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艺术论坛起源于2016年,每年邀请学者和艺术从业者共同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述和讨论。历届话题涉及“当代艺术与社会”“本土经验下的个案研究”“历史、艺术与政治”等诸多议题。本年度论坛由杜可柯策划,主题为“不止于一个词——另一种生活形式何以可能”。
论坛上半场(闭门会议,不对公众开放)
2020.12.12(周六)
13:30-17:30
主讲
蒋洪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王洪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王行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主持
伍勤(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编辑)
杜可柯(Artforum中文网主编)
论坛下半场(公共会议,观众可预约参与)
2020.12.13(周日)
13:30-17:30
UCCA报告厅
嘉宾
陈哲(艺术家)
胡昊(泰康空间研究员)
李然(艺术家)
李一凡(艺术家、纪录片导演)
仇晓飞(艺术家)
伍勤(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编辑)
张涵露(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展人)
杜可柯(Artforum中文网主编)
杜可柯
艺术写作者、翻译、艺术论坛(ARTFORUM)中文网主编。
伍勤
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编辑,从事公共知识生产与在地连结工作,关注全球社运、第三世界与全球化的“剩余”。
蒋洪生
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比较文学、文化史学,以及东亚思想史。撰有《朗西埃的艺术体制和当代政治艺术观》《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及其不满》《阿甘本文论视野中的诗与哲学之争》等论文,译有《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选》、康坦•梅亚苏《阿兰•巴迪欧的历史与事件论》等。
王行坤
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杜克大学文学系访问学者(2015-2016),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当代中国思想史。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为劳动与后/工作的思想史。
王洪喆
北京大学教师。研究兴趣涉及媒介史、冷战史、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
陈哲
1989年出生,现工作居住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作品曾展出于横滨三年展,日本(2020);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德国(2019);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2018);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日本(2018);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8);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2017);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7);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上海(2016);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6);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2011)等。她曾先后获得FOAM Talent摄影奖(2018),无忌新锐摄影奖(2015),连州摄影节新摄影奖(2012),三影堂摄影奖(2011)与玛格南基金会颁发的Inge Morath奖(2011),并受邀参与法国ARTE电视台纪录片《镜头下的中国》(2013)和日本NHK电视台纪录片《青年摄影师眼中的中国》(2014)。出版物《蜜蜂&可承受的》获得卡塞尔摄影书节2016年度摄影书奖。
胡昊
1990年出生,策展人、写作者,现为泰康空间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美学硕士学位(2017)和哲学学士学位(2013)。他的文章散见于Artforum中文网、艺术碎片 ARTSHARD、典藏、假杂志、保马、海螺社区、文艺批评、新京报·书评周刊、文汇报·文汇学人等媒体杂志。他曾于2016年、2017年入围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入选2017年“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计划:研究工作坊”,并受邀参加2019年“摄影180年在中国”国际摄影研讨会。他曾参与策划群展“打扑克的人”(连州摄影节,2018)、“重组/演绎:激活档案与公共记忆的当代艺术实践”(OCAT北京研究中心,2018)、“边界共振”(北京歌德学院,2018)和“孤军与坦克”(泰康空间,2020)。
仇晓飞
1977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仇晓飞的创作媒介主要是绘画,也包括和绘画有关的装置和雕塑,以独特的方式将观念与形式连接。仇晓飞的作品在国内外多个重要美术馆及机构展出,如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瑞士伯尔尼美术博物馆、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德国ZKM美术馆等。重要个展包括:艺术家个案研究展“赤”、“托洛茨基基长成了一棵树”(2020,北京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渐隐”(2018 ,韩国首尔佩斯画廊);“问松柳”(2017,中国香港佩斯画廊);“双摆”(2016,美国纽约佩斯画廊);“南柯解酲”(2014,佩斯北京);“反复”(2013,上海民生美术馆);“劳申伯格说,拐杖总比画杖长”(2013,北京公社);“登楼已去梯”(2010,北京博而励画廊);“隐秘之旅”(2009,首尔斗山艺术中心);“黑龙江盒”(200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李然
1986年出生于湖北。2018年从北京迁居上海。他的创作涉及影像、表演、绘画、装置、写作等多重媒介,近几年,他开启了自中国50年代以来对于话剧、舞台美术和化妆设计、译制片生产和制作、谍战电影中反面角色设置的考察之旅。艺术家常常通过照片文献收藏、角色场景摆拍、配音模仿独白进行影像写作,同时他也在绘画、声音、装置等创作里扩充这种书写更加复杂与个人化的时空。
李一凡
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艺术项目《一个人的社会》《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和《外省青年》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其拍摄的纪录片曾在众多主要的国际电影节获大奖,其中纪录片《淹没》获第55届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沃尔夫冈奖,并在很多重要的艺术活动中进行过放映。2008年在北京伊比利亚艺术中心的个展《微观叙事:档案》,2016年在重庆GCA美术馆的个展《抵抗幻觉——日常生活的仪式》,以及2019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的个展《意外的光芒》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在中国现状下,以现实本身的超越性去创造新的美学的艺术思想。
张涵露
广东时代美术馆“社区实验室”策展人,关注根植于社区和社会现实的艺术实践和组织网络。她是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历史、理论和评论硕士,参与主要策划的展览包括“展览的噩梦(下):双向剧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都市折叠”(北京央美术馆)、“偷单车的人”(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Cosmopolis #1.5: 延展智慧”(成都)和“Cosmopolis #2: 重新思考人类”(巴黎蓬皮杜中心)、“那看见万物的、知道万物的,就是万物”(画廊周北京2020)。文论发表于ARTFORUM、瑞象视点、LEAP、Flash Art及art-agenda等媒体。
华宇青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