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UCCA × 中国民族博物馆: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

2023.11.30 - 2023.12.3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UCCA报告厅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是中国民族博物馆通过遴选和典藏优秀民族志纪录片以构建中华民族记忆资源库的盛典,同时也是一场以学术展映和研讨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会。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所遴选出的优秀作品将进行集中展映和学术研讨;入围作品将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由中国民族博物馆搭建平台,联合多家权威文化机构——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编辑部、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共同主办。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扎根于UCCA、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兰州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由上述学术机构紧密协作,共同搭建学术研讨与展映交流平台。

本届学术展以“四海一家”为征集主题,意指四海之内,犹如一家。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美好愿望,蕴含着开放、平等、和平、包容的理念,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它强调人群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谐和关爱,是当代社会所应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尊崇这一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达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为使民族志纪录片获得更深入的学术研讨机会,以及努力拓展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此次展映多层次、多维度设置七个展映点,使入围影片能够深入到学术机构场域。UCCA一直本着构建彰显人文关怀、传播文化成果的道路为主要目的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本次学术展UCCA作为特别合作机构,以分会场的形式参与学术展交流。

11月30日至12月3日,UCCA携手中国民族博物馆,于UCCA同步展映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围绕本届“四海一家”的主题,从56部入围作品中精选14部,突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持续推进中国民族志纪录片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权威平台的建设,并忠实践行推动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初心。

本次学术展共收到来自全国667部投稿作品,再创历届学术展作品投稿数量新高。每部影片都由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认真严谨的评选。观众能在这些优秀的影像中,体会生活的百态和民族的多样。

本次UCCA呈现的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从天津皮影开始,分别展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大理彝族的飨宴礼仪、哈尼族搓梭人的头饰、广西壮族支系、云南年轻紫陶匠人、丽江纳西族的文化与传承、甘肃祁连山裕固族人的故事等,最后以福建安溪铁观音传承人的故事结束。

本次展映作品遵循影视人类学学术规范,以非虚构影像获取方式,在较充足的田野积累基础上制作完成。以民族志纪录片作品深入探索主题,引领我们践行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古老价值观。在视觉深描中看见,为记忆共享而典藏。

活动日程

11.30(周四)13:30-15:30 短片+交流《火焰山》5分钟;郑杨洋;皮影

《路上有偶》19分钟;李昊瀚;福建泉州;非遗木偶戏

《匠鑫》60分钟;许爱坤;云南建水紫陶
11.30(周四)16:00-18:00短片+交流《此生一戏》17分钟;宿梦缘;重庆酉阳铜鼓镇面具阳戏

《搓梭人》24分钟;裴邦竹、吴金峪;西双版纳;哈尼族搓梭人的头饰

《彝族跳菜》25分钟;徐蓓;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飨宴礼仪
11.30(周四)18:00-19:00 茶歇
11.30(周四)19:00-21:30短片+交流《通》9分钟;苏家缙(Soh Chia Jin);马来西亚留学生,回归祖乡潮汕的见闻

《循环的夜》19分钟;申迪;留学生在浙江义乌的所见所闻

《十一坡》51分钟;吴向列;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打工回乡,建设家乡
12.1(周五)17:00-18:30短片+交流《老小孩》76分钟; 山东淄博 ;阿尔兹海默症
12.1(周五)19:00-21:30 短片+交流《黑衣壮服饰》17分钟;蒙德珠;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吞力屯的壮族支系——黑衣壮的故事

《我的父亲和他的忧郁》78分钟;和晓丹;丽江纳西族
12.2(周六)19:00-21:30 短片+交流《裕固人家》106分钟;王旭东;甘肃祁连山及山下的裕固族人
12.3(周日)10:30-12:00 短片+交流《茶以敬天地——安溪茶人生活史》44分钟;程俏俏;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

纪录片及导演简介

《火焰山》

Flaming Mountain

2022|动画|郑杨洋|5分钟 | 天津

简介:本片借助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了一个老皮影艺人为文化传承做出艰难选择的故事:老师傅的戏班子成为村里最后一个皮影戏班。这天,一位商贩到访,打破了皮影戏班平静的生活——他即将收购陪伴老师傅几十年的皮影。眼看徒弟越来越少,观众也变得越来越少,艰难抉择下,老师傅决定变卖皮影,供小徒弟去城里读书。交易当晚,商人与村民欢聚,喝得酩酊大醉。此时,一只老鼠爬上柜台,意外将油灯打翻,存放着皮影的屋子燃起熊熊烈火。老师傅冲进火海,在火光中与皮影相拥……

