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UCCA ×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系列
共栖与绵延:生物学、人类学、科幻与艺术的对话

2025.4.20 - 2025.5.18
15:00-17:00

对话
地点:  UCCA报告厅
语言:  中文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呈现展览“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营造了一个跨越生物学、技术、哲学与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多感官世界,艺术家安妮卡·易的创作实践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进化、创造力和共存形式的本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平行系列对话“共栖与绵延”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联合发起,旨在发现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哲学领域的思考者与当代艺术创作者之间的合作与共振,就“利他机制”、“自我意识”等话题从不同角度切入交流,以及如何在真实且连续的时间体验中形成历时性的互文机制。该系列的三场对话将邀请生物学、医学人类学以及科幻写作等领域的学者,与具有跨媒介创作经验的艺术家们展开对谈。

活动日程

2025.4.20(周日)15:00-17:00以蚁为序的生命网络个体、群体、超个体;
意识、自我、他者;
利他、共生
2025.5.10(周六)15:00-17:00自然代码、身体语法与技术寓言自然秩序、身体认知、技术语法、算法权力、共生叙事
2025.5.18(周六)15:00-17:00机器、梦境与时间旅行生成、创作主体、媒介逻辑、现实感知、时间体验、未来叙事

以蚁为序的生命网络

在“共栖与绵延”系列的首场对话中,演化生物学家张国捷教授与艺术家刘帅将以科学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双重视角,从蚂蚁社会所揭示的生命网络开始,探讨多物种共生的深层关系。张国捷教授将基于其在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与生态演化领域的研究,介绍蚂蚁如何通过复杂的社会结构、协作模式和基因适应,实现物种的演化与环境的共塑,并由此探查生命系统的动态平衡所带来的启示。艺术家刘帅则将通过其艺术实践,展现蚂蚁作为个体与群体、自然与人造世界之间的媒介角色,以其艺术语言关照这一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生物,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生态与伦理意义。对话中,对生命、共生与感知边界的探讨将延伸至隐于生命网络之中的哲学议题。本次对话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陆俏颖老师担任嘉宾主持。


本期嘉宾

张国捷(演化生物学家)

现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生命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入选中组部创新人才项目。曾任哥本哈根大学终身教授、生物多样性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基因组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相关工作厘清了多个代表性物种类群的起源及演化之谜,阐述了演化历史上辐射性物种大爆发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揭示调控多种生物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丰富了我们对物种形成、自然选择学说和物种适应性遗传创新的理解,并为人类组织器官和功能的溯源及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演化视角下的新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入选“中国十大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此外,研究团队以蚂蚁为模式生物系统,研究生物社会分工和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式和遗传机制,揭示了生殖分工是个体社会行为分化以及社会系统演化的重要推动力。

刘帅(艺术家)

艺术家、昆虫研究者。他以因人类活动而被迫迁徙的生物视角出发,通过作品去回望和预演土地、人、非人生命之间易被忽略的微光与刺痛。他长期关注外来物种入侵、动物贸易等议题,近年来他的在地工作延伸至中东战争地区,探讨军事污染等战争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影响。刘帅曾获UCCA&新天地“燃冉”青年艺术家锐意探索奖(2024)、荷兰生物艺术&设计奖(Bio Art & Design Award 2024)、克劳斯亲王种子奖(Prince Claus Seed Award 2023),以及单向街基金会·水手计划(2024)和歌德学院“地方知识与多元化生态感知”项目支持(2022)。

 

嘉宾主持

陆俏颖(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2020-2021北大博古睿学者,悉尼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有关生物学哲学和一般科学哲学的研究。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委员会理事。主要工作包括延展基因中心论的理论奠基以及运用结构因果模型分析基因的因果性,她也对自然选择的单位,拉马克主义的复兴、基因编辑等话题有所探讨。成果已发表于国内外重要期刊。

自然代码、身体语法与技术寓言

系列对话的第二场活动中,人类学家赖立里与艺术家郭城将围绕“自然代码、身体语法与技术寓言”展开跨学科对谈。赖立里教授从人类学与科学技术研究(STS)的视角出发,探讨技术与身体的缠绕如何重塑与定义感知——从后人类身体的流动性到物的伦理张力,揭示日常实践中技术实践与生命经验的复杂交织。艺术家郭城则以雕塑与装置为载体,通过剖析基础设施、数字身份与算法权力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双向编码,将其中抽象的纠缠关系转化为可感知的感官体验。从“自然代码”的系统性到“身体语法”的规则性,再到“技术寓言”的叙事性,两位嘉宾将打破学科界限,共同追问:技术是否可能成为重构自然秩序与身体认知的“语法”,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是否可能超越工具性逻辑,转向更具开放性的共生叙事?对话将以去中心化的视角,引领观众展开一场关于技术民主、生态感知与未来主体性的思辨探索。本场活动由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王佑佑主持。


