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UCCA“联合制樂”系列
礼堂

2024.4.13
14:30-17:30

媒介现场
地点:  UCCA报告厅
语言:  中文

礼堂是举办集体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演讲、集会和庆典等重要仪式,在中国可以追述到《新唐书》、《后汉书》等。礼堂第一次建设高峰发生在建国初,当时,这类活动空间大多建立在的旧有的地标上。1950年,位于北京紫禁城的太庙被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而天津体育场被改造成天津工人文化宫,时任天津市长的黄敬在文化宫建筑外题词“战斗式的工作、文化式的休息”。这一场所在经历功能转型的过程中,也交换了空间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激增,为解决人民住房问题,沿袭了苏联集体住房形式。1950年工人新村大量兴建,人们共用厨房、卫生间,将小区、楼道的外部公共区域客厅化,从而更促进了集体生活的形成。工厂、学校、学术机构、政府机关都纷纷建设了各自的礼堂。

工人文化宫就此确立,它承载了人们在工作之余的大部分业余生活,剧场、礼堂、体育馆、俱乐部等空间都被涵盖其中。学者王洪喆提到,“工人文化宫”这一概念起源于“人民之家”——19世纪由俄国自由主义的慈善团体和个人兴建的机构,为知识分子、公务员、学生、士兵和工人提供娱乐和教育,成为了工人阶级的社区教育中心。工人文化宫诞生过许多工人学习小组,如在写作、编剧、音乐领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专业化。作家阿城在一篇文章里回忆70年代的集体生活:“北京好像随时都在放‘内部电影’,防不胜防”。80年代,礼堂里举办的各种活动也牵动着文艺人士的喜怒哀乐。崔健的音乐、北岛的诗歌,都在礼堂中找到最早的一批观众。90年代转型之后,礼堂的功能逐渐被影院、剧院、体育馆替代了。在近20年的拆迁改造浪潮中,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建筑所剩无几。如今它们成为了我们想象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和价值观的象征,一种具体的、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精神。

为强调简洁、宏伟及功能性,工人文化宫及礼堂的选址和建造通常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建筑美学。这些建筑往往具有庄重严肃的外观、对称的布局。装饰如工人、农民和士兵的雕像和浮雕,以及代表社会主义理念的标语和艺术作品。虽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有多次的修缮痕迹,依然透露出特定时期跨越地域的集体主义审美。围绕独立厂牌Metasonar的新专辑《礼堂》的发行,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那个时代的美学理念和它得以形成的根基。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媒介史学者、北京大学教师、“北京媒介小组”和“游戏手册”发起人王洪喆,与《礼堂》专辑制作人R Ξ Π,围绕音乐、艺术和集体生活展开探讨,回望上个世纪的礼堂。

活动日程

5分钟引子与背景介绍A. 讲座目的和结构概述

B. 介绍《礼堂》专辑及其与工人文化宫(礼堂)的联系

C. 嘉宾介绍
30-40分钟R Ξ Π 创作分享
1小时-1小时30分钟王洪喆研究分析
30分钟-1小时对话:《礼堂》专辑与集体主义审美的对话A. 专辑中的工业氛围与社会主义现实

B. 音乐如何体现和强化集体主义理念

C. 结束语与开放式讨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1 / 4

活动安排

活动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人R Ξ Π将首先介绍其创作理念:如何将集体生活的记忆和对特定时期的环境意象,转化为音乐表达。同时,R Ξ Π还将现场演示部分音轨,以此更直观地表达他的概念。

第二部分,王洪喆将深入介绍和和解读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集体主义审美,其在艺术与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以及这些审美如何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社会精神和文化氛围。

第三部分则由王洪喆与R Ξ Π作开放性的对话,他们将讨论如何使用音乐再现那个年代特有的工业感与集体生活氛围,以及这种音乐表达与当代审美的联结。对于Techno这种源于底特律并在柏林发扬光大的音乐,它如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媒介传递并发展着工业和集体的审美内涵。

此次活动旨在对个人与集体、工业与后工业进行思辨的讨论。从集体主义审美的根基到其所承载的愿景,在这些空间中或许存在着一些社会有机共生的想象。

艺术家

R Ξ Π

来自北京的Industrial Techno DJ&制作人,SILK成员之一。深耕探索Techno与北京工业时代的联系,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工业景观”,挖掘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质;这不仅是对北京早期工业时代的追溯,更是一种挖掘Techno与社会主义美学、粗野主义和东亚精神融合的实验性表达。通过这种方式,R Ξ Π试图在音乐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联系,引起人们对北京这座城市逝去的工业美感的共鸣,并想象了一个虚拟的社群空间,在其中拆解与思考工业社会应有的样貌。

2024年初,在Metasonar厂牌下发行了其首张专辑《礼堂》(Ideological Factory),对他来说礼堂既是宏伟而庄严的“思想工厂”,也是人们展开集体活动的精神乐园,借助建筑形式和其背后的意图,思考对于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和工业化进程中独立的个体角色。通过《礼堂》(Ideological Factory),REN不只想讲述一个关于北京工业历史的故事,更想探讨一个更广泛的议题,即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进程中,我们如何寻找和保持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平衡。

特邀嘉宾

王洪喆

出生于辽宁鞍山,媒介史学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他先后获得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兴趣涉及媒介史、控制论史、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王洪喆的研究与实践跨越多媒介、技术、历史和艺术现场,写作见于《互联网史》(Internet Histories)《开放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读书》《电影艺术》《文化纵横》《信睿周报》、ARTFORUM中文网等刊物,曾为多位艺术家撰写研究文章和担任艺术奖项评审;他同时是研究网络“北京媒介小组”和“游戏手册”的发起人,“拆东西研究所”联合发起人。

讲座主持

蔡悦宁

电子音乐人、艺术创作者。她通过对现象的思考与内化,将各种场景、情绪转化为声音表达。她曾参与多部实验戏剧的配乐制作,并于美术馆、画廊等艺术空间表演。2019年成立独立厂牌Metasonar,探索声音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涵与潜能。

合作方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