郑杨洋(导演)

暨南大学电影硕士,创作多围绕传统文化相关课题展开。本科期间曾担任学院志愿者协会主席,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曾获得“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作品曾入围华鼎奖世界青年短片大赛,获得第八届天津市大学生动漫与数字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天津市文艺展演一、二等奖等。学无止境,希望自己可以深耕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路上有偶》

There Are Puppets on The Road

2023|纪录|李昊瀚|19分钟 | 福建泉州

出品: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奇异影视工作室

简介:影片以木偶非遗传承人黄清辉的事业与人生轨迹为线索,呈现他与木偶相伴40年的历程,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推广中国文化的精彩人生,深刻诠释了老一辈传承者对非遗事业的贡献。同时,作品将故事链拓展到其儿子黄江毅,作为新生代传承人,他既会雕刻木偶头,也会表演提线木偶,守正创新,给予非遗新的涵义。

李昊瀚(导演)

2000年生,福建南安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学生创作者,在校作品曾荣获近30项国家级、省级影像奖项。代表作品有《路上有偶》《方寸之木》等。部分所获奖项:入围第八届、第九届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第五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暨第十届金画眉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剪辑奖;福建省传播学会第九届大学生影像大赛一等奖;第二届潍坊杯青年之声VR新媒体大赛省级优秀作品一等奖。


《匠鑫》

The Craftsman Xin

2023|纪录|许爱坤|60分钟 | 云南建水

简介:本片分为上下两部分,采用回访影像志的方法间隔五年拍摄完成。匠人王鑫出生于1995年,是今云南省建水县最为出色的年轻紫陶匠人之一。建水紫陶器具的制作需八大步骤,其中拉坯、绘制、刻坯、填泥、修坯、烧制均由王鑫一家人协作完成,呈现出家庭制陶坊的工作模式。五年间王鑫一家生活发生诸多变化,王鑫及其妹妹纷纷成家,新加入的家庭成员依然投入到了制陶行业中,而最大的变化体现在王鑫一家对摄像机的态度上。本片试图展现拍摄对象与拍摄者关系的变化,为思考回访影像志中的权力关系提供案例。

许爱坤(导演)

云南开远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人类学、跨国民族、泰北云南人。2018年参加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影视人类学课程,作品《匠鑫》(第一部,28分钟版 )入围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第十二届优秀影视人类学成果学生单元影片。发表有相关互释论文《<匠鑫>创作与生产反思》(收录于《魁阁》期刊第5期)。


《此生一戏》

A Fantastic Yang Opera

2023|纪录|宿梦缘|17分钟 | 重庆酉阳铜鼓镇

出品: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简介:在铜鼓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农忙务农,农闲从艺”,祖祖辈辈传承着“阳戏”这种独具特色的面具戏。堂主陈永霞、旦角冷定祥……他们以种田为生,以唱戏为乐,阳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冷定祥是堂会最有威望的人之一,从少时拜师、中年丧妻,到老年为阳戏传承奔波,在他的一生中,每个重要的人与事都与阳戏不无关系。他坚守在清泉村的一方小屋中,坚守在堂会的木屋后,静待一场场大戏的开演……

宿梦缘(导演)

河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士,重庆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片。在本科期间,拍摄多部纪录短片作品,如《竹沟颂歌》《国宝文物话黄河》《八十八岁的理发师》等,并获得“致敬百年红色中原主题微视频大赛”三等奖、“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项目”优秀结项等奖项。在研究生期间,开始尝试用影像助力非遗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深入了解了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的发展历程,创作了影片《此生一戏》,并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学院奖”学生组纪录片作品单元三等奖、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首届“锦华奖”最佳学生作品奖。


《搓梭人》

Rub Shuttle

2022|纪录|裴邦竹、吴金峪|24分钟 | 西双版纳

出品:云南艺术学院

简介:搓梭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又被称为“排角人”。“槎梭”为自称,源于搓梭妇女的头饰,形似牛头上伸出的两只黑色犄角,意为“富饶土地上生活着的快乐人群”。在传统生活中,搓梭人借用植物传递信息,即植物暗语。本片通过五个章节,分别展示搓梭人特有的传统文化。

裴邦竹(导演)

