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层层堆叠的地壳本身携带着色彩,是否可将颜色视作一种风景?
作为物质的颜料给我们留下了多彩的历史记忆:白垩纪时期沉淀于西欧的白色矿土,乍听之下或许仍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而一万五千年前原始人在法国拉斯科洞窟中涂抹出野牛与猛玛象等形象所采用的赤铁矿,已然成为了人类最早使用的创作颜料之一。侏㑩纪晚期,化石种杉木在气候逐渐变暖的大陆板块上(包括现今东亚和北美地区)卖力生长,而后其木材被烧制成炭粉,亦宣告了人类最广泛使用的黑色颜料之一的诞生;八世纪起,中国开始向外输出广为流传的陶器——其中以江西高岭土制成的陶瓷,坚若琉璃,白如玉雪;从阿富汗开采的青金石,则经由骆驼商队陆路运输至欧洲,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昂贵的一抹蓝色……我们构筑色彩所使用的颜料,其实来自大地的馈赠,是历史与文化的深沉积淀。
UCCA沙丘美术馆展览“后视景观:一段关于所有权的旅程”期间,UCCA邀请参展艺术家苏予昕展开一场手工粉彩颜料制作工作坊。在本次活动中,苏予昕将基于自身绘画实践中对颜色的媒介研究,带领参与者在地壳亿万年的演化中,选取不同时期的原生色彩,混色、调制并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手工粉彩。参与者将在与材质互动的过程中,重新认识环境与艺术史进程中的必然与偶然。
本次工作坊你将获得:
自然环保的手工矿物颜料
重访地球历史的深刻体验
海边手作的心灵放松之旅
苏予昕(艺术家)
1991年出生于台湾,2016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苏予昕将绘画视为多种学科、各种感性能力相互交涉的场所。长久以来,画家身处整个视觉工业的一环,绘画的演进折射着物质世界的发现与再创造。绘画不仅见证了文化和自然交流的历史,也投射着画家在战争及迁徙史中的角色,涉及风景的侵占与归还、颜色的开采与其牵动的贸易史。当绘画的历史专注在梳理图像风格的演进时,色彩的科技正不间断地演化——苏予昕采集、研制、加工这些散布于地壳之上的色彩元件,并在画布上描绘、挤压、堆叠出新的秩序,对她来说,如此的风景绘画是一种重新布置矿物、植披、有机与人造物的地质学实践。
曾参加的重要展览及项目包括:“绘画无声”(泰康空间,北京,2021);“2020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漫长的问候”(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图像感到了不安”(没顶画廊,上海,2020);个人项目“几乎没有记忆”(没顶画廊,上海,2020);“用色拼字”(关渡美术馆,台北,2019);“此地有狮”(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野根茎”亚洲艺术双年展(台湾美术馆,台中,2018);“违章建筑III- 特区”(长征空间,北京,2018);“平面震颤”(长征空间,北京,2016);“未来岛屿”(萨奇美术馆,伦敦,2016);“Refuse: Refuge: Re-fuse”(The Koppel Project, 伦敦,2016);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