本期嘉宾

赖立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

2023-2024博古睿学者。研究领域为身体、医疗实践、日常生活。主要在文化人类学理论视野下将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与传统医学知识体系并置考察,包括传统知识的现代转型、科学技术与社会、多元医疗等方面。著有Hygiene, Sociality, and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2016年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Gathering Medicines: Nation and Knowledge in China’s Mountain South(2021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在The Sociological Review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ciety and HistoryPositionsAnthropologica,《探索与争鸣》《开放时代》《思想战线》《文化纵横》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郭城(艺术家)

艺术家,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曾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执行总监(2015-2017),荷兰自由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访问研究员(2017),并从2013年起兼职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至今。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他的工作围绕着行星视角下的泛人造物和基础设施展开。近期个展包括:“公园”(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22);“近乎无意”(魔金石空间,北京,2020);“地气”(广州画廊,广州,2019)。群展包括:“山鸣水应”(M+美术馆,香港,2024);“时间的幼虫”(上纽ICA,上海,2024);成都双年展(2023);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3);“元素小说”(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2023)等。

 

主持人

王佑佑(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

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伦敦考陶德艺术学院艺术史系。2022年加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任公共实践策划人,为“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劳伦斯·韦纳: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鸟头:云云”、“莫毅:我在我的风景里”等展览策划系列公共活动。

机器、梦境与时间旅行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科幻与艺术如何回应技术对时间、意识与现实边界的重塑?系列对话的第三场,科幻作家宝树与艺术家曹澍将以科幻文学与数字媒介艺术作为路径,探讨AI如何介入创作、影响人类的时间体验,并挑战传统的现实认知。宝树的科幻创作长期关注人工智能、量子时间观与记忆构造,他将结合日常创作,探讨机器如何影响人类的时间体验、模仿梦境的非线性叙事,并通过文字与图像生成塑造迷幻与荒诞意象。曹澍则以数字影像、游戏装置等艺术实践,分析人工智能作为创作主体的可能性,探讨其在影像生产、集体记忆建构及历史再现中的作用,并思考时间旅行在数字媒介中的表现逻辑。他近期的作品《扩散》,探讨了AI图像生成的残缺人体结构与核辐射历史照片之间的隐喻,以及摄影技术与死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对话将围绕技术哲学、科幻文学、当代艺术中的时间观念,探讨技术如何塑造现实感知与未来叙事,并触及未来的亲密关系、数字技术对“真实感”的影响,以及如何用科幻思维重新审视历史与未来。本次对话由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吴伊瑶主持。


本期嘉宾

宝树(科幻作家)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元宇科幻未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等,曾任博古睿2022-2023年年度学者。主要从事科幻小说创作与翻译,著有《观想之宙》《时间之墟》《七国银河》等九部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于各大文学及科普期刊发表逾百万字,结集出版多部。作品致力于探索生物进化与文明起源、近未来生活与伦理、时空哲学思辩等方向。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十余外文出版。屡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星球奖等多种奖项,并入围日本星云赏海外翻译单元和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等。主编科幻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未来亲子档案》等。译作有《造星主》《冷酷的等式》等。

曹澍(艺术家)

曹澍的作品表达媒介融合了写作、摄影、3D数字影像、综合材料雕塑、电子游戏装置等,近期作品的议题包括作为幽灵媒介的核能、社会主义历史科幻、超个体生命与蚁群算法、数字技术与记忆关系、加密技术、集体潜意识与克苏鲁世问题等。曾获2022年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奖、2021年上海影像博览会Exposure Award、2017年BISFF艺术探索奖等,入围首届E.A.T.PRIZE 2024。近期作品在巴塞尔乡村州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悉尼白兔美术馆、马德里Matadero当代艺术文化中心、香港M+博物馆、UCCA沙丘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天目里美术馆、OCAT上海馆、纽约Sleep Center等机构展出。近年来他也是瑞士巴塞尔Atelier Mondial(2017),日本横滨黄金町Bazaar(2019),以及慕尼黑Muffatwerk(2023)的驻地艺术家。此外,其作品入围世界各地的影展主竞赛单元,包括莱比锡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昂西国际动画节、韩国DMZ纪录片节、米兰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汉诺威国际短片节等。作品收藏于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悉尼白兔美术馆、上海昊美术馆、天目里美术馆、尧山艺术基金会、浙江美术馆等。


主持人

吴伊瑶(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

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系及艺术学院、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历史学院艺术史专业。2022年加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来,主要为展览项目策划、统筹公共实践活动,包括上海UCCA Edge“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马蒂斯的马蒂斯”,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吕克·图伊曼斯:过去”等展览的公共项目。于2023年发起并策划“漫抵达”系列对话,该项目长期关注本质为图文叙事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生态。

合作方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