202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纪录片系。该片获得毕业生优秀作品、评委会特别奖,第二届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作品征集优秀奖。大学期间曾担任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学生原创影片初评学生评委;纪实影片《茶马古道纪实影像》获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优秀奖。

吴金峪(导演)

202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纪录片系,拍摄民族志纪录片《搓梭人》,获得第二届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作品征集优秀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民族影视作品大赛优秀奖、第二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优秀奖、第十七届麻园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彝族跳菜》

Yi People’s “Tiaocai (Dish-serving Dance)”

2023|纪录|徐蓓|25分钟 | 云南大理

配乐:徐蓓(音乐录自“腊罗汉子跳菜艺术团”演出现场)

简介:“彝族跳菜”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飨宴礼仪,即跳着特色舞蹈上菜。“彝族跳菜”欢快喜庆,诙谐幽默,并有杂技特点,近年来从民间的实地跳菜演变出舞台跳菜。作者前后十年间在南涧地区跟踪拍摄“彝族跳菜”。本片通过对跳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本枝的口述采访,以及对民间“腊罗汉子跳菜艺术团”的采访和彝族婚礼跳菜舞蹈的拍摄,展现了“彝族跳菜”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过程、现状和传承及其文化内涵。

徐蓓(导演)

高级工程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摄影26年,擅长人文类影像、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拍摄。2006年10月加入云南省摄影家协会,2006年12月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多幅摄影作品发表于《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布朗族《串姑娘》参加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56个民族共同走过 ”大型摄影展。近年来从事云南彝族、哈尼族、摩梭人、布朗族、傣族等民族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拍摄。


《通》

Calling

2023|纪录|苏家缙|9分钟 | 广东汕头、潮州

出品: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简介: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竹编油纸灯笼上会写每家的姓氏,也会写“财丁兴旺”、 “德泽绵长”等吉祥的话,各家各户、祠堂庙宇都要悬挂灯笼,图一个积福纳祥的好意头。这种用竹篾编织,油纸糊面的传统灯笼,是家族生活中明亮的温馨,是祠堂庙宇里庄重的敬意,是喜庆佳节时不可或缺的颜色,更是当地人共同的家乡记忆。马来西亚留学生苏家缙(Soh Chia Jin)通过电话向奶奶述说着自己第一次踏上祖乡潮汕的见闻,在潮汕他结识了做竹编油纸灯笼的陈师傅和陈奶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然而时间不能重来,这一通又一通电话传递的是无法言说的爱与思念。

苏家缙(Soh Chia Jin)

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9级本科生。一名由于喜欢中国文化来到广州留学的马来西亚华人。主创作品《LOCKED》获得EYE2EY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23二等奖,入围2023 年学生世界影响力电影节、米兰短片电影节。喜欢记录当下,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表现本质,用现实记录引发人们对当下环境的思考。


《循环的夜》

What Can I Hold You With

2021|纪录|申迪|19分钟 | 浙江义乌

简介:Qasem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18年的阿富汗商人,虽然至今还无法流利地说中文,但他不愿意离开中国,还想要明年去四川见他的一个朋友。他从来不打车,也从来不开车,每天晚上都要步行四小时回家,他说很享受夜晚在安全的地方散步。我问他:你每天步行四个小时,当你在路上的时候,你都在想什么呢?他说,他在想念他的朋友。

申迪(导演)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短片《动物凶猛》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基石单元二等奖,入围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奈良国际电影节;短片《循环的夜》获北京国际短片联展评委会特别提及奖;纪录片YEAR ZERO入围纽约翠贝卡电影节;长片项目入选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市场,入选HAF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获得第三届山一国际女性影展创投奖。


《十一坡》

Eight Years in a Miao Village

2021|纪录|吴向列|51分钟 | 广西融水苗族

简介:苗族青年董明良是家中长子,弟弟们常年外出打工,他留守在家从事梯田稻作。董明良是苗族坡会“十一坡”的主事人,当地人称为“坡主”,但热闹的坡会过后,村里的女孩纷纷外出打工,不少人嫁到了外面。元宝村的女青年马新光外嫁了,离婚返乡的马海鲜也再次进城,这让董明良倍感失落。随着乡村的发展,公路的修通,山里山外的联系更加紧密,当地苗族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元宝村首次举办了欢迎外嫁女返乡的盛大活动。在外打工的马海鲜重新嫁回到苗山。董明良在盼望更多的人回来,和他一起振兴美好的家园。

吴向列(导演)

一级导演、二级教授、广西电视台特聘专家。90年代初开始纪录片创作,是一位具有科学背景的纪录片制作人。主创纪录片《漓江渔火》《阿春赶海》《月亮田》《海边有片红树林》《白裤子》《苗寨八年》分别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金鹰奖、骏马奖、星光奖等国家级奖项。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影视中心纪录片创作室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特聘导师,江西泰豪动漫学院专聘教授。曾担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录片推优评委、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委、加拿大班夫国际电视节评委。


《老小孩》

An Old Child

2023|纪录|焦波|76分钟 | 山东淄博

出品:焦波光影(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简介:86岁的曲福珍患阿尔兹海默症20多年了,自从13年前老伴去世后,儿女们为了方便照顾她,把她接到县城里面居住。多年的病症使得曲福珍逐渐变成了一个“老小孩”,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把子女当成了她的兄弟姐妹。为了照顾她,子女们想尽了办法,也改变了与母亲的交流方式,把她当做孩子一样细心照顾。但在曲福珍混乱的意识里,她依然想念那个曾经和老伴一手建起来的家……春节过后,儿子终于带着母亲,回到了阔别13年之久的老家。

焦波(导演)

摄影家、纪录片导演,曾任《淄博日报》摄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主要作品有摄影画册和图书《俺爹俺娘》,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川流不息》《出山记》《进城记》《老窝》《种瓜记》《淘宝村》《大众村》《大歌》等。曾获华表奖、白玉兰奖、金鸡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等。


《黑衣壮服饰》

Black Ceremonial Attire

2023|纪录|蒙德珠|17分钟 | 广西那坡

出品: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

简介: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吞力屯是壮族支系——黑衣壮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是目前那坡县黑衣壮传统服饰制作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该片以三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的访谈,串联起黑衣壮服饰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及审美特征。黑衣壮的服饰貌似粗朴,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生活智慧和美学风尚,还包含着黑衣壮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本片以纪实手法,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黑衣壮服饰繁杂的制作流程。

蒙德珠(导演)

独立纪录片人,曾创作系列短纪录片节目《走田林》12集、《探风朝南》10集、《扶贫路上》12集、《那坡·那坡》15集、《味道那坡》4集,《文博那坡》10集;微电影《执扇芳华》《梦》等。纪录片作品《绝壁探奇》荣获2011年度广西广播电视奖长纪录片类一等奖、广西新闻奖长纪录片类一等奖。纪录片作品《黑衣壮服饰》《那坡彝族跳弓节》入围“2022广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遗影像展”。《坡上彝风》入围第八届成都国际非遗节·首届“锦华奖”非遗影像展。《执扇芳华》荣获“携手同心,奋进新征程”第五届“三月三”网络短视频大赛二等奖。


《我的父亲和他的忧郁》

My Father's Journey

2022|纪录|和晓丹|78分钟 | 云南丽江

摄影:Jan Belina(加拿大)

配乐:Malcolm Sailor(加拿大)

后期:ACIC-ONF(加拿大)

出品:Red Dawn Productions

简介: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带来了深远影响,过度的市场开发使村庄变形……影片试图在这一环境背景下,倾听自己80 岁的父亲——一位毕生研究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学者和艺术家的诉说。整个影片就是一场精神之旅,不禁让人看到个体生命的美好和顽强,也让我们了解纳西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及其带给中华文化的贡献。导演深信,这样的讲述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无论什么样的变迁,心灵和精神的追求才能带来最终归宿。

和晓丹(导演)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制片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加拿大。主要电影作品:《星星的舞蹈》《开罗来电》《迷失的摩梭》《春色撩人》《我的父亲和他的忧郁》。大银幕电影《春色撩人》让和晓丹成为加拿大首位获得政府故事长片制作资金的华裔移民导演,代表加拿大电影局参加2018戛纳电影节“加拿大视角”,曾获纽约亚美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罗马独立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纽约Polygon电影网评2018年度全球最佳20部海外亚裔导演作品,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等。 《我的父亲和他的忧郁》获得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观众奖,魁北克电影之约影展Pierre-et-Yolande-Perrault奖提名,参加蒙特利尔国际艺术电影节和贝尔格莱德世界民族志电影节竞赛单元,蒙特利尔国际历史电影节等 。


《裕固人家》

Yugur Family

2023|纪录|王旭东|106分钟 | 甘肃肃南

出品: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简介:春天的西北风带着西伯利亚的寒意与河西走廊的暖流相遇,又一场大雪在祁连山北麓的赛罕塔拉草原降下,仁增曲金和丈夫苏志强也迎来了每年接羔的季节。不过,今年家里有一件比接羔还重要的事——女儿中考。广袤的草原早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无论已经失去的,还是正在经历的,抑或是将要出现的,正在结为一个连续体,并注定成为裕固族——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现实生命与情感中的新的皈依。

王旭东(导演)

甘肃省张掖市人,纪录片导演、主任记者。对祁连山及山下的裕固族人有深厚情感,其纪录作品多以裕固族为创作对象。主要作品有《日落日出》《夏日塔拉的女放映员》《祁连山下》《西茂的婚礼》《裕固人家》等。作品曾先后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甘肃敦煌文艺奖、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推优、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长片好作品奖、中国非遗影像展“十佳作品”奖。其中《西茂的婚礼》被国家民族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


《茶以敬天地——安溪茶人生活史》

Tea to Heaven and Earth: A Life History of Tea People in Anxi

20|纪录|程俏俏|44分钟 | 福建泉州

简介:福建安溪是著名的铁观音发源地与产地。在这里,人们以茶为生,依茶而居,并通过出洋经商、回乡探亲等媒介将茶叶运往厦门港,再而转至南洋,深山绝域茶园与南洋天地因为一担茶叶而连接起来。本片记录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中核心产区的茶人:世代做茶的长老林亚洲、90后小茶匠林森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月德与泉州茶商周贤琅。他们传承并坚守茶文化,并不断创造新的生机。

程俏俏(导演)

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候选人。本科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后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现任文化厂牌“行走的耳朵”主理人,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影音民族音乐学研究分会学术委员、秘书。长期关注传统音乐、音乐影像志和声音景观领域,代表作品包括《潮林道——蒙古草原的共鸣》《回家:侗族小黄村春节礼俗志》等。

合作方

主办

中国民族博物馆

中国民族博物馆是为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抢救和保护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建立的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国家级民族博物馆。其功能定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进程中代表性实物、资料的收藏保护和研究中心;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中华文化多样性、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主题展示中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据信息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中华民族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宣传教育基地;世界文化多样性交流互鉴平台。


联合主办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中国记忆项目是整理中国现当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专题文献,采集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类型文献,收集手稿、信件、照片和实物等信息承载物,形成多载体、多种类的专题文献资源集合,并通过在馆借阅、在线浏览、多媒体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

中国记忆项目是新媒体时代以记录历史、保存文献、传承民族记忆、服务终身学习为宗旨的全国性文化项目,是图书馆文献采集、整理、服务以及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职能的新拓展,是图书馆变藏为用,加强文献整合与揭示力度的新举措。

中国记忆项目于2011年3月开始构思和策划。经过前期调研和项目建设方案的初步设计,国家图书馆将其作为2012年重点项目,推动项目进入实验阶段。2012年4月,中国记忆项目试点专题——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文献资源建设正式启动。该专题经过对原有文献整理和对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文献及相关照片、手稿、实物等的采集和收集,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专题文献资源库,并于2012年“九·一八”纪念日在国家图书馆网站进行了发布。与此同时,中国记忆项目“明代渤海积善堂手卷专题”、“冯其庸专题”等试点专题的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中国节日志编辑部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成立于1998年。主要承担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记录、保存、研究、传播的工作职责。具有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为法定代表人。具体职责包括:(一)组织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和出版;(二)承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记录、保存、传播;(四)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交流、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五)完成文化和旅游部交办的其他工作。中心下设综合处、规划研究处、传播交流处、项目管理处、数字资源中心5个内设机构。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迁址并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为四年本科建制的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余年来,名师荟萃,学派传承,创作了众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在学科建设、教学创作、师资培养、人才选拔各方面都引领着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秉承“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修身、勤学、精艺、践行”的校风,以及“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学校精神,坚持红色风韵、专业风范、时代风采、国家风度、国际风尚的办学特色,和“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的艺术观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学校始终坚持遴选和培育精英人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了完备的电影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以教育教学为主体,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艺术创作为支撑,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支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

 

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经北京市编办2006年11月批准设立,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专门从事推动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常设机构。中心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创造性地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协办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兰州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