。


对话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专注的研究方向有中国革命美术史、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览史,长期从事现当代艺术的批评与策展。著有《视觉的改造:20世纪中国美术的切面解读》《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等。

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 OCAT上海馆,2017-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博而励画廊,北京,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坪山美术馆,深圳,2020)、“靡菲斯特的舞步”(SGA沪申画廊,上海,2021)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目光的诗学:感知—政治—时间》(2019)、《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2020)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10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关于合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