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Edge春季新展“不安的绘画”呈现了八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韩梦云、简策、李然、李泳翔、仇晓飞、王晓曲、王之博、谢南星)的绘画作品。展览试图呈现的是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反身性和自觉,绘画在不安定的状态下对媒介边界的不断延展,以及通过不同方式做出此种努力的优秀画家们。
此次影像分享活动关注参展艺术家李然与李泳翔在绘画之外的影像艺术实践。上半场首先呈现艺术家李然三部影像作品《另一个“他者的故事”——另一个现代艺术家》(2013)、《客旅生活》(2017)和《摇身一变》(2017-2019)。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对20世纪50年代的译制片生产制作、舞台美术与化妆以及对父辈这一代“小知识分子”身份性格的兴趣始终贯穿其中。艺术家亲自参与脚本、配音与表演,以及拍摄、配乐、剪辑等制作环节。
影像分享的下半场将呈现艺术家李泳翔的影像作品。他的创作长期聚焦于绘画、雕塑、影像与音乐等领域之间的跨媒介实践。《我不爱(吸血鬼食人有道)》(2020)、《金丝小调(继唐尼海瑟薇与卡彭特兄妹)》(2019)《A View From a Suspended Bridge》(2019)这三部影像作品都反映出艺术家以混杂媒介、形式与现有文化特性,对权威观念与既有权力结构所发起的挑战。
《另一个“他者的故事”——另一个现代艺术家》(2013)
时长:7分5秒
“他者的故事”取自批评家拉希德·阿莱茵于1989年在海沃画廊所策划的展览“他者的故事:战后英国亚非艺术家展”,指出了“非西方艺术家在现代主义艺术史中缺席”的问题。此次放映的影像作品《另一个“他者的故事”——另一个现代艺术家》,是李然的单频录像文献装置《另一个“他者的故事”》(2013)中的录像部分。在这件创作题目上,艺术家用了“另一个”为前缀,来呈现其脑海中臆造的“现代艺术家”,并在片中由艺术家本人扮演,模仿了三、四十年代黑白电影的视听语言。完整的录像文献装置作品思考了传统艺术史叙事、父辈的历史境遇与艺术家自身的当代艺术实践,而影像部分由艺术家本人演绎另一位异于自身的画家,更突出对“画家”这一身份的理解。
《客旅生活》(2017)
时长:33分
这部半虚构的影片以艺术家个人收藏的静帧照片为主,这些图像记录了从1954年到1964年新疆建设兵团在五一牧场的生产实习,此外还包括了50-80年代的新闻摄影、舞台剧照等。故事以五一牧场配种养殖的三代羊群类比基督徒的迁徙生活,并以世代之间矛盾重重的异梦为线索串联。而在故事的叙述中,艺术家也身在第三者和当事人的多重角度看待基督徒与周遭世界在语境上的裂痕。
《摇身一变》(2017-2019)
时长:15分30秒
《摇身一变》以舞美、服化、表演切入一个与艺术史同构的立体空间,在影片的三个章节:“对着镜子思考”“狐狸与棕熊,秃鹰与鳄鱼”“除不灭的幻觉,你到底是谁?”中,照片文献收藏、角色场景摆拍、配音模仿独白以及多变的影像写作,重构了这个“抽象的现实主义”。影片从1958年苏联专家瓦·瓦·捷列夫佐夫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开设的化妆研修班开始讲起,直至80年代初,中国的舞台美术设计主张从摆脱十九世纪欧洲舞台美术系统中的“幻觉主义”,到推行和承认“舞台的假定性”,而当这种“假定性”并未拥有自我解析的那一刻,现实主义的语调再次使其戛然而止。就像影片中那些重新摆拍的“配角儿”,无论以何种姿态倒下,都不过是一种变装“游戏”,那个国家主义的“幽魂”从未退场。
《A View From a Suspended Bridge》(2019)
时长:5分53秒
《我不爱(吸血鬼食人有道)》(2020)
时长:27分1秒
《金丝小调(继唐尼海瑟薇与卡彭特兄妹)》(2019)
时长:9分50秒
1986年出生于中国湖北,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0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李然的创作涉及影像、表演、绘画、装置、写作等多重媒介。近几年,他开启了对中国1950年代以来的话剧创作、舞台美术和化妆、译制片生产和制作、谍战电影中反面角色设置等主题的考察之旅。他常常通过照片文献收藏、角色场景摆拍、配音模仿独白等形式进行影像写作,同时也在绘画、声音、装置等创作里扩充着这种更加复杂与个人化的书写时空。
他的单频影像作品曾在纽约犹太美术馆、伦敦ICA当代艺术机构等机构及独立电影节、艺术节放映。他在2014年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中获得“最佳艺术家奖”,并入围2017年平丘克艺术中心的“未来世代奖”提名。重要个展包括“寂静之外”(里森画廊,纽约,美国,2022);“触不可及”(克里斯安德森画廊,哥本哈根,丹麦,2021);“你是谁”(AIKE,上海,中国,2019);“客旅生活”(香格纳画廊,北京,中国,2017)等。重要群展包括“极简主义-极繁主义-多重机制”(善哉艺术中心,首尔,韩国, 2022);“ON|OFF 2021:回到未来”(和美术馆,佛山,中国,2022);“内部的流动:明白笔记巡回展”(四方美术馆,南京,中国,2021);“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OCAT上海馆,上海,中国,2021);“忍不住转身”(中间美术馆,北京,中国,2020);“生活应用”(昊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寒夜”(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7);“美术馆开/关——遭遇蓬皮杜”(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2016-2017)等。
1991年出生于长沙,现工作生活于德国柏林。他于2014年获得中央圣马丁学院平面设计与动态影像学士学位,2020年于法兰克福Städelschule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同年获第八届华宇青年奖提名。李泳翔的艺术实践涉及多种媒介,兴趣主要聚焦于绘画、雕塑、音乐和影像之间的跨界领域。受互渗式的文化理解以及艺术家自身流散经验的影响,李泳翔以混杂媒介、形式与现有文化特性的方式,对权威观念与既有权力结构发起挑战。
重要个展包括“艺+巴黎:由巴塞尔艺术展呈现‘Yong Xiang Li: 8 Chairs (Adolescent Fabrications)’”(天线空间,巴黎临时大皇宫,巴黎,法国,2022);“Inside Job”(LC Queisser,第比利斯,格鲁吉亚,2022);“姗姗来迟”(Futura,布拉格,捷克共和国,2021);“Superfluous”(Schwabinggrad,慕尼黑,德国,2021);“Curl”(Galerie Emanuel Layr,维也纳,奥地利,2020);“Companion”(Jean Claude Maier,法兰克福,德国,2019)等。重要群展包括“Identity Not Proved: New Acquisitions of the Federal Collection”(联邦艺术博物馆,波恩,德国,2022);“那里的风景”(Sadie Coles,伦敦,英国,2021);“隐隐绰绰”(Layr,维也纳,奥地利,2021);“2020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漫长的问候”(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