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Edge

真实的边界:从《青年史》的跨文化现场展开

2023.6.10
14:00-16:00

对话
地点:  UCCA Edge报告厅
语言:  中文

《青年史》由戏剧人赵川(上海)发起,与阿努贾·戈莎卡(Anuja Ghosalkar,班加罗尔)、宽迪思瓦·詹姆斯(Qondiswa James,开普敦)、皮埃尔-安吉洛·扎瓦格利亚(Pierre-Angelo Zavaglia,日内瓦/巴黎),以及音乐人迪米特里·德·佩罗(Dimitri de Perrot,苏黎世)和莱奥·科林(Léo Collin,苏黎世)合作,组成超越地域和世代的联合创作及表演小组,共同投入这个国际的跨越文化、媒介和跨线上线下的调研与创作项目。

实验性现场作品《青年史》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它是自2016年开始,由赵川与瑞士文化基金会共同发起和推动的名为“他者的舞台”的表演和研讨项目的延续。2023年4月,《青年史》分别于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AMNUA)呈现。

《青年史》项目的实验性现场向美术馆观众呈现了独特的观看体验。在线上与线下共构的空间中,四位艺术家与两位音乐人通过讲演、对话、音乐演奏、即兴绘画、行为与肢体表演等形式,将长达一年的集体创作过程浓缩为紧凑的现场,把关于“青年”议题的跨文化讨论开放给更多对此关切的人们。 

本场圆桌讨论邀请三位于北京与南京现场观看《青年史》的嘉宾:陈恬、董锐蛟、顾灵,与《青年史》项目发起人赵川,对项目现场呈现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部分展开演后交流,并由此出发展开讨论,从戏剧构作、当代视觉艺术、跨文化交流、社会史与文化史等角度,进一步思考关于“青年”议题的讨论带来的启发。

感谢巢佳幸、姚梦溪、杨悦(《青年史》项目统筹)、滑惜子(《青年史》项目多媒体搭建),参与本次圆桌讨论前期筹备中的线上采访并分享观演与制作体验。本场对话由UCCA Edge公共实践助理策划人吴伊瑶策划。

活动日程

13:45-14:00签到入场
14:00-15:30圆桌讨论
15:30-16:00问答交流

视频资料

02:14:07

视频资料

02:14:07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1 / 6

关于嘉宾

陈恬

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曾任《戏剧与影视评论》副主编(2014–2022)。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剧场、欧洲后戏剧剧场,同时从事戏剧评论和译介工作。


董锐蛟

旅美青年戏剧学者、策展人、戏剧构作,目前为纽约市立大学博士院(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the Graduate Center)戏剧与表演学博士候选人。论文及写作可见于《TDR: The Drama Review》《Theatre Survey》《黑齿》等学术期刊及刊物。

 

顾灵

独立研究者、艺术机构内容诠释与公关顾问,获选2022–2023首届德英策展学者。拥有逾十年的文化艺术传播与管理专业经验,自2015年起就任深圳设计互联与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品牌总监,曾任上海外滩美术馆营销发展总监、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数字艺术主管,曾为国内外多家组织和机构策划与主持过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她也是一位活跃的写作者、翻译和编辑,经常为国内外艺术刊物与大众媒体的艺术栏目撰稿,曾任《燃点》编辑。2013年,她译著了《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小汉斯的通信》;2015年,她与艺术家李牧合作编辑了由荷兰Van Abbe博物馆资助的出版物《一人,一村,一馆》(即艺术家李牧的“仇庄计划”);2017年,她的编辑方案《久视不识》获杂志《艺术世界》“长读”特刊奖并得以出版。她也是读书播客《一叶障目》的主播。


赵川

跨越多重创作领域,是民间剧团“草台班”的共同创建与主持者。他执着于探索艺术与社会实践如何交织——什么是其中的个人、集体、身体、思辨、纪录与诗意,主导的剧场创作包括关于底层困境、革命史和未来探讨的“社会剧场三部曲”(2006-2017):《世界工厂》《小社会》与《狂人故事》,以及近年的《蛤蜊岛》(2021)、《家园》(2022)等。他已在海内外出版多种书籍,包括《激进艺术小史》(2014)、《不弃剧场》(2021)等。


关于支持方

瑞士文化基金会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于2010年成立,旨在支持中瑞两国艺术家与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项目促进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知识与经验的分享。目前,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瑞士当代艺术,其中包括视觉艺术、设计、建筑、音乐与舞蹈